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学生+教师版)—沪教(上海)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机构)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学生+教师版)—沪教(上海)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机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23 19:50:18

文档简介

辅导学案
学员编号:
所属年级:初二


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物理
学科教师:
课程主题:
运动和力的复习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力
2.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4.会使用弹簧测力计,会读数
5.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6.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7.知道合力,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8.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9.掌握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
10.理解惯性
1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
一、机械运动
【知识梳理】
1.定义: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例题精讲】
例1.下列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从楼上自由落下的石头B.
正在起飞的飞机C.
进站的火车D.
随输送带运动的纸箱
【巩固练习】
1.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哪个科学概念(

A.
速度B.
时间C.
路程D.
质量
二、参照物
【知识梳理】
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个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2.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
3.说明: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应选择一个参照物,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若位置发生了改变就说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2)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方向相同的不同物体,互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互为参照物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例题精讲】
例1.临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临沂更是美丽壮观。位于临沂市中心处的某大酒店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临沂城的美丽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B.
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C.
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D.
以路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巩固练习】
1.一辆汽车在水平的公路上向右作匀遠直线运动,一个热气球正位于公路的正上方并沿竖直匀速上升。则热气球上的人以气球为参照物,看到汽车运动的轨迹为(

A.
B.
C.
D.
三、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梳理】
1.匀速直线运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直线运动。运动规律: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不变;
(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速度v为定值,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不能说v与s成正比。
【例题精讲】
例1.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前4秒的路程为40米,那么在第5秒末是的速度是(

A.
5m/sB.
10m/sC.
12.5m/sD.
62.5m/s
【巩固练习】
1.两支队伍同时从相距为s的A、B两点出发,他们以同样大小的速度v相向而行.出发时,一个传令兵开始驾车以速度4v不停地往返于两支队伍的队首之间传达命令,当两支队伍相遇时,传令兵行驶的总路程为(

A.
sB.
4sC.
2sD.
0
四、速度
【知识梳理】
1.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法)
即:运动员同时起跑,用去的时间都相同时,比较谁跑的更远
②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即:运动路程相同时,运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越快(如图3)
即:运动员从同一起跑线起跑,记录起跑时间到到达终点时间,比较在通过相同的距离内,谁用去的时间较短
思考: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均不相同,该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
(2)速度
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采用的是观众的方法,即相同时间比路程,并引入一个物理量——速度
①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公式:
物理学中,常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所以速度公式简化为:
③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成年人正常走路的速度约为1.5m/s,它表示:成年人正常走路时,1秒钟通过1.5米的路程。
④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路程单位为米(m),时间单位为秒(s),因此速度单位为米/秒(m/s),读作“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km/h),且1m/s=3.6km/h。
其他常见物体运动速度: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高速公路上小汽车的行驶速度约为:120km/h;光的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0x108m/s。
2.平均速度
(1)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那么这种运动就称之为变速运动,如果物体沿直线做变速运动,则称这种运动为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
生活中的大多数运动都属于变速运动,如列车到站,出站的刹车和加速过程等。显然在这些过程中他们的速度是不相等的,这时我们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就是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公式:
如果用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
注意:(1)利用上式计算出来的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体在所求的那段路程中(或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所以我们谈论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中的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在全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运动物体在各段路程上
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即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例题精讲】
例1.小汽车以速度20m/s行驶,货车以速度10m/s行驶;小汽车的车长为5m,如果小汽车从货车后面恰好超越货车所需时间是2s,货车的车长(

