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
1、隋朝建立时间,统一的时间、
意义。以及统一支行实施了哪些
措施,这些措施有何意义?
2、概括开通大运河
的目的、作用。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意义。
自学目标
带着如下4个问题认真阅读P2-4,找出答案
4、隋灭亡的直接原因和根
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新课导入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从古诗中学历史:《汴河怀古》-唐·皮日休
“人人都说修造汴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诗中评论的是隋朝的大运河和隋炀帝,为什么说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隋炀帝的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0多年就灭亡了?
皮日休
目录
2
开通大运河
1
隋的统一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3
4
隋朝的灭亡
1
隋的统一
从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
探索新知
西
晋
南方:
北方:
三
国
东晋
十六国并存
宋
齐
梁
陈
581年
(鲜卑族)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隋
589年
南朝
西魏
魏
蜀
吴
北朝
西晋统一全国:263年魏灭蜀;266年曹魏大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北朝:316年,西晋灭亡,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了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南朝:317年,皇族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刘裕手中,420年,东晋灭亡,宋朝建立,利于就是宋武帝。420年-589年,相继出现宋、齐、梁、陈4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定都,史称“南朝”。
隋的建立与统一:北朝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朝,统一全国。
探索新知
隋的建立与统一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了南朝的陈朝,统一全国。
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文帝(541—604年),名杨坚,汉族,父亲辅助宇文泰建立北周,封隋国公。杨坚袭父爵,历任北周朝廷要职。建立隋朝以后,隋文帝实行一系列改革,并统一南北。开皇年间,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他本人勤于政务,崇尚节俭,是个有作为的皇帝。
相关史实
隋炀帝灭陈朝
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有一口枯井,相传589年,后主陈叔宝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酷爱妃子张丽华和孔贵妃。隋军打来时,陈后主一手拉一人,出景阳殿,至景阳井,一起躲藏到这一枯井中。隋军进入台城后,搜遍全皇宫,终于从景阳枯井中把他们吊了上来,二妃被杀,陈后主被俘,宫庭烧毁,国家灭亡,石井栏上沾满了胭脂痕,故名胭脂井。后人为吸取陈朝的教训,又称辱井。
隋的发展
探索新知
措施-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②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相关史事
含嘉仓
含嘉仓示意图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2
开通大运河
探索新知
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琼花
大运河概况
探索新知
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出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相关史事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3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探索新知
科举制度的出现
探索新知
科举取士制度开创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首先由中央挑选“贤有识鉴”的官吏组成中正官,然后按照家世、品德、才干等定品,于中正官所在的州郡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形
科举取士制度的诞生及影响
探索新知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我国官吏选拔制度的发展
知识延伸
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问题思考
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
4
隋朝的灭亡
相关史事
探索新知
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材料研读
《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战争爆发后,父母保护不了刚出生的婴儿,夫妻在匡床上舍弃了对方,各自逃命。拥有万户的城市空空荡荡,千里之内没有烟火”。
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建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隋朝灭亡的原因
探索新知
直接原因:隋炀帝统治时期苛暴的徭役、兵役,毫无节制的压迫劳动人民、抑制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
根本原因: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缺陷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迅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课后活动
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份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上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课后活动
3、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高超。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请分析赵州桥的特点。
主要特点是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暾,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所以赵州桥不仅坚固还美观。
课堂小结
巩固提高
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争
A
2.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
A.魏晋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B
课堂小结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