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分东西的经验。“平均分”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节课中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
【教学重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结合操作,掌握“每几个一份”意义和分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分东西吗?今天我们要来帮猴妈妈分桃子,你们愿意吗?
师:看看今天猴妈妈摘了几个桃子?(6个)
她准备把这6 个桃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你打算帮她怎么分?分之前请你想一想要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
师:只要分给两个猴宝宝,所以要把6个桃分成两份。
【设计意图:教材中是直接明确问题“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学生一般不会搞错分成几份。我在引入的时候加了一个情境“6个桃分给两只猴宝宝”,这样的设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加接近学生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同时,为了让学生清楚明白是分成几份,所以加了一个问题“要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避免后面的分桃子活动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2. 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6根小棒代替6 个桃,动手分一分。
师:你是怎么分的?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追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呈现相应的分法。
师:一起来看看这三种分法,说说是怎么分的。
上面这些分法中,猴妈妈会满意哪种分法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猴妈妈会满意第一种分法。因为这种分法公平。
师:为什么第一种分法最公平呢?
预设:因为每份分的桃一样多,都是3个桃。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谁再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平均分)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有人会说“因为情境是分给两只猴子,所以学生多数都会是第一种分法”,我觉得这正是学生已有经验的一种体现,没有必要回避儿童的思维。也就是说学生在分东西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每份分得同样多,只不过不知道这样分就是“平均分”而已。只要我再追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聪明的学生自然会想到另两种分法。而后再问孩子们“为什么都选择第一种分法”,就能顺其而然地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3.深化认识
师:6 个桃还可以怎样分也是平均分?请大家再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想的?
指名介绍不同的分法,并用课件呈现
师:刚才小朋友们把6 个桃子平均分,找到了几种分法?
预设:3 种。
师:虽然分得结果不一样,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4.巩固理解
出示“想想做做”第 1 题。
师:请大家仔细看图,想一想,哪幅图中的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
预设:第2幅图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第一幅图不是平均分
预设:一份是5个,一份是4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你能变个小魔术,把萝卜也变成平均分吗?
预设1:把多的一份里拿出一个萝卜分一半给另外一份
预设2:多的拿掉一个
预设3:少的再加一个或者9个萝卜打乱每份分一个。
师:是的,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不管怎样做,只要能使每份分得一样多,它们就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3和4这两个环节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认识,尤其是对“想想做做”第1题加了一个问题“把萝卜也变成平均分”,更是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联系到前面学习到的“使两份同样多”方法来让萝卜平均分,也可以用今天的知识把9个萝卜重新平均分,这些都是很棒的想法。】
二、深化理解,学会“平均分”
1.初步感知“每两个一份“地分
师:6个桃,我们会平均分了。猴妈妈又摘来了2个桃,现在几个桃?你能按要求平均分吗?出示8个桃子图。
师: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 )只小猴呢?一起把要求读一读。
每只小猴分2个要怎么分呢,你是怎么想的?
师:也就是要每两个一份(动画演示两个桃一份)
师:接下来的你们能自己分完吗?自己动手用小棒分一分。
学生说,动画演示。
追问: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师:是的,8个桃,每两个一份,正好分完。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怎么看?
预设:4只小猴,分成了4份。
2.自主发现“每几个一份“地分
谈话:8 个桃,还可以每只小猴分几个,正好分完呢?和同桌一起想一想、分一分。
预设1:8个桃,每只小猴分4个,可以分给( )只小猴。
追问:每只小猴分4个也就是每几个一份?
预设2:8个桃,每只小猴分1个,可以分给( )只小猴。
追问:每只小猴分1个也就是每几个一份?
指名学生上台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师生共同讲评,并呈现各种不同的分法:
提问:8个桃可以每只小猴分1 个、2个、4个,好像漏掉了3个。怎么不行呢,谁上来分一分。
预设:学生上来分,交流发现还剩2个不够分了。
师:其实啊如果没有小棒的话,我们还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展示“每两个一份”的过程呢?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3.读一读
师:也就是说,8个桃“每几个一份”地分,只有几种情况。
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汇总学生的答案)
8个桃,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
8个桃,每4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8个桃,每1个一份,可以分成8份。
师:一起把这几句话读一遍。
小结:像这样,把一些物体按照每几个一份地分,正好分完的话,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几个环节是把“教学例2”和“试一试”结合了起来。环节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叫做“每两个一份”地分,通过动画和自主操作体会到怎样进行“每两个一份”地分,并且学会看分的结果。环节2是让学生自己会选择“每几个一份”地分是平均分,同时还出现了不是平均分的情况,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到为什么这样不行,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最后结合“圈一圈”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每几个一份”地分的理解。环节3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清楚地表达“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为后续学习除法,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做铺垫。】
三、应用拓展,巩固“平均分”
1. 完成“想想做做”2,在适度抽象中巩固
师:除了桃子,猴妈妈还给猴宝宝准备了其他的好吃的。看,猴妈妈拿出了什么?
出示饼干、糖果、巧克力,我们先来数一数猴妈妈带了多少块饼干。(10个)
师:看看猴妈妈打算怎样分饼干。(动画演示前2个饼干被圈出来)这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表示每2块一份。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小朋友们想一一想,10块饼干,每2块一份,分成了几份呢?
你们能自己分完吗?打开数学书43页“想想做做第2题”,找到饼干、糖果、巧克力,先在书上圈一圈,再填空。
(1)10块,每2块一份,分成了( )份。
(2)9块,每3块一份,分成了( )份。
(3)15块,每5块一份,分成了( )份。
教师巡视时进行指导或鼓励学生质疑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3,解放思维
师:大家真厉害,接下来难度升级了,你们敢挑战吗?出示“想想做做”3的题目,指名读题。
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再完成填空。
预设:请3个学生上台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再请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这两道习题都是书上的原题,没有做改动,主要让学生学会用“平均分”解决问题。这两道题目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层次分明。“想想做做”2在提示了圈一圈的情况下让学生填空,“想想做做”3则是真正地应用,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画图,也可以直接用小棒分,重点还有一个让学生展示自己想法、进行交流的过程,实现生生互动。】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叫什么?(平均分)
你有哪些收获呢?
预设1:我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预设2:我会用圈一圈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预设3:我知道平均分比较公平。
师:收获真不少,最后布置一个作业,把你们家的一种水果,分给家里的所有成员,看看能平均分吗?明天我们再来交流,下课。
【设计意图: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对今天的所学再次进行了复习巩固。最后布置的实践性作业,是为下一课“平均分成几份”做铺垫,积累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