A.
25mB.
20mC.
15mD.
10m
【巩固练习】
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5:4,通过的路程之比2: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A.
5:6B.
8:15C.
6:5D.
15:8
五、路程——时间图像
【知识梳理】
1.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
思考:怎样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选讲)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时比速度。
3.匀速直线运动图像s-t图
在数学上,我们将y=kx称之为正比例函数,其中k为比例系数,通过描点作图的方法,最后我们得出,y=kx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
我们已知学习了速度的定义式为:v=s/t,将该式进行变形得到:s=vt。若知道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及运动的时间,就可以求得物体在该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若我们将公式s=vt和数学上的y=kx进行类比,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通过类比发现,若将s看作y,将t看作x,那么s=vt也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其中k=v。以s为纵坐标,以t为横坐标,做出它的图像如下图:
注意:(1)在作图时,横纵坐标的物理量均要添加单位,记作:s/m、t/s,若物理量单位是复合单位,则需要用括号将单位扩起来,如:v/(m/s)
(2)对于s-t图像,横纵坐标的单位要看清楚,一般来说都以国际单位制为准,即路程以“米”为单位,时间以“秒”为单位,但今后做题时要注意单位可能不是国际单位制,如纵坐标为s/cm。
(3)由图可以看出v是个定量,与运动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
拓展: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s-t图像的起点也可以不在原点,如图2,图3
4.匀速直线运动v-t图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速度始终不变,即速度不随时间或路程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可以仿照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画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时间(v-t)图像,如图4:
注意:(1)横纵坐标轴物理量的单位,速度单位要用括号扩起来,注意单位是否为国际单位;
(2)匀速直线运动v-t图像是一个平行于时间轴的水平直线,对应纵轴的大小即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
【例题精讲】
例1.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运动的s-t图像,若第5秒时甲、乙间的距离大于甲、丙间的距离,则(

A.
三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B.
甲的运动方向一定与乙相反C.
乙的运动方向可能与甲相同D.
丙的运动方向一定与甲相反
【巩固练习】
1.甲、乙两小车沿一条直线同时、同方向开始运动(甲在后,乙在前),它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关于图中A点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第4秒时,甲、乙两车相遇B.
在第4秒时,甲、乙两车的运动速度相同C.
在第4秒时,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同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六、力
【知识梳理】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任何一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例题精讲】
例1.如图所示,是两位同学用两根弹簧测力计做的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之间关系的实验.请对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表述判断正误.(图中A、B两弹簧测力计均处于静止状态)
(1)图中的F甲和F乙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弹簧测力计A上显示的是F甲的大小.
(3)弹簧测力计B上显示的是A对B的拉力.
(4)A对B的作用力方向向左,而B对A的作用力方向向右.
(5)A与B的相互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6)A与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在对方弹簧测力计上直接读出,由实验可知满足大小相等的关系.

【巩固练习】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就没有力B.
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C.
马向前拉车,同时车用同样的力向后拉马D.
从空中降落的雨滴对地球没有力的作用
七、力的三要素
【知识梳理】
1.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例题精讲】
例1.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三个要素是大小、


例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并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一定竖直向下运动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重力为100N的小车,在大小为80N的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向上运动,试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小车受到的重力.
八、力的作用效果
【知识梳理】
1.力的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运动速度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3.如何判断力的产生
【例题精讲】
例1.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
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B.
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
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
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例2.“漂移”是一种高难度的汽车表演项目.有一种“漂移”方法如下:当汽车在水平地面上疾驶时,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此时突然刹车,但汽车仍要向前运动,这是由于汽车具有
.同时转动方向盘,汽车急转弯,这是摩擦力改变了汽车的

【巩固练习】
1.如图
1
所示的几种现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它们进行分类正确的是(

A.
(c)与(d)是一类B.
(a)与(c)是一类C.
(a)与(b)是一类D.
(a)与(d)是一类
2.图3(a)、(b)表示了一辆小车驶向一根弹簧的运动过程。在小车碰到弹簧前,以弹簧为参照物,小车上的木块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小车碰到弹簧后最终会静止表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
;弹簧受力后会被压缩表明了力能使物体发生

