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五章
病毒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教材在第四章介绍了细菌、真菌后,本章紧接着来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了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之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物进化、生态系统和生物技术的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史、种类、结构和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关于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病毒的种类很多,在生物圈的分布十分广泛,又营寄生生活,离开细胞后的生存能力很弱,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在生活中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定期消毒,勤洗手等,杜绝病毒的传播。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动植物、细菌和真菌这些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已经初步学会了观察、分析、比较等科学方法,具备顺利地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认识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他们对本节课涉及到的有关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有关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学生并无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另外,对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在这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查找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
(2)分析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明确病毒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病毒的主要特征;
2、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六、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准备发言资料或简单课件便于课上交流。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请学生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近期暴发的流感情况。
[提问]引起流感的元凶是谁?
[展示资料]说明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提问]除流感外,你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相关小组展示资料。
学生思考并回答:流感病毒。
学生思考并回答:艾滋病、狂犬病等。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毒的发现
请学生小组结合教材上的内容,给其他同学讲述病毒的发现过程。现场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和提问。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介绍病毒的发现过程,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认真聆听,思考并提出问题。
通过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并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
病毒的大小
请学生阅读教材“想一想,议一议”的素材。
[提问]1、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有什么不同?2、根据病毒与细胞在形态大小上的差异,你能推测出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吗?
若学生回答不出第二个问题,教师可给予提示:细胞内有细胞核、线粒体等,如此小的空间容得下这些细胞结构吗?
[回答]
1、病毒比细胞小得多。
2、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病毒可能不具有细胞结构。
训练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病毒的结构
[展示]
呈现教材中三种病毒的结构图,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
[提问]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为什么还属于生物呢?
观察图片,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
回顾生物的基本特征,展开联想,病毒能生活和繁殖,所以属于生物。
培养学生分析图片、总结归纳的能力。
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提问]
病毒结构如此简单,它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命呢?
展开联想,理解病毒独特的生活方式——在活细胞内寄生。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语言描述的能力。
病毒的种类
[展示]
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
[提问]
病毒千姿百态,如何给它们分类?引出分类的依据。
病毒都是寄生生活的,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根据寄主的不同对病毒进行分类。
简单介绍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了解不同病毒的形态,观察观察讨论,认识病毒的种类。
初步了解生物分类。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阅读教材91-92页内容,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提问]
你知道有哪些人类或动物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评价学生的回答,介绍由病毒引起人类或动物的一些疾病;由病毒引起植物的一些疾病,展示病毒的危害性。
[设疑]
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吗?人类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病毒?
评价学生的回答,介绍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阅读、思考、回答。
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展示课件:课堂小结
与老师一起总结回顾。
树立整体的知识结构。
八、板书设计
第五章
病毒
一、病毒的发现
二、病毒的结构特点:
1、非常小
2、没有细胞结构
3、由蛋白质的外壳、遗传物质组成
三、病毒的生活和繁殖:在活细胞内寄生,靠自我复制繁殖
四、病毒的种类:
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
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进行分类
细菌病毒(噬菌体)
五、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九、教学反思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除了知识目标外,本节内容中的素材还有利于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内容与我们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热情度较高,参与度也较高。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1、通过当前流感疫情在各地蔓延,顺利导入本课课题。
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主题,我用课件让学生“真正看到了”诱发我们患病的病毒,又通过一组组病毒模式图,让学生认识到“结构简单”。并激发学生思考病毒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何称之为生物。在此我还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细菌的生活,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病毒和细菌一样,离开活细胞不会死亡的这一特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在讲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病毒,要发扬它有利的一面以更好的为人类所服务。增强了学生科学辨证的意识。
???
本节课虽然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是还有一定的不足:
1、由于部分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教材,导致课堂上师生配合上不够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不够主动,需要老师直接挑选学生应答。
2、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没有解释清楚,学生有些糊涂。
3、课堂结尾处的小练习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认同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