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2节
乐音的特性
学科
物理
班级
初二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1.2乐音的特性
课型
新课
第
1
课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物理这门新课程充满好奇心,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渴望用物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但从生活中归纳总结能力不足。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引导学生逐渐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知识就是本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对乐音的三个要素理解得并不全面,尤其是三个因素与振动之间的关系,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探究,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教材
分析
《乐音的特性》本章第二节课,是在声音如何产生及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延伸。通过乐音三要素的学习,教材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为噪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了解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3.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采用演示实验,探究物理知识的规律
⑵通过学生实验和听录音,运用对比的方法寻找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增加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培养学习声学基础知识兴趣。
过声音的三要素学习,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培养严谨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重难点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与频率关系,响度跟振幅关系
教学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教学法
演示实验法
讨论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的导
学生的学
一、复习引入(5min)
设问: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呢?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引入本节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30min)
1.预习反馈(5min)
响度(音量):
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
振动的幅度
音调:
声音的高低
频率:
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乐音是声源有规律的振动产生的,可以用
响度、音调和音色来描述它的特性。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完成新知探究,逐渐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2、响度(10min)
活动1.3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
想一想: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猜一猜:响度可能与振动的什么有关?
设
计:设计一种能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方法。
试一试:你的猜想对吗?
换个声源(如喇叭、音叉或吉他等),情况又会怎样?(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从多个角度去揭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拓展
1:更换声源为喇叭,播放音乐,把音乐声音逐渐放大,在逐渐放小。
设问:
如何显示喇叭振动的幅度?
提示:听声音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同时,注意观察绿豆的弹跳情况。
拓展
2:更换声源为音叉,一次轻敲音叉,一次重敲音叉。
设问:
如何显示音叉振动的幅度?
提示:听声音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同时,注意观察乒乓球的弹跳情况。
结论:通过分析探究过程可知,_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
3.音调(10min)
活动1.4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想一想:硬卡片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猜一猜: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声源振动的什么有关?
试一试:第一次把钢尺伸出桌外10cm,用一定的力去拨动它,听声音的高低;第二次把钢尺伸出桌外5cm,用同样的力去拨动它,听声音的高低。
钢尺伸出
桌边长度振动快慢及频率
(高/低)音调
(高/低)10cm15cm
结论:通过分析探究过程可知,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4.音色(5min)
活动1.5辨别有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听一听:分别有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辨一辨:你能分清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拓展:播放视频口技表演
三、随堂练习(3min)
1.牛的叫声与小鸟是不同的,
的叫声音调高,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_____比较高;
的叫声响度大,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
比较大。另外两者的________也不相同。
2.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太高了,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他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是指响度的
,指音调的是
。
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对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D.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设计意图:第1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第2、3题针对难点。
四、课堂小结(1min)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音调和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五、课后作业(1min)
1.查阅资料,了解吉他演奏时,是如何改变音调的。
2.
课后2、3、5题。
问题导入
问题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
问题2:除了以上内容我们还有什么收获呢?
注:问题1、2是上节课的基础知识复习,属于较简单问题,可以针对平时基础较差,上课不爱发言的同学,既可以检查上节知识,又可以提升他们自信心。
问题3:同学们,你们真正了解声音吗?你们知道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吗?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乐音的特性。
教师活动1:
讲授:响度既是音量,强弱既是大小。音调高既是声音尖细,音调低既是声音低沉。
演示:利用橡皮筋演示振幅、频率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为了进一步认识乐音的三要素,这节课我们将从三段音乐入手,下面请听第一段音乐。
PPT播放第一段音乐的同时,将音箱的音量先慢慢调大,再慢慢调小
问题4:请问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前后有什么变化,什么不同?
注:属于简单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分辨清楚前后响度不同。继续设问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入新知,完成活动1.3
问题5:如何显示鼓面(喇叭、音叉)振动的幅度?你采用了什么方法?
注: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有一部分学生可以联想到“转换放大法”。但在该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如何转换是难点,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
提醒: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学习兴趣厚,但科学探究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在学生完成活动1.3时,要及时提示学生在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如听什么,看什么。
教师活动2: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1、拓展2,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PPT播放第二段音乐,《青藏高原》、《滚滚长江东逝水》。
问题6:以上音乐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活动3:
简单介绍发声齿轮的结构,用发声齿轮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引导学生分辨声音的高低,总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PPT播放第三段音乐,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
问题7:你能分清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教师小结:不同的声源,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学生活动1:
甲:回答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
乙:补充上节课所学内容
学生活动2:
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预习情况,完成预习反馈。
学生活动3:
成果展示:响度、振幅、音调、频率概念的理解并试着举例说明。
此环节要求班级里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展示。
学生活动4:
根据第一段音乐,指出音乐前后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5:把手放在喉头,一次轻声说话,一次大声吼叫,两次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6:针对如何显示鼓面振动的幅度?你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讨论,提出可行性方案,展示方案。
学生活动7:完成活动1.3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并试着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8:听第二段音乐,感知音调的高低。提出问题: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活动9:利用自备器材,完成活动1.4想一想、试一试,把实验结果填写到表格中,小组数据分析、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10:自主学习13页信息快递,了解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声音音调的区别。
学生活动11:小组讨论交流,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乐音。感知不同声源,音色不同。
学生活动12:第1题独立完成,2、3题小组讨论。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和体验了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三个不同的特性。我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有限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地做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物理来源于生活。通过反思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在演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只是说明了操作方法,强调注意事项,但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并没有讲清楚,演示实验的现象也只有前面一部分学生能看到实验现象。2.学生活动之后,给学生留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够。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未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现象归纳得出结论,而是我亲自代劳,此处做的不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