九、力的测量
【知识梳理】
1.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齐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例题精讲】
例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物体受到的重力是3N,然后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把秤钩固定住,将此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提环上,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A.
仍等于3NB.
大于3NC.
小于3ND.
等于零
【巩固练习】
1.(2003?常德)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6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0N
B.3N
C.6N
D.12N
十、重力
【知识梳理】
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万有引力)而受到的力。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于密度均匀,厚度也均匀的规则物体来说,物体的重心即为数学意义上的几何中心。重力的大小,g=9.8牛顿/千克。
2.与重力有关的常考点: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表达式为。
(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
3.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均匀的木棒——中点;均匀圆球——球心;均匀的方块——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质地均匀,厚薄均匀,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其重心。
【例题精讲】
例1.利用铅垂线和三角尺判断桌面是否水平,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B.
C.
D.
【巩固练习】
1.根据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发现不同维度和高度的
g
值大小各有不同,具体见如表。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①当高度为0,纬度为40度时,g=______牛/千克.
②同一地方,高度越大,g值_______.
③g值大小与纬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知识梳理】
1.几个重要的物理量:
(1)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同时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分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
(3)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合成思想:用一个力来替代两个力的作用,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这是一种等效替代法的思想,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3.合成原则:同向相加,方向不变;反向相减,方向跟比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4.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同:F=F1+F2方向与两力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方向相反:F=|F1-F2|方向与力大的方向相同
【例题精讲】
例1.甲、乙两组同学研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关系”,他们分别用将橡皮筋左端固定,右端系两个细绳套[如图15(a)所示]。接着用两把测力计钩住绳套,甲组同学沿同方向,乙组同学沿反方向拉橡皮绳至O点[如图15(a)(b)所示],记录拉力F1、F2的大小,然后用一把测力计拉橡皮筋至O点[如图15(d)所示]记录拉力F的大小。他们改变O的位置各做了三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
(1)分析比较表一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
.
(2)分析比较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3)两组同学相互交流了各自的实验数据,有了新的发现。
小明: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总大于两个力中较大的力。
小华: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总小于两个力中较小的力。
(a)就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而言,请判断:小明的发现
.小华的发现:
.(选填“正确”或“错误”)
(b)基于已得到的初步结论,你认为小明和小华的发现中,
发现不具有普遍性,请你拟定一组F1、F2的值,以支持你的判断:F1=
牛;F2=
牛。
【巩固练习】
1.竖直向上抛出重为4牛的小球,若小球在运动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始终为1牛,且总是跟运动方向相反,则小球在上升过程中所受合力的大小为
牛,方向
;小球上升过程中,其重力势能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十二、力的平衡
【知识梳理】
1.二力平衡
静止在桌面上的花瓶
在青藏高原上匀速行驶的列车
(1)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力。
(3)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静止放在桌面上的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想一想: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定能够保持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呢?
2.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才能平衡。
(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3.学生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实验目的: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2)实验步骤: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4.易混淆点:对于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大小、方向、是否共线、是否同体易混淆。
(1)相同点:①作用力大小相等;②作用力方向相反;③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
(2)不同点:二力平衡的作用点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分别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5.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1)受平衡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2)受力不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改变。
【例题精讲】
例1.某小组同学研究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F1和F2的特点。现有器材为:力传感器(相当于测力计)数据采集器(可将传感器测得数据采集后输送至计算机)、计算机、硬纸板、细绳等。图11(a)、(b)为他们设计的两种实验方案
①应根据图11的__________所示方案进行实验(选填“(a)”或“(b)”或“(a)和(b)”)
②图11(c)是该组同学正确进行实验,在计算机上得到的实验图线(纵轴分别显示F和F2的大小,横轴表示时间t)。请依据相关信息,写出两条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如图2所示,行李托运时,行李箱随水平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下说法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
传送带对行李箱的推力与行李箱所受的摩擦力B.
行李箱对传送带的压力与传送带对行李箱的支持力C.
传送带对行李箱的支持力与行李箱所受的重力D.
行李箱所受的重力与行李箱对传送带的压力
十三、摩擦力
【知识梳理】
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时候,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力,成为摩擦力。
2.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相互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当物体与接触面间仅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并未产生相对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当物体与接触面间已产生相对运动,且物体与接触面直接接触,产生相对滑动时,这种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当物体与接触面间隔有可以滚动的滚珠,圆柱等,或者一个物体可在另一物体上自由滚动产生的摩擦力。
注: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和摩擦因数有关。相同情况下,滑动摩擦力=或>滚动摩擦力。
4.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两物体间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材料的性质。
5.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原理: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
(2)注意事项:拉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且匀速地拉,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3)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例题精讲】
例1.如图所示,水平面上叠放着A、B两个物体,在水6平力F1和F2的作用下,以共同速度V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已知F1=5N,F2=3N,那么物体B的上、下表面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

A.
5N;2NB.
3N;0NC.
0N;2ND.
5N;8N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在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1和F2的作用下,质量为m的木块可在两长板之间以v的速度匀速向下滑落,如果保持两力F4和F2的大小方向不变,能使本块m以v的速度匀速向上滑动,那么本块向上的推力应是(

