美术人美版六年级上册14《家乡的小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美术人美版六年级上册14《家乡的小吃》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2-23 12: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家乡的小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感知成都小吃作为-种饮食文化的美体现在色彩美、造型美及装饰美三方面;
掌握超轻黏土制作成都小吃的混色技法;
能运用超轻黏土制作自己喜欢的成都小吃。(美术表现、创意实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素材搜集,课中小组讨论、展讲及图片欣赏,探究成都小吃的色彩、造型及装饰特点。 (审美判断)
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践,掌握超轻黏土制作的技法。 (美术表现)
通过小组合作,以超轻黏土为主要材料创作成都小吃,并为自己制作的小吃设计一幅宣传单,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家乡小吃。 (创意实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进一步加深对家乡饮食文化的了解。 (文化理解)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尝试运用超轻黏土表现家乡的小吃,并通过设计宣传单介绍家乡小吃的特色,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加深对家乡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
二、难点:运用超轻黏土制作的家乡小吃体现出食物的色彩美、装饰美与造型美。
学情分析: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超轻黏土的造型表现方法,如揉、捏、搓、压、剪等,而且在文字表述与语言表达上也有一定的能力,对于头脑中的艺术构思,可以通过多种绘画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学习的重点在于进一步总结提高学生已掌握的超轻黏土造型表现方法外,让学生还能够学会运用混色技法来表现家乡美食的色彩与造型,学以致用的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课件、成都小吃调查表、成都美食视频、超轻黏土美食(蛋烘糕、韩包子、夫妻肺片)、微课、超轻黏土、纸盘
二、学生准备:超轻黏土、完成成都小吃调查表、成都小吃宣传单、小吃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发布成都小吃调查表,请学生根据调查设计成都小吃宣传单。
完成调查表,两人一小组设计宣传单设计。
一、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成都人一天的美食生活》。
2.总结:我国是一个美食大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而我们的家乡——成都,作为中国美食之都,当然也有数之不尽的美食,今天咱们就一起去发现更多《家乡的小吃》(出示课题)
1.观看视频。
2.一名同学分享视频中看到的成都小吃。
进一步假发激发学生对于成都小吃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
二、分享感悟
组织学生反馈、分享课前的小吃调查表与设计的小吃宣传单。
一至两名同学根据课前了解进行介绍。
简单了解成都小吃的外形、味道、材料及制作方法、历史渊源。
三、新课讲授
1.探究食物色彩美。
(1)课件出示冷色与暖色两碗面条,你更喜欢哪一碗?
(2)提问:用我们所学过的色彩知识来区分两碗们的不同。(板书:色彩)
总结:暖色更适合表现食物系的食物,有助于激发人们的食欲。(板书:暖色)
(3)探究超轻黏土混色技法。
1)出示蛋烘糕图片
总结:调出与食物相近的颜色需要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才能完成,用到了混色。(板书:混色)
介绍混色技法。(课件展示)
混色和调色是一样的,同样都有三原色:红、黄、蓝,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粘土搭配到一起,即可调配出一种新的颜色,例如红色+黄色=橙色,蓝色+黄色=绿色;
根据自己需要的颜色按照比例进行调配。
提问:调出蛋烘糕的颜色,哪种颜色用的最多,哪种颜色用的最少,为什么?
总结:选用与食物最接近的颜色用量最多,然后可以用白色来增加亮度,深色降低亮度。
第三,如何将选好的颜色均匀的混在一起。先将需要混色的不同颜色做成粘土小球,然后堆叠在一起,轻轻将粘土拉伸折叠、再拉伸、再折叠,反复几次,最终就可形成均匀的颜色。
2.探究食物造型美。
(1)课件出示软软糯糯圆滚滚的叶儿粑与焉巴巴的叶儿粑图片。提问:外地的朋友看到的叶儿粑长这个样子,你们觉得他们还有吃得欲望吗?
总结:食物除了颜色好看以外,造型也很重要。(板书:造型)
(2)课件出示图片:韩包子与蛋烘糕。请学生小组观察并讨论食物的造型细节。(板书:细节)
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食物的小细节都要用大家的火眼金睛去仔细观察,才能更好的塑造出精美的食物。
3.探究食物装饰美。
(1)课件出示两种不同摆盘的夫妻肺片。提问:你更喜欢哪一边?
总结:看来不仅要食物造型好看,装饰也很重要,并且装饰除了在美术创作的时候会运用以外,在美食领域也很重要。(板书:装饰)
探究装饰方法。
出示课件图片请学生观察。
总结:1)可以加入一些衬托物(板书:衬托)在里面,让本来简单的食物变得层次感更强。2)也可以和其它食物进行组合(板书:组合)排盘,这样整体看起来就更加丰富且美观。
总结:色彩美、造型美、装饰美,这三美会让食物更加的美味,牢牢的抓住大家的眼球,会让人忍不住的去尝一尝。
观察对比后更喜欢左边的食物。
回答:冷色与暖色。
(3)探究超轻黏土混色技法。
1)学生实践:用超轻黏土调出与它最相近的颜色。并分享自己是如何调色的。
2)生观看学习,并根据实践经验回答。
生回答:没有并说出原因。
生观察后回答:包子要有褶子,蛋烘糕旁边的皮要比中间的厚一些,边缘还要有一条浅浅的纹路,让蛋烘糕看起来更脆一些。
生回答:右边的。并说明原因。
(2)生观察并回答。
通过对比再次强调暖色更适合表现食物。
通过学生实践完成本课教学目标:超轻黏土混色技法。
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细节的塑造是表现小吃造型的关键。
通过对食物的对比观察得出装饰食物的方法。
三、教师示范
“舌尖上的成都小吃”美食节要开幕了,请咱们为成都小吃做做宣传。
微课示范:用混色、塑性、装饰来表现成都小吃蛋烘糕、韩包子、夫妻肺片。
学生观看微课。
通过观看教师微课示范,全面了解制作步骤与技巧。同时,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
四、小组讨论,构思交流
美食节中还有很多成都小吃等大家去宣传,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你想宣传哪道成都小吃?你觉得在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后分享。
创意分享,提前解决创作难点。
五、创作实践
运用超轻黏土表现成都小吃。
做出来的食物体现出色彩美、造型美与装饰美。
两人一小组进行制作。
体会超轻黏土制作的乐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六、展示作品,多元评价
展示自己制作的成都小吃。
评价标准:
1.你作为消费者更想吃谁制作的小吃?
2.谁制作的小吃更能体现出食物的色彩美、造型美与装饰美。
学生展示、欣赏并根据评价要点进行自评和互评。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评述能力。
七、拓展延伸
我国有56个名族,34个省份,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小吃,湖北热干面、湖南臭豆腐,北京糖葫芦、香港鸡蛋仔……课后我们可以探索不同地方的小吃,感受中华美食独特的魅力和悠久的文化!
欣赏美食图片,感受我国美食文化。
引导学生课后多去了解中国美食文化。
八、板书设计
家乡的小吃
色彩:暖色 混色
造型:细节
装饰:衬托 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