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4.3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4.3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23 13:3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所用教科书书名
生物学
所教年级
七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章节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章
设计主题
环节动物
课型
新授课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通过与学生互动导入新课,然后以学生熟悉的蚯蚓为载体,整堂课与其“亲密接触”,从各方面对环节动物进行了解,总结出一般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力求每个环节都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获得成长。
2、教学资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章第三节,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特征,可将各种生物分成不同的类群。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基于此,了解各种各样的生物至关重要。而环节动物在动物进化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真体腔,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的标志;真体腔的出现使蚯蚓等环节动物的消化、循环、排泄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可能。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三条: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蚯蚓导入,并配以图片,唤起学生共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另外,通过研读《中学生物考试说明》,分析历年中考试题,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通过具体的实验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印象深刻。
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第三章形形色色的植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仅限于对静态的植物的观察,对动物的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另外关于探究实验,学生只是了解了一般步骤,但独立设计实验仍有难度,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当然教师适当的引导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设计得很详细,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信心。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2、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探究蚯蚓对刺激的反应实验,进一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3、通过对环节动物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环节动物与其他动物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
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教育
通过放生蚯蚓,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
2、探究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6、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观察法、实验法、启发法、任务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7、教学手段
黑板、多媒体、实验
8、教学过程
步骤
内容
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准备实验材料
教师:给学生提供有关蚯蚓的一些资料,指导学生完成捕捉蚯蚓的任务
学生:分小组捕捉并饲养蚯蚓
器材准备:解剖盘、镊子、玻璃板、硬纸板、烧杯、胶头滴管、棉签、食醋、清水
通过亲自捕捉饲养蚯蚓,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了解,利于实验有效开展。
情境导入
实物导入
教师出示蚯蚓,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提出一系列问题(摸起来什么感觉?哪是前端哪是后端?怎样运动?等)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新授操练
巩固拓展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观察蚯蚓身体的形状和颜色
2、仔细观察蚯蚓的体节,是否有特殊结构
3、用手摸一摸蚯蚓的体表,是干燥还是湿润
4、用手指沿蚯蚓身体纵向来回轻轻抚摸,是光滑还是粗糙
5、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上相关问题并展示
把抽象的形态特点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观察蚯蚓的运动
将蚯蚓轻轻放在平面玻璃上,观察它如何运动;然后,再将蚯蚓放在硬纸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
比较蚯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为什么?完成学案
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总结能力
探究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1、教师提出问题: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对刺激的反应一样吗?
2、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蚯蚓、棉签、食醋、玻璃板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产生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蚯蚓的结构
教师出示蚯蚓横切面示意图简单解,
与之前学的三类动物进行比较
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引出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比较蚯蚓、沙蚕、水蛭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播放视频《蚯蚓的作用》
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达标训练
在习题中检测当堂所学
精讲精练,学以致用
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重点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
强化记忆
作业布置
完成学力水平43、44页
巩固本课所学内容,查漏补缺
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
9、教学评价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注重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减少终结性评价。生物课堂主要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得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10、教学反思
本课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在对教学资源以及学生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后,科学严谨地确定了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课上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力争使优等生“飞”起来,中等生“跑”起来,后进生“走”起来。对于重难点知识,有所侧重,主次分明,使学生学习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附:导学案
导学案
年级:七年级
学科:生物
课题:环节动物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2、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学习重点
1、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1、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
2、探究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学习过程
蚯蚓的外部形态
体形:
,由许多
构成
体色:
如何区分前端和后端:
体表:
作用:
如何区分背腹面:
(二)蚯蚓的运动(

硬纸板上:运动
,身体变

,往前
玻璃板上:运动
,身体变

,但很难往前
(三)探究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提出问题: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对刺激的反应一样吗?
作出假设: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对刺激的反应

设计实验:
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蚯蚓的
对刺激反应更灵敏。
表达与交流
(四)蚯蚓的结构
蚯蚓的身体就像是由两条管子套在一起似的。外面的大管子由
构成,里面的小管子由
构成,体壁和肠壁之间有众多的

(五)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
2、
(六)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1、下大雨后,总看到些蚯蚓爬出地面,这是(
?)。
  A.完成呼吸
B.晒太阳
C.吸收营养
?D.保持水分
2、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是(

 
A.防御敌害
?B.协助运动
C.捕杀小动物
D.协助呼吸
3、区分蚯蚓前端和后端的正确方法是(

A、环带靠近前端
B、环带靠近后端
C、有刚毛的一面
D、无刚毛的一面
4、下列哪个不是环节动物的特点(

A、身体分节
B、
体表干燥光滑
C、体表有粘液
D、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上
5、蚯蚓的粪便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是因为含(

  A.丰富的氮、磷、钾等肥料
  B.丰富的蛋白质,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C.丰富的各种有机物,供植物吸收利用
  D.丰富的水分
六、作业
完成学力水平4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