A.
F1+F2B.
mgC.
2mgD.
3mg
十四、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梳理】
1.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也称为牛顿第一定律。
注:①“惯性定律”等同于“牛顿第一定律”②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③定律说明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不能通过实验直接证明。
②“总保持”“或”可理解为原来是静止的,后来还会静止;原来是运动的,后来将以原来的运动状态沿直线一直运动下去,直到有外力施加改变其运动状态为止。
③牛顿第一定律隐含着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a.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惯性、惯性现象、惯性定律的区别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描述物体的固有属性,不需要外加条件。
(2)惯性现象是物体的惯性在运动状态改变时的表现。
(3)惯性定律是有外加条件,即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是描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运动规律。
(4)惯性定律与惯性有密切的联系,惯性定律提示了物体具有惯性这一客观事实,指出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在于物体具有惯性,因为这样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例题精讲】
例1.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所受的所有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
立即停下来B.
做匀速直线运动C.
逐渐停下来D.
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
【巩固练习】
1.如图(a)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木块的状态如图(b)所示。把木块换成盛有水的烧杯,重复上述过程,烧杯中水面的状态分别如图(c)和(d)所示。
①由图4(a)、(b)或图4(c)、(d)可知: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可能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将两种可能的情况填写完整)。
②得到上述结论是利用了木块和水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十五、惯性
【知识梳理】
1.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先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的性质。(无论物体是运动、静止)
(2)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1)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有三要素,而惯性与外界条件无关,惯性只有大小,物体惯性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例题精讲】
例1.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在静止时不易推动,所以物体在静止时比在运动时惯性大B.
物体具有惯性是有条件的,即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才有惯性C.
物体高速运动时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D.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巩固练习】
1.一辆汽车分别以6米/秒和4米/秒的速度运动时,它的惯性大小(

A.
速度为4米/秒的大B.
一样大C.
速度为6米/秒的大D.
无法比较
1.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
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
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A.
3:2B.
3:1C.
3:4D.
4:3
2.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甲和丁B.
甲和丙C.
甲和乙D.
乙和丁
3.一重为G的立方体放在水平面上,现对其上表面的中央沿竖直方向施加一个力,该力的大小为F(已知F
A.
0B.
FC.
G-FD.
G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v=s/t可知V与S成正比,v与t成反比B.
由s=vt可知s与t成正比C.
通过的路程相同时,所花的时间越少,运动越快D.
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少,运动越慢
5.使用弹簧测力计,如果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就开始测量,所测拉力的大小与真实值相比(  )
A.相同
B.偏小
C.偏大
D.不能确定
6.如图甲所示,两个重20N的相同的物块A、B叠放在一起,收到10N的水平推力F1的作用,在水平地面上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物体B受到摩擦力大小是
N;若将B与A并列,并让它们一起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那么需要的水平推力F2
F1(填“>则=”或“<”)。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
姹紫嫣红的鲜花B.
眼花缭乱的霓虹灯束C.
雨后天空的彩虹D.
五颜六色的节日烟花
8.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力F的作用,且运动过程中力F始终保持不变,则小球的运动轨迹(用虚线表示)不可能的是(

A.
B.
C.
D.
9.“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蜻蜓点水后在平静的水面上会出现波纹。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照片,照片反映了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的水面波纹。如果蜻蜓飞行的速度恰好与水波的传播速度相等,不考虑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在下列四幅图中,与照片相吻合的是(

A.
B.
C.
D.
10.把一个质量是0.5kg的篮球竖直向上抛出,则篮球受到的重力大小为__________.假定运动过程中空气对它的阻力恒为0.5N,则篮球在竖直上升过程中所受力的合力大小为______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___,篮球降落过程中所受力的合力大小为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__.(g取10N/kg)
11.牛顿第一定律(

A.
凭空想象得出的B.
直接从实验中得出的C.
结合生活经验得出的D.
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科学推理得出的
12.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当物体从2.5f移动到1.5f处时,像的大小变化是(  )
A.
A.逐渐变小B.
B.逐渐变大C.
C.先变大而后变小D.
D.先变小而后变大
13.一位著名短路运动员百米赛成绩是10s,测得前2s跑过17m,在最后一秒内跑过了12米,则该运动员在100m内的平均速度是(

