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0.1 水中的动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0.1 水中的动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23 16:0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章
水中的生物
第1节
水中的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名称。
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学会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的水生动物资源状况,养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水生动物图片,向学生介绍多姿多彩的水生动物,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接着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多种多样的水中动物的相关资料,经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形成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然后通过探究鲫鱼,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通过观察河蚌,了解软体动物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从而让学生形成水中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水声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的图示,介绍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生动物是多种多样的,理解水生动物都有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等重要概念。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生性活泼,教师要以情激趣,把握教学重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生物学习,对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提高实验技能,完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策略】
关于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活动,主要以图文为参考,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学习本块内容;在观察河蚌实验中,根据视频播放和教师设计问题,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结果。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观察学习法
【教学准备】
希沃白板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地球表面大约71%被水覆盖,生活在水中的生物多种多样。除了鱼类,常见的还有许多种类。
学生观察P43图10-1,说出图片中的七种水生动物哪个属于鱼类?(鲨鱼)那其他的都属于哪种呢?(教师引导结合资料库内容认识其余的几种生物类型。其中:青蛙
两栖动物;涡虫
扁形动物;梭子蟹
节肢动物;三角河蚌
软体动物;珊瑚虫
腔肠动物;座头鲸
哺乳动物)
教师补充内容:
腔肠动物
展示水母、水螅、海葵
这些动物有怎样的特点呢?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P53
(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水中,如海葵、珊瑚虫、水母等;少数生活在淡水里,如水螅等。水螅常附着在水流缓慢、水质清澈的小河或池塘的水草上,以水蚤等小型水生动物为食。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软体动物
展示河蚌、螺蛳、蛤蜊、章鱼、乌贼
(特征: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
扁形动物
展示涡虫、猪肉绦虫
(涡虫身长只有10-15mm,身体柔软,背腹扁平,体型像柳叶。它的身体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三个胚层构成。扁形动物有自由生活的种类,也有计生生活的种类。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有血吸虫和猪肉绦虫等。)
节肢动物
展示青虾、梭子蟹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表都有外骨骼包围;足和触角分节。)
两栖动物
展示青蛙、蝾螈
(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
哺乳动物
展示鲸、海狮、海象
(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为鳍状、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和进行肺呼吸的海洋脊椎动物。又称海兽。一般包括鲸目、鳍脚目、海牛目的所有动物,以及食肉目的海獭和北极熊)
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是鱼,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呢?下面我们以鲫鱼为例来探究一下它有哪些适合水中生活的特征。
(小组活动1)请你与小组的同学一起仔细观察鲫鱼,组织学生认识鲫鱼外形,根据鲫鱼的外部形态,指出鲫鱼具有的可能与适应水中生活相关的特征,结合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学习:
1.鲫鱼的外形分为哪几部分?鲫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2.鲫鱼的体形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意义?身体呈纺锤形。减少水的阻力。
3.鲫鱼的体表有什么特点?鲫鱼的躯干和尾部覆盖有鳞片,鳞片表面有黏液。可减少水的阻力。
4.鲫鱼的体色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意义?背面深灰色,腹面银白色。保护作用,不被敌害发现。
5.鲫鱼的侧线有什么意义?感知水流的方向、速度和测定方位的作用。
6.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鳃。
一般呈鲜红色。鳃丝上有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7.鲫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胸鳍(2个)
维持鱼体平衡;转换方向.
腹鳍(2个)
维持鱼体平衡.
背鳍(1个)
维持鱼体平衡.
臀鳍(1个)
起辅助平衡作用.
尾鳍(1个)
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前进方向.
教师小结: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有:
1.体色背深腹浅,是一种保护色;
2.身体呈纺锤形,表面覆盖鳞片,鳞片表面有粘液,有用时可减少水的阻力;
3.有鳍,适于在水中游泳;
4.用腮呼吸;
5.侧线能感知水流变化,使其能准确定位,判断水中物体。
三、观察河蚌
(小组活动2)教师播放“观察河蚌”视频,学生根据视频介绍并自主阅读P45-47页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简介河蚌。
河蚌属于软体动物,它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泽的底部,身体柔软,身体外表有两片厚厚的贝壳,前端钝圆,后端稍尖。环境安静时,河蚌微微张开两片贝壳,伸出斧足。当河蚌受到惊扰时,立刻把斧足缩回,紧紧关闭两片贝壳,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
如何判断河蚌的前端和后端?
前端钝圆,后端稍尖
河蚌有几片贝壳?贝壳是怎么形成的?有何作用?
两片;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可以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壳面上的许多环纹是逐渐形成的;起保护作用
4.
河蚌的呼吸器官是什么?有几片?
鳃;两片
5.
河蚌的运动器官是什么?有几个?在身体的哪一端?
斧足;一个;前端
6.
口在身体的哪一端?
前端
7.
蜗牛、贻贝、乌贼与河蚌有什么相似的基本特征?
有贝壳、斧足
小结讨论:
1、河蚌和鱼的生活都离不开谁,它们的呼吸器官有什么相似之处?
它们都用鳃呼吸
2、说说河蚌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是:体外表有两片厚厚的贝壳,前端钝圆,后端稍尖;两片贝壳内侧贴着一层外套膜,包裹着柔软的身体;用鳃呼吸;用斧足插入泥沙中缓慢运动;身体前端有口,滤食水中食物。
(学生活动)设计小讨论:根据你的了解,说说软体动物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主要请学生自主说明)
教师播放河蚌制作珍珠视频;炒蛤蜊;珍珠饰品;章鱼图片
软体动物贝壳华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又较易捕获;
许多软体动物的贝壳均可入药;章鱼主治产后体虚,乳汁不足;乌贼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四、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
我国的海洋和江河、湖泊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其中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海洋鱼类有200多种,沿海常见的有鲳鱼、比目鱼、带鱼、黄姑鱼等
教师展示:小丑鱼、海马、鲳鱼、比目鱼、带鱼、黄姑鱼、刺鲀、蝴蝶鱼、松球鱼、海龙、箱鲀、鲐鱼、鳗鲡等鱼类
接着介绍我国淡水养殖中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鱼、鳙鱼(播放淡水动物视频)
四大家鱼的混合养殖有怎样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以达到高产的目的,为生态养鱼)
拓展:说说怎样保护我国水生动物资源
对珍稀或名贵水生动物加以保护,改良水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不破坏或污染水生动物生活环境,不滥捕滥杀水生动物,对某些重要的鱼虾贝类产卵场所、越冬场所和幼体索饵场所,合理规定禁渔区、禁渔期,根据不同情况,禁止全部作业,或限制作业的种类和某些作业的渔具数量等等。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1.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列特点中最关键的(
A

