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藻类植物
教学设计
概念分析
本节课围绕“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教学,无论是对水绵的观察还是对海带的认识都是为了易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对冀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形形色色的植物》第三节《藻类植物》的学习,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与兴趣。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认识微观世界,了解了植物细胞的结构。为观察水绵和海带的微观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两个代表植物的观察,引导学生根据水绵和海带的形态结构特点总结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并能根据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去识别其他多种多样的藻类植物。最后安排了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与兴趣。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认识微观世界,了解了植物细胞的结构。由于刚刚制作过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具备了制作临时装片、操作显微镜及观察的技能,对观察水绵的实验操作能顺利完成,为认识其结构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植物体的组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探究海带是否有根茎叶时具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对于突破难点扫清了障碍。所以本节课利用对比分析法学生很自然的就能总结出藻类植物的特征。针对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内容通过学生搜集资料,同学间讨论分析等能深刻体会藻类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分组进行,通过设计两个观察活动(即观察水绵和海带实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观察顺序学生认真观察,从简单个体到复杂个体的对比认识易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再列举常见的淡水单细胞藻类和海水中的多细胞藻类,让学生主动建构了藻类植物的特征这一概念,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难点我用了“两看”和“一探”三个活动,以高等植物的叶和海带的叶状体为例,首先让学生观察小白菜叶和海带叶状体上是否都有叶脉的分布,再观察高等植物叶和海带叶状体的横切,明确在高等植物叶中出现的叶脉即输导组织而海带的叶状体虽然出现了细胞的分化但还不具有输导组织的事实。然后再以探究活动展现输导组织的功能。利用两个观察和一个探究突破难点海带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从而总结海带各部分的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布置了任务,搜集藻类植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亲身感受到藻类植物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最后通过一段新闻赤潮现象的播放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识别常见的藻类植物
2.概述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搜集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对水绵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能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观察水绵和海带2、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海带固着器、柄、叶状体与高等植物根、茎、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庞大的家族----藻类植物(板书)藻类植物形态各异、种类繁多,它们有哪些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预设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对藻类植物充满好奇。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形态各异,在自然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一)观察水绵
教师活动:先引导学生观察水绵的颜色、形态及用手触摸的感觉?然后制成临时装片利用低倍镜和高倍镜分别观察,认识水绵的结构。
预设学生活动:能说出水绵的颜色和形态及用手触摸后的感觉。并熟练制作水绵临时装片,利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进行观察,能找到水绵的结构特点并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运用不同的感官,利用不同的观察方式零距离接触水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的认识。因为在低倍镜下学生只能初步认识水绵是由形态相似的绿色长筒状细胞构成,所以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叶绿体的分布又选择了高倍镜观察。这样以来既考察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教师活动:出示水绵结构幻灯片(低倍镜下的照片、放大图片及单个细胞图)再次认知水绵的结构特点并提出问题水绵与高等植物细胞结构有哪些异同?它有根茎叶的分化吗?怎样繁殖后代?
预设学生活动:能准确说出水绵的细胞结构并能区分它与高等植物细胞的异同。很容易判断出水绵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设计意图:通过低倍镜下的照片、放大图片及单个细胞图三组图片的利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水绵结构的认识,也为分析水绵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奠定了基础。
(二)观察海带
教师活动:(出示海带图片)提出问题:你能找到它的固着器、柄、叶状体吗?
以上三部分能分别称为根、茎、叶吗?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学生活动:组内辨认实物分别找出固着器、柄和叶状体。但学生找不出三部分不能称为根、茎、叶的理由。
设计意图:先感性认识海带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以海带的叶状体为例探究其能不能称之为叶。并提出以下问题:
观察小白菜的叶和海带的叶状体你能找到叶脉吗?学生观察完后出示高等植物叶的横切图和海带的叶状体横切图,分析海带叶状体不具有叶的结构。
观察探究结果说出输导组织的功能?(学生课前已经准备了探究输导组织功能的实验)
海带各部分的作用?
预设学生活动:学生能找到小白菜的叶脉而海带的叶状体上没有,并根据老师的引导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能根据实验现象(小白菜的输导组织变红了)说出输导组织吸收了红墨水并总结输导组织的功能。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海带的固着器、柄、叶状体与高等植物根、茎、叶的区别这一难点我选择了由宏观到微观的观察方法,最后总结海带的叶状体既无输导组织的结构也无输导功能,因此不能称之为叶,同理海带的固着器、柄也不具有高等植物根和茎的结构及功能因此海带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达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通过探究实验也充分验证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藻类植物的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常见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图片
预设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小组展开讨论试着说出藻类植物的特征。
设计意图: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利于学生辨别不同的藻类。为总结藻类植物的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教师活动:出示藻类植物特征幻灯片
预设学生活动:总结藻类植物特征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对概念的主动建构过程。
(四)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活动:(出示幻灯片及播放视频)藻类植物形态各异,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呢?
预设学生活动:课前认真搜集资料小组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从藻类植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能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藻类植物
生活环境
形态
结构
繁殖方式
(一)水绵
淡水
丝状
长筒状细胞
带状叶绿体
孢子生殖
多细胞
(二)海带
海水
叶状
固着器
柄
孢子生殖
叶状体
(三)藻类植物的特征
(四)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的,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学生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愉悦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去学习、探究
,达到对知识的建构。
在导入环节利用视频让学生领略藻类植物的形态差异之大及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充满期待。课程中选取了水绵和海带两种植物让学生观察和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倍增,这一过程中既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对概念的主动建构过程,突出了重点。在突破难点时我选用的是高等植物叶的横切立体图(细胞分化一节的图),学生很容易的就找到叶脉即输导组织,再利用输导组织功能的探究实验学生很容易分析出海带的叶状体不能称之为叶,这样易化了对难点的突破。学生通过对搜集资料的处理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又实现了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虚心学习争取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