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目标达成(在已完成的内容或题号后面的括号内打“√”)
课堂检测(在已完成的内容或题号后面的括号内打“√”)
1、借助工具书,积累文学常识和生字词;默读感知课文内容,并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1、2
(
)
1-5(
)
2、揣摩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重难点)
3、4、5
(
)
6-8
(
)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感受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6(
)
9-10
(
)
【导学流程】
【环节一】导---激发兴趣
目标导学(2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请同学们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画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环节二】思---自学深思
探究新知(33分钟)
(一)、基础感知:(7分钟)
自学教材,读准字音(5分钟)
(学法指导: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干涸(
)
坍塌(
)
山毛榉(
)
废墟(
)
不(
)之地
(
)根问底
沉默(
)言
慷(
)无私
走进作者,掌握文学常识(2分钟)
走近作者
让.乔诺(1895—1970),
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长篇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写作背景
让.乔诺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Manosque)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由此坚定和平信念。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故事虽是虚构的,但是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文体常识
小说: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篇幅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概括内容,理清思路(8分钟)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层次
牧羊人的活动
高原的情况
一访牧羊人(1913年)
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
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你从牧羊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二)精读深思(13分钟)
4、词句赏析: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轻轻”能否删去?请说明原因。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十万”、“一万”能否删去?请说明原因。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请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请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问题探讨:
(1)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本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作用?
(自学指导: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作为全文的线索?;点明主旨?;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都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自学指导:结合文章结构,小组讨论总结。)
延读感悟(5分钟)
6、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与幸福。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150字左右。
【环节三】议-----交流分享,质疑思学(10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自学中的收获与疑惑,将组内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提交班级讨论或上传平台。
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
1、
2、
【环节四】展-----合作探究,展示提升(25分钟)
积极参与班级展示交流,注意将同学发言重点和老师点拨重点,及时在相应地方做好笔记。
学习中最有收获的地方:
【环节五】评------精讲梳理,整合归纳(15分钟)
认真专注听老师评讲,进一步弄清本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重难点、易错点,以及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边听边悟,并做好笔记。
本节课核心知识整合归纳如下:
【环节六】检---检测反馈,督导落实(5分钟)
请回查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在已经达成的目标题号后打“√”,完成学后反思,如还有疑问下课请教老师或同学。
学后反思:课题: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设计(教师用)
导学目标
导学案对应的
学习内容
课堂检测对应的
学习内容
1、借助工具书,积累文学常识和生字词;默读感知课文内容,并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1、2
1-5、
2、揣摩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重难点)
3、4、5
6-8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感受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6
9—10
[导学流程]
一、导——激发兴趣
目标导学(2分钟)
(一)导入
荒漠要变成绿洲,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然而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一个人默默地植树,默默地奉献,将荒地变成沃土,惠及上万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植树的牧羊人。
(二)导学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对照导学案,自学课本,并完成导学案“思”中1—6题;自学时间30分钟;自学过程中,注意将自己有疑难或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思---自学深思
探究新知(33分钟)
(一)教师导学
1、巡视督学: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督促学生安静、专注地认真自学(特别是中等生和学困生)。
2、学情收集:教师在导学案上记载完成的好的学生姓名及收集整理学生反馈的疑难问题。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自学要求独立、认真、快速自学教材,并做好笔记,完成相关思考题。
三、议-----交流分享,质疑思学(10分钟)
(一)教师导学
1、教师组织学生起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逐一发言,先交流讨论导学案中及老师推送的问题,再自由分享自学中的收获或者发现的问题。
2、教师收集小组提交的问题,及时进行学情分析
,准备以学定教。
(二)小组讨论
1、字词过关:小组同学结对检查落实字音、字词;
干涸(hé
)
坍塌(
tān)
山毛榉(jǔ
)废墟(xū)
不(
毛
)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慷(慨)无私
2、文学常识(2分钟)
1)走近作者
让.乔诺(1895—1970),
法国
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长篇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写作背景
让.乔诺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Manosque)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由此坚定和平信念。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故事虽是虚构的,但是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文体常识
小说: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篇幅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3、内容概括: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层次
牧羊人的活动
高原的情况
一访牧羊人(1913年)
放羊、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塌
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
87岁了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2)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他显得自信、平和”“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他刚刚刮过胡子”,“他挑选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一丝不苟、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
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记叙方式:插叙。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你从牧羊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明确: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要坚守信念,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4、词句赏析: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轻轻”能否删去?请说明原因。
明确:不能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如果删掉,就不能表现牧羊人种橡子的认真和细致。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十万”、“一万”能否删去?请说明原因。
明确:不能删去,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
(3)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请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4)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请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课文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去刻画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他显得自信、平和”“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他刚刚刮过胡子”,“他挑选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的人。
5、问题探讨:
(1)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明确:对比(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作用:这些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和艰辛。
(2)本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作用?
(自学指导: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作为全文的线索?;点明主旨?;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
明确:《植树的牧羊人》“植树”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牧羊人”即放羊的人,点名了故事的主人公;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在英文中,“牧羊人”是基督耶稣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耶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都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自学指导:结合文章结构,小组讨论总结。)
明确:文章开头和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开头的议论起到了提携全篇的作用,结尾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揭示主题,使得结构更严谨。抒情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教师点拨:(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体会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
结合标题的常见作用类型,联系本文的主要内容,契合文章的主旨,分析概括标题的作用。
精读结尾段落,准确判断所属表达方式,并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段落的作用。
四、展----合作探究,展示提升(25分钟)
(一)抽查反馈(2分钟):教师抽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过关情况。(屏幕显示)
(二)合作探究(18分钟)
1、小组展示第3-4题,其他组同学补充订正。
2、追问:本文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有什么好处?
教师点拨:
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地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小结:《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芜的高原上默默种树的故事,赞美了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奋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告诉人们: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三)延读感悟(5分钟)
6、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与幸福。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150字左右。
(思路点拨:本题引导学生们从文本走向文外,在感受人物人格、体会故事主旨的基础上,思考其现实意义。可针对教师、医生、军人、公益爱心人士等身上所具备的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等进行评价,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五、评----精讲梳理,整合归纳(15分钟)
(一)精讲梳理:教师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本节课核心知识,展和评的环节可以交织进行,可以边展边评,也可以先展后评。
(二)整合归纳:
1、主题归纳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芜的高原上默默种树的故事,赞美了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奋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告诉人们: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2、艺术特色
①叙事清晰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及高原变化,叙事清晰。清楚地展现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给读者清晰完整的阅读线索。
②细节描写。
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传神,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上也上过了油”等句子表现了牧羊人在生活中的一丝不苟。
③巧用议论
本文作者在首尾两段成功地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进行点题。开头段的议论起到开宗明义、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段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
3、掌握景物描写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形象③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文章的中心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段文字描写了……(内容),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背景),烘托了(表现了)……心情。
六、检----检测反馈,督导落实(5分钟)
(一)教师抽查
(二)学生反思
请回查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在已经达成的目标题号后打“√”,完成学后反思,如还有疑问下课请教老师或同学。
教师知识储备链接:
本文的艺术手法,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人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避免“我”的过渡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我”只是长期地观察,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着,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惊人的质变。这前后的对比,这不图回报的行事,客观写来,比任何激情洋溢的抒情效果都更好。
语言朴实:语言朴素而又亲切。文中在讲述牧羊人种树的故事时,并没做过多的渲染或运用一些特别的技巧,仅以时间为序,娓娓道来。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对牧羊人做出自己的认知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