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软体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清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3.
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
[2.培养思考和观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我们适应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软体动物的结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展示北戴河海边、贝类图片
提问:这些海鲜和螃蟹、鱼类一样吗?引入“软体动物”
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学习目标
生活实际入手,
激发学生兴趣
授新课
一、观察扇贝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常见的软体动物
四、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播放“观察扇贝”视频,提问:你记住了扇贝的那些结构?
【自学任务一:河蚌的结构】
阅读课本P87,思考下列问题:
1.河蚌的生活在
。
2.河蚌的身体外面包着两片
,其里面贴着一层柔软的膜,叫做
。
3.贝壳是由
的分泌物形成的。贝壳最里面的一层很光亮,叫
。
【拓展提升】
一、归纳外套膜的作用。
播放“珍珠形成”视频
二、如果你是珍珠养殖场老板,你怎么提高珍珠产量?
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强调“乌贼”特殊结构——内壳
展示常见的软体动物
强调“蜗牛”,陆生软体动物
【拓展提升】
有贝壳的软体动物,一般都运动缓慢,而体表贝壳退化的乌贼却能在大海里畅游。由此谈谈你对贝壳的认识和看法。
【自学任务二: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课本P89,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观看后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填空
学生思考回答:
一、保护柔软的身体;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贝壳;分泌珍珠质,进而形成珍珠。
二、在外套膜中放入沙粒等异物。
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外面有贝壳。
完善主要特征的内容: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外面有贝壳(或者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识别常见的软体动物
总结出“生物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相适应”。
总结人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利与弊
观看视频,对结构形成初印象。
培养阅读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使学生清楚“生物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相适应”生物学理论。
使学生形成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巩固练习
展示习题
1.下列动物全是软体动物的一组是(
)????
A.
河蚌、蚯蚓、蜗牛????B.
田螺、河蚌、乌贼
?
C.
乌贼、水媳、蛔虫???
D.
河蚌、蚯蚓、田螺
2.珍珠形成的原因是(
)
A.
外套膜自然分泌珍珠质而形成。
B.
外套膜包被异物而形成。
C.
外套膜受到砂粒等异物刺激,分泌珍珠质,把异物包被起来而形成。
D.
贝壳受到砂粒等异物刺激,分泌珍珠质,把异物包被起来而形成。
3.河蚌用什么呼吸??
(
)
A.鳃?B.贝壳?C.外套膜
D.肺?
4.以下几种软体动物中,贝壳已大大退化,长在柔软身体背面的皮下,被称为海螵蛸的是(
)
A.
鸡心螺
B.
鲍鱼
C.
牡蛎
D.乌贼
5.所有软体动物都对人类有益。
(
)
反馈、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