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电话计费问题》教案
【学习目标】1.结合电话计费表,掌握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2.培养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和方程思想,以及获得最佳方案的方法.
【学习重点】如何分类讨论确定不同范围内电话计费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难点】从分类讨论不同范围中,寻找数量之间的隐蔽关系,正确建立方程.
【教学准备】导学案、多媒体投影、平板电脑、幻灯片、任务小纸条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5分钟)
(一)交流的内容:
对导学案完成的情况进行简单交流(是否完成?)
重点交流第一题。
(二)教师在组间巡走,注意各组交流学习的质量,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参与。
(三)布置完“预习交流”的任务后,任意给2个小组发放展示的两张任务小纸条。
二、合作探究(7分钟)
(一)探究的内容:“导学问题二”和“导学问题三”。
(二)布置完“探究”的任务后,迅速发放任务小纸条。
各组完善导学案的“导学问题二”和“导学问题三”,并按任务小纸条的布置,准备好展示及点评。
教师在组间巡走,注意各组交流学习的质量,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各组的板书、课堂展示进行指导,或对小组的疑难问题进行引导。
三、精彩展示(20分钟)
1小组展示导学问题二的第1、2、3题;1小组展示导学问题二的第4、5、6题;
1小组展示导学问题三的第1题;
1小组展示导学问题三的第2题;
其余组认真倾听,补充、质疑、评价、建议,并且做笔记。(更正错误或补充完善)
教师在恰当的时间进行点拨指导,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规范,做到反馈和提升,可穿插在展示中进行。
四、总结归纳
(3分钟)
在组内自由分享1分钟,请2位同学全班分享。
1、回顾知识,总结体会数学的方程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2、电话计费问题中注意隐含着方式一和方式二计费相等的分界点。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出分界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方案设计问题的解题步骤:(1)弄清题意,找出每种方案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求解使设计方案的值相等的情况;(2)用特殊值试探法选择方案,取小于(或大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值,比较两种方案的优劣后再下结论。
五、当堂测评(5分钟)
某工厂餐厅计划购买12张餐桌和
一批餐椅,现在从甲乙两商场了解到:同一型号的餐桌报价每张均为200元,餐椅报价每把均为50元,甲商场称,每购买一把餐桌赠送一把餐椅,乙商场规定:所有桌椅均按报价的八五折销售,若该工厂计划购买餐椅x把,则: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到甲乙两商场购买所需要的费用;
2.当购买多少把餐椅时,到甲乙两商场购买所需的费用相同?
教学反思:
1、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他们虽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筛选信息的能力,但对于“电话计费问题”这样的综合性问题,还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容易无所适从或者片面理解。学生一般可以发现“计费方式”的选择要依赖于“主叫时间”的变化,具备初步的根据时间来讨论计费的分类意识,但缺乏系统的分类方法,会出现分类粗糙、不准确的问题;同时学生对于电话计费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更习惯于使用生活化的原理和语言去解释,而缺乏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然后利用数学原理来解释问题的意识。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2、本课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从学生熟悉的打车这一活动入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告诫学生要做一个明白的消费者。
3、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到答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4、在学生讨论分类时,耽误了较多的时间
,导致当堂测评没有足够的时间。
任务小纸条
任务一:展示导学问题一的第1题。
提示:讲解时,可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相应的页码。
点评:对“任务四”进行补充、质疑、评价、建议。
任务二:展示导学问题一的第2题。
提示:讲解(1)和(3)时,简单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讲解(2)时注意把x分成“小于等于3”和“大于3”两种情况。
点评:对“任务五”进行补充、质疑、评价、建议。
任务三:
展示导学问题二的第1、2、3题。
提示:第1题,请在充分理解关键词——月使用费、主叫限定时间、主叫超时费、被叫的基础上,分别按方式一和方式二进行说明。
讲解第2题时,最好先归纳出公式:当月话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说一说当主叫时间是200和400时,方式一和方式二分别是如何计算出结果的。
点评:对“任务六”进行补充、质疑、评价、建议。
任务四:
展示导学问题二的第4、5、6题。
提示:讲解第5(2)题时,可结合第2页的小贴士来说明。在求出t的值后,重点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判断哪种方式比较省钱的。
讲解第5(4)题时,强调当t
>
350时,方式一的计费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
108+0.25(
)(即把t
=
350时的108元,加上超过350
min部分的超时费),这时再与方式二的结果进行比较大小即可。
任务五:
展示导学问题三的第1题。要求说出解题过程。
提示:利用我们在“电话计费问题”中学会的办法,可先设购买____元物品时,不买卡和买卡购物的费用相等,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分类讨论。
点评:对“任务三”进行补充、质疑、评价、建议。
任务六:
展示导学问题三的第2题。
提示:利用我们在“电话计费问题”中学会的办法,先求出两处收费相等的结果,再进行分类讨论。
点评:对“任务二”进行补充、质疑、评价、建议。
任务七:分别对“任务三、四、六”进行补充、质疑、评价、建议。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姜
颖
审核人:何志成
包科领导:覃自令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电话计费问题》导学案
(课本P104~105)
学生姓名:
__
班级:
__
组名:
日期:2015年11月24日
【学习目标】1.结合电话计费表,掌握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2.培养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和方程思想,以及获得最佳方案的方法.