A.
8.5m/sB.
10m/sC.
12m/sD.
11m/s
14.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
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B.
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
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
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15.老奶奶用放大镜着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B.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C.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D.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16.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已知甲车在行驶的一半路程内以5m/s速度匀速前进,另一半路程内以10m/s速度匀速前进,乙车行驶的一半时间内以5m/s速度匀速前进,在另一半时间内以10m/s速度匀速前进,则先到达B地的是(

A.
甲车B.
乙车C.
同时到达D.
无法判断
17.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经凸透镜折射以后所成像的大概位置及像的性质。
18.如图所示,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给出的标度,画出物体所受到的阻力f。
19.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5所示。
(1)观察图5可知,甲车在作
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m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s。
(2)观察图5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m。
(3)从图5中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0.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任何一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B.
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会产生力的作用C.
C.力的大小、方向相同,其作用效果就相同D.
D.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力的三要素就相同

课堂错题收集

学霸笔记本: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脑图总结重难点
课后巩固

请将本次课错题组卷,进行二次练习,培养错题管理习惯

学霸笔记复习,培养复习习惯
预习内容
完结辅导教案
学员编号:
所属年级:初二


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物理
学科教师:
课程主题:
运动和力的复习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力
2.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4.会使用弹簧测力计,会读数
5.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6.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7.知道合力,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8.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9.掌握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
10.理解惯性
1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
一、机械运动
【知识梳理】
1.定义: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例题精讲】
例1.下列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从楼上自由落下的石头B.
正在起飞的飞机C.
进站的火车D.
随输送带运动的纸箱
【解答】A、从楼上落下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匀速越来越快,是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沿跑道滑行的飞机,受到地面的阻力,速度越来越小,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进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于输送带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上面的纸箱随输送带也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符合题意.(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巩固练习】
1.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哪个科学概念(

A.
速度B.
时间C.
路程D.
质量
【答案】A
二、参照物
【知识梳理】
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个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2.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
3.说明: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应选择一个参照物,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若位置发生了改变就说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2)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方向相同的不同物体,互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互为参照物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例题精讲】
例1.临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临沂更是美丽壮观。位于临沂市中心处的某大酒店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临沂城的美丽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B.
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C.
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D.
以路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答案】C
【巩固练习】
1.一辆汽车在水平的公路上向右作匀遠直线运动,一个热气球正位于公路的正上方并沿竖直匀速上升。则热气球上的人以气球为参照物,看到汽车运动的轨迹为(

A.
B.
C.
D.
【答案】A
三、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梳理】
1.匀速直线运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直线运动。运动规律: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不变;
(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速度v为定值,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不能说v与s成正比。
【例题精讲】
例1.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前4秒的路程为40米,那么在第5秒末是的速度是(

A.
5m/sB.
10m/sC.
12.5m/sD.
62.5m/s
【答案】B
【巩固练习】
1.两支队伍同时从相距为s的A、B两点出发,他们以同样大小的速度v相向而行.出发时,一个传令兵开始驾车以速度4v不停地往返于两支队伍的队首之间传达命令,当两支队伍相遇时,传令兵行驶的总路程为(

A.
sB.
4sC.
2sD.
0
【答案】C
四、速度
【知识梳理】
1.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法)
即:运动员同时起跑,用去的时间都相同时,比较谁跑的更远
②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即:运动路程相同时,运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越快(如图3)
即:运动员从同一起跑线起跑,记录起跑时间到到达终点时间,比较在通过相同的距离内,谁用去的时间较短
思考: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均不相同,该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
(2)速度
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采用的是观众的方法,即相同时间比路程,并引入一个物理量——速度
①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公式:
物理学中,常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所以速度公式简化为:
③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成年人正常走路的速度约为1.5m/s,它表示:成年人正常走路时,1秒钟通过1.5米的路程。
④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路程单位为米(m),时间单位为秒(s),因此速度单位为米/秒(m/s),读作“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km/h),且1m/s=3.6km/h。
其他常见物体运动速度: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高速公路上小汽车的行驶速度约为:120km/h;光的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0x108m/s。
2.平均速度
(1)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那么这种运动就称之为变速运动,如果物体沿直线做变速运动,则称这种运动为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
生活中的大多数运动都属于变速运动,如列车到站,出站的刹车和加速过程等。显然在这些过程中他们的速度是不相等的,这时我们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就是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公式:
如果用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
注意:(1)利用上式计算出来的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体在所求的那段路程中(或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所以我们谈论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中的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在全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运动物体在各段路程上
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即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例题精讲】
例1.小汽车以速度20m/s行驶,货车以速度10m/s行驶;小汽车的车长为5m,如果小汽车从货车后面恰好超越货车所需时间是2s,货车的车长(