A.鱼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
B.
鱼必须在水中繁殖
C.鱼的体形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D.
鱼有鳞片
2.北方的冬季,渔民通常在自家鱼塘的冰面上凿许多孔洞,其目的是(
B

A.
提高鱼塘的水温
B.
提高水塘水中的含氧量
C.
减少鱼塘水的压力
D.
利于给鱼喂食
3.在鱼的一侧投入一块小石子,鱼能立即向另一方向逃走,鱼灵敏的感觉来自于(
A

A.侧线
B.鱼眼
C.鱼鼻
D.鱼鳍
4.在有较多藻类生长的池塘中,常常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鱼便停止了浮头。请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
池塘中有鱼和藻类植物等,
这些生物经过一个晚上的呼吸,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使水中的氧气含量下降,鱼浮头甚至跳出水面是为了能够呼吸到足够的氧气(水的表面与空气接触,溶解较多的氧气)。天亮以后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够产生许多氧气,使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增加,鱼便停止了浮头。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
第10章
水中的生物
第一节
水中的动物
水中动物类型
鱼类、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用鳃呼吸
用鳍运动
侧线感知水流速度和方向
鳞片分泌粘液
体型呈纺锤型
减少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是一种保护色
鳔:调节自身比重,能停留在不同水层
软体动物的特征
身体柔软、大多用鳃呼吸
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
“四大家鱼”的混合养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