【学习重点】如何分类讨论确定不同范围内电话计费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难点】从分类讨论不同范围中,寻找数量之间的隐蔽关系,正确建立方程.
【导学问题】
一、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2.某市出租车的起步价(不超过3千米)是8元,以后每增加1千米加价1.5元。李明乘车坐了一段路程。
(1)若李明乘坐2.5千米应支付______元,乘坐10千米应支付___________元;
(2)写出他乘坐了x千米所需支付的费用;
[小帖士]把x
分两种情况讨论。
(3)若他支付了35元,则他乘坐了__________千米。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信息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多样化,移动电话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
探究:下表给出的是两种移动电话的计费方式
月使用费/元
主叫限定时间/min
主叫超时费/(元/min)
被叫
方式一
58
150
0.25
免费
方式二
88
350
0.19
免费
[小帖士]
阅读理解关键词——月使用费、主叫限定时间、主叫超时费、被叫。
1、你了解表格中这些数字的含义吗?试用自己的话说说。
2、试一试,填一填:
主叫时间/min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
方式一/元
…
方式二/元
…
3、由上表可知,计费与
有关,计费时应考虑划分
___。
4.设一个月内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
min
(t是正整数).根据上表,请按当
t
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填写方式一和方式二的计费表:
主叫时间t
/
min
方式一计费/元
方式二计费/元
t
<
150
t
=
150
150t
=
350
t
>
350
5.观察你的列表,你能从中发现如何根据主叫时间选择省钱的计费方式吗?
(1)当t≤150时,方式一计费为______元,方式二计费为_______元,按_____________的计费少;
(2)当150那么当150<
t
<_______和_______<
t
<350时,两种计费方式哪种比较省钱呢?
(3)当t=350时,方式一计费为______元,方式二计费为______元,按_____________的计费少.
(4)当t
>350时,两种计费方式哪种比较省钱呢?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
时,选择方式一省钱;
时,选择两种方式一样;
时,选择方式二省钱.
[小帖士]
在主叫时间大于150且小于350时间范围内,隐含着方式一和方式二计费相等的分界点。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出分界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活学活用:
张军估计自己每月通话大约300分钟,王强每月通话大约200分钟
,那么针对上两种计费方式他们选择哪一种移动通信通话费才最省呢?你能帮他们出个主意吗?
三、基础训练,应用提高
1、某服装店出售一种优惠购物卡,花200元买该卡后,凭卡可在这家商店按8折购物,下列情况下买卡购物合算的是(
)
A、购物高于800元
B、购物低于800元
C、购物高于1000元
D、购物低于1000元
2、用A4纸在某誊印社复印文件,复印页数不超过20时,每页收费0.12元;复印页数超过20时,超过部分每页收费降为0.09元。
在某图书馆复印同样的文件,不论复印多少页,每页收费0.1元。
(1)复印张数为多少时,两处的收费相同?
(2)当复印张数______________时,到誊印社复印较合算;
(3)当复印张数______________时,到图书馆复印较合算。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选择最优方案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探究解题的过程大致包含哪几个步骤?
(3)我们在探究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方法,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