A.
25mB.
20mC.
15mD.
10m
【答案】C
【巩固练习】
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5:4,通过的路程之比2: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A.
5:6B.
8:15C.
6:5D.
15:8
【答案】B
五、路程——时间图像
【知识梳理】
1.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
思考:怎样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选讲)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时比速度。
3.匀速直线运动图像s-t图
在数学上,我们将y=kx称之为正比例函数,其中k为比例系数,通过描点作图的方法,最后我们得出,y=kx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
我们已知学习了速度的定义式为:v=s/t,将该式进行变形得到:s=vt。若知道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及运动的时间,就可以求得物体在该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若我们将公式s=vt和数学上的y=kx进行类比,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通过类比发现,若将s看作y,将t看作x,那么s=vt也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其中k=v。以s为纵坐标,以t为横坐标,做出它的图像如下图:
注意:(1)在作图时,横纵坐标的物理量均要添加单位,记作:s/m、t/s,若物理量单位是复合单位,则需要用括号将单位扩起来,如:v/(m/s)
(2)对于s-t图像,横纵坐标的单位要看清楚,一般来说都以国际单位制为准,即路程以“米”为单位,时间以“秒”为单位,但今后做题时要注意单位可能不是国际单位制,如纵坐标为s/cm。
(3)由图可以看出v是个定量,与运动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
拓展: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s-t图像的起点也可以不在原点,如图2,图3
4.匀速直线运动v-t图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速度始终不变,即速度不随时间或路程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可以仿照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画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时间(v-t)图像,如图4:
注意:(1)横纵坐标轴物理量的单位,速度单位要用括号扩起来,注意单位是否为国际单位;
(2)匀速直线运动v-t图像是一个平行于时间轴的水平直线,对应纵轴的大小即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
【例题精讲】
例1.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运动的s-t图像,若第5秒时甲、乙间的距离大于甲、丙间的距离,则(

A.
三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B.
甲的运动方向一定与乙相反C.
乙的运动方向可能与甲相同D.
丙的运动方向一定与甲相反
【答案】B
【巩固练习】
1.甲、乙两小车沿一条直线同时、同方向开始运动(甲在后,乙在前),它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关于图中A点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第4秒时,甲、乙两车相遇B.
在第4秒时,甲、乙两车的运动速度相同C.
在第4秒时,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同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解答】s-t图像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答案】A
六、力
【知识梳理】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任何一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例题精讲】
例1.如图所示,是两位同学用两根弹簧测力计做的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之间关系的实验.请对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表述判断正误.(图中A、B两弹簧测力计均处于静止状态)
(1)图中的F甲和F乙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弹簧测力计A上显示的是F甲的大小.
(3)弹簧测力计B上显示的是A对B的拉力.
(4)A对B的作用力方向向左,而B对A的作用力方向向右.
(5)A与B的相互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6)A与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在对方弹簧测力计上直接读出,由实验可知满足大小相等的关系.

【答案】错误
错误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巩固练习】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就没有力B.
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C.
马向前拉车,同时车用同样的力向后拉马D.
从空中降落的雨滴对地球没有力的作用
【解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D
七、力的三要素
【知识梳理】
1.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例题精讲】
例1.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三个要素是大小、


【答案】方向,作用力
例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并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一定竖直向下运动
【解答】解: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且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则物体受力不平衡,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体由静止开始,只受重力作用,物体竖直向下运动,如果物体初速度不为零,如水平抛出一物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物体沿一抛物线运动,并不竖直向下运动,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答案】D;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重力为100N的小车,在大小为80N的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向上运动,试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小车受到的重力.
八、力的作用效果
【知识梳理】
1.力的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运动速度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3.如何判断力的产生
【例题精讲】
例1.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
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B.
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
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
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答案】D
例2.“漂移”是一种高难度的汽车表演项目.有一种“漂移”方法如下:当汽车在水平地面上疾驶时,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此时突然刹车,但汽车仍要向前运动,这是由于汽车具有
.同时转动方向盘,汽车急转弯,这是摩擦力改变了汽车的

