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4.2
比例线段(2)—黄金分割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同高(或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对应底边的比,进行三角形的面积比与线段比的转化;
2、在比例线段性质的证明与运用过程中,体会方程思想的作用;
3、会找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找出一个图形中的黄金分割点;
4、经历黄金分割点的探索过程,从中体会转化、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黄金分割的意义。
教学难点:
熟练并灵活运用黄金分割的意义解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获得感悟
问题1:如图,点D是BC边的中点,则与的面积比是多少?
分析:过点A作于点E,
则,
因为点D是BC的中点,所以BD=CD,
所以。
板书:1、等底(同底)等高(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问题2:如图,点D是BC边上的一点,且,则与的面积比是多少?
与的面积比呢?与的面积比呢?
分析:过点A作于点E,
则,
所以。
同理,。
板书:2、等高(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对应底边之比。
问题3:如图,点D是BC边上的一点,若,则的值为多少?
分析:由问题2,可知,
所以。
解析:课前预习第1、2题。
1、已知线段,则线段和的比例中项
;
第2题图
2、如图,在中,点D在AB上,若,则
;
问题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边相同或相等,则它们的面积比与什么有关?
板书:3、等底(同底)的两个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对应高之比。
例题1、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
求证:。
分析:从图中可以发现,与是分别以DO、OB为底边
的同高的三角形;与是分别以CO、OA为底边
的同高的三角形。由于同高(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
于对应底边的比,因此可以把三角形面积的比转化为对应底边的比。
证明:过点A作于点H。
∵,
∴,
同理可得,
∵,
∴。
问题5:如果将例题1中的已知条件中“”换成“DC//AB”,其他条件不变,能证明原来的结论正确吗?
分析: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可知,
所以,即。
练习1、已知:如图,AD、BE是的两条高。
求证:。
证明:∵,
∴,
∴,
∴。
二、创设情境,获得新知
问题6:如图点P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则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AP、BP、A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分析:无论点P运动到哪里都有AP+PB=AB。
例题2、已知:如图,线段AB的长度是,点P是线段AB上的一点,。
求:线段AP的长。
【说明】本题主要是为了引进黄金分割,在例题解答过程中运用了字母表示数及方程思想。
解:设AP的长为,则。
∵,
∴,
∴,解得,
∴。
小结:由,,得,
所以,即。
在比例式中,线段AP称为线段AB与PB的比例中项。
板书:4、如果点P线段AB分割成AP和PB(AP>PB)两段,其中AP是AB和PB的比例中项,那么称这种分割为黄金分割,点P称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1、为黄金分割数(黄金数)。
问题7:在线段AB上除了上述的点是黄金分割点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黄金分割点?
分析:若线段AP上的点满足,则点P也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板书:※2、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有两个。
赏析:古今中外,人们把黄金分割誉为“天赋的比例法则”。符合这种分割的物体或几何图形,使人感到和谐悦目,被认为是最优美的。黄金分割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美术、音乐、艺术及几何作图等方面。例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殿,是黄金分割应用的杰作,成为人类建筑史中的经典建筑。黄金分割和勾股定理,被誉为几何学中的“双宝”。
解析:课前预习第3题。
3、已知线段MN的长为2厘米,点P是线段MN的黄金分割点,则较长线段MP的长是
厘米,较短线段PN的长是
厘米。
三、例题选讲,训练提高
例题3、已知线段AB的长为4,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求线段BP的长。
【说明】利用黄金分割概念解题,运用方程的思想,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和解方程来求解,注意要分类讨论的情况。
解:(1)当BP>AP时,
∵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
∵AB=4,
∴;
(2)当BP
∴。
练习2、已知: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C>BC,。
求:AB、BC的长。
解:∵点C为AB的黄金分割点,且AC>BC,
∴,
∴,
∴。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1、三角形面积比与底边和高的关系是什么?
2、黄金分割的意义。
五、回家作业,复习巩固
1、复习24.2
比例线段(2),做好笔记整理;
2、小卷子《24.2
比例线段(1)》签名;
3、完成《数学练习册》:习题24.2(2);
4、完成《导学案》:24.2
比例线段(2);
5、预习《数学书》:P10-P13,24.3
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1);
6、完成《导学案》:24.3
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1),知识清单,课前预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