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23 16:2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1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里小动物种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2
明确环节动物蚯蚓的主要特征。
3
探究蚯蚓的体表、运动、呼吸、以及对外界的刺激反应。
4
蚯蚓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蚯蚓等小动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形成“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
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盆、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解剖盘、手电筒等。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导言:小小的蚯蚓,泥水里有,花鸟市场有,渔具商店有,甚至饭桌上也会有,人们用它来喂鸡、喂鱼、做药,直至人类食品。可见它趋势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的朋友;此外,蚯蚓在生物演化史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许多形态结构在更高等的动物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因此,研究蚯蚓和生活习性,学习有关蚯蚓的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章我们学习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就是以蚯蚓为代表的。要想认识蚯蚓,咱们先来看一段蚯蚓日记。
积极参与课堂
一段蚯蚓的日记,能够吸引学生,迅速专注于课堂。
蚯蚓的特征
提出问题:
1、观察蚯蚓的体色和体形,和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感触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有何作用呢?
活动一:观察我的形态:
(想一想)有什么生存环境呢
(看一看)蚯蚓的身体呈什么形状?

介绍环节动物。
活动二:看看我的其他特征
1、区分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
2、手轻轻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何感觉?
3、其腹面来回抚摸又有什么感觉?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轻轻触摸,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器官?有什么作用?
(用放大镜仔细看看吧!)
4、蚯蚓的什么结构呢?蚯蚓身体是否分节?蚯吲一共有多少体节?找出它的环带在哪里?
5、想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活动三:观察我的运动
比较蚯蚓在不同表面的运动情况(把蚯蚓分别放在纸和玻璃上,观察它的运动速度。观察哪个运动速度快)。
概括蚯蚓的运动原理
活动四:蚯蚓对刺激的反应()用玻璃棒分别轻轻触动蚯蚓的前端、后端和中间部分,观察它的反应。
把蚯蚓放在阴暗的纸盒里,用聚光手电照射蚯蚓的不同部位,观察它的反应。)
蚯蚓对光刺激的反应。
体的前中后端对刺激的反应。
活动五:蚯蚓的呼吸
(大雨过后蚯蚓为何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探究学生一开始就一直存在的疑惑: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
总结蚯蚓适应穴居生活的特点:
1、体色与土壤相近,是保护色。
2、体形呈长圆形,减小钻土时的阻力。
3、体表有黏液,有润滑作用并完成呼吸(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呼吸),减小钻土时的摩擦力。
4、刚毛可协助运动,增加与土壤的摩擦力,肌肉的收缩是运动的动力。
5、对外界刺激尤其光线的反应比较灵敏而准确,蚯蚓前端有脑,脑后有腹神经索及其上有许多神经节。
学生根据寻找土壤里的小动物的经验,各抒己见,说出在什么环境中才能找到蚯蚓。
认真观察瓶子中的蚯蚓。讨论回答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进行讨论,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质疑和补充。
参与实验,及时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
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步骤,展示,其他小组帮助完善实验设计步骤。进行实验。展示实验结果。
参与实验,体表干燥的蚯蚓出现的痉挛现象,很直观的告诉了学生体表湿润对于蚯蚓呼吸的重要作用。
和老师一起参与总结,共同梳理知识。
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种直接与蚯蚓对话的感觉。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大胆质疑为的是让学生能认真听取他人叙述,并深入思考。
加强探究实验设计的指导和训练。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亲身体验,亲手实验获得的体验和结论,学生的记忆才会最为深刻。
让知识更加系统,连贯。
蚯蚓与人类生活关系
1、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2、作饲料;
3、处理生活垃圾;
4、作中药、“地龙”;
5、作保健食品,药膳;
6、利用蚯蚓为原料制成轻化工产品如:
开动脑筋,认识蚯蚓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是人类亲密的朋友。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认识要蚯蚓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朋友。
拓展训练
补充习题
参与课堂
及时巩固本节课知识,加深记忆。
探究蚯蚓对土壤环境的作用
课后完成
将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不再使知识停留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