【答案】不是;惯性;运动状态
【巩固练习】
1.如图
1
所示的几种现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它们进行分类正确的是(

A.
(c)与(d)是一类B.
(a)与(c)是一类C.
(a)与(b)是一类D.
(a)与(d)是一类
【答案】B
2.图3(a)、(b)表示了一辆小车驶向一根弹簧的运动过程。在小车碰到弹簧前,以弹簧为参照物,小车上的木块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小车碰到弹簧后最终会静止表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
;弹簧受力后会被压缩表明了力能使物体发生

【答案】运动;运动状态;形变
九、力的测量
【知识梳理】
1.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齐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例题精讲】
例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物体受到的重力是3N,然后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把秤钩固定住,将此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提环上,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A.
仍等于3NB.
大于3NC.
小于3ND.
等于零
【答案】B
【巩固练习】
1.(2003?常德)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6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0N
B.3N
C.6N
D.12N
【解答】解:因为弹簧是在6N的拉力下被拉长的,故示数为6N.故选C.
【答案】C;
十、重力
【知识梳理】
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万有引力)而受到的力。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于密度均匀,厚度也均匀的规则物体来说,物体的重心即为数学意义上的几何中心。重力的大小,g=9.8牛顿/千克。
2.与重力有关的常考点: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表达式为。
(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
3.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均匀的木棒——中点;均匀圆球——球心;均匀的方块——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质地均匀,厚薄均匀,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其重心。
【例题精讲】
例1.利用铅垂线和三角尺判断桌面是否水平,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巩固练习】
1.根据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发现不同维度和高度的
g
值大小各有不同,具体见如表。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①当高度为0,纬度为40度时,g=______牛/千克.
②同一地方,高度越大,g值_______.
③g值大小与纬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9.802;②越小;③同一高度,纬度越高,g值越大。
十一、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知识梳理】
1.几个重要的物理量:
(1)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同时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分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
(3)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合成思想:用一个力来替代两个力的作用,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这是一种等效替代法的思想,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3.合成原则:同向相加,方向不变;反向相减,方向跟比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4.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同:F=F1+F2方向与两力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方向相反:F=|F1-F2|方向与力大的方向相同
【例题精讲】
例1.甲、乙两组同学研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关系”,他们分别用将橡皮筋左端固定,右端系两个细绳套[如图15(a)所示]。接着用两把测力计钩住绳套,甲组同学沿同方向,乙组同学沿反方向拉橡皮绳至O点[如图15(a)(b)所示],记录拉力F1、F2的大小,然后用一把测力计拉橡皮筋至O点[如图15(d)所示]记录拉力F的大小。他们改变O的位置各做了三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
(1)分析比较表一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
.
(2)分析比较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3)两组同学相互交流了各自的实验数据,有了新的发现。
小明: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总大于两个力中较大的力。
小华: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总小于两个力中较小的力。
(a)就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而言,请判断:小明的发现
.小华的发现:
.(选填“正确”或“错误”)
(b)基于已得到的初步结论,你认为小明和小华的发现中,
发现不具有普遍性,请你拟定一组F1、F2的值,以支持你的判断:F1=
牛;F2=
牛。
【答案】(1)二力之和;(2)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之差;(3)(a)正确的;正确的;(b)小华;10;5
【巩固练习】
1.竖直向上抛出重为4牛的小球,若小球在运动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始终为1牛,且总是跟运动方向相反,则小球在上升过程中所受合力的大小为
牛,方向
;小球上升过程中,其重力势能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5;竖直向下;变大
十二、力的平衡
【知识梳理】
1.二力平衡
静止在桌面上的花瓶
在青藏高原上匀速行驶的列车
(1)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力。
(3)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静止放在桌面上的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想一想: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定能够保持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呢?
2.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才能平衡。
(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3.学生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实验目的: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2)实验步骤: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4.易混淆点:对于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大小、方向、是否共线、是否同体易混淆。
(1)相同点:①作用力大小相等;②作用力方向相反;③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
(2)不同点:二力平衡的作用点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分别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5.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1)受平衡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2)受力不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改变。
【例题精讲】
例1.某小组同学研究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F1和F2的特点。现有器材为:力传感器(相当于测力计)数据采集器(可将传感器测得数据采集后输送至计算机)、计算机、硬纸板、细绳等。图11(a)、(b)为他们设计的两种实验方案
①应根据图11的__________所示方案进行实验(选填“(a)”或“(b)”或“(a)和(b)”)
②图11(c)是该组同学正确进行实验,在计算机上得到的实验图线(纵轴分别显示F和F2的大小,横轴表示时间t)。请依据相关信息,写出两条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消失)的。
【巩固练习】
1.如图2所示,行李托运时,行李箱随水平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下说法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
传送带对行李箱的推力与行李箱所受的摩擦力B.
行李箱对传送带的压力与传送带对行李箱的支持力C.
传送带对行李箱的支持力与行李箱所受的重力D.
行李箱所受的重力与行李箱对传送带的压力
【答案】C
十三、摩擦力
【知识梳理】
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时候,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力,成为摩擦力。
2.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相互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当物体与接触面间仅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并未产生相对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当物体与接触面间已产生相对运动,且物体与接触面直接接触,产生相对滑动时,这种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当物体与接触面间隔有可以滚动的滚珠,圆柱等,或者一个物体可在另一物体上自由滚动产生的摩擦力。
注: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和摩擦因数有关。相同情况下,滑动摩擦力=或>滚动摩擦力。
4.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两物体间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材料的性质。
5.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原理: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
(2)注意事项:拉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且匀速地拉,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3)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例题精讲】
例1.如图所示,水平面上叠放着A、B两个物体,在水6平力F1和F2的作用下,以共同速度V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已知F1=5N,F2=3N,那么物体B的上、下表面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

A.
5N;2NB.
3N;0NC.
0N;2ND.
5N;8N
【解答】A、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它们受平衡力,以A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上,A受水平向右的拉力F1,还应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与F1平衡,如图所示:
则fA=F1=5N,方向水平向左;以AB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受F1、F2和摩擦力的作用,AB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平衡,AB向右运动,所以受向左的摩擦力,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得,F2+fB=F1,
fB=F1-F2=5N-3N=2N,方向水平向左。
【答案】A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在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1和F2的作用下,质量为m的木块可在两长板之间以v的速度匀速向下滑落,如果保持两力F4和F2的大小方向不变,能使本块m以v的速度匀速向上滑动,那么本块向上的推力应是(

A.
F1+F2B.
mgC.
2mgD.
3mg
【答案】C
十四、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梳理】
1.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也称为牛顿第一定律。
注:①“惯性定律”等同于“牛顿第一定律”②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③定律说明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不能通过实验直接证明。
②“总保持”“或”可理解为原来是静止的,后来还会静止;原来是运动的,后来将以原来的运动状态沿直线一直运动下去,直到有外力施加改变其运动状态为止。
③牛顿第一定律隐含着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a.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惯性、惯性现象、惯性定律的区别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描述物体的固有属性,不需要外加条件。
(2)惯性现象是物体的惯性在运动状态改变时的表现。
(3)惯性定律是有外加条件,即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是描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运动规律。
(4)惯性定律与惯性有密切的联系,惯性定律提示了物体具有惯性这一客观事实,指出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在于物体具有惯性,因为这样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例题精讲】
例1.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所受的所有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
立即停下来B.
做匀速直线运动C.
逐渐停下来D.
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
【答案】B
【巩固练习】
1.如图(a)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木块的状态如图(b)所示。把木块换成盛有水的烧杯,重复上述过程,烧杯中水面的状态分别如图(c)和(d)所示。
①由图4(a)、(b)或图4(c)、(d)可知: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可能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将两种可能的情况填写完整)。
②得到上述结论是利用了木块和水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解答】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向右减速运动时,下端受摩擦力随车减速,木块上端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使得木块向右倾倒;当小车向左加速运动时,下端受摩擦力随车加速,木块上端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使得木块向右倾倒;如b图所示。
烧杯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向右减速运动时,烧杯受摩擦力随车减速,烧杯內的水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使得水向右倾;当小车向左加速运动时,烧杯受摩擦力随车加速,烧杯内的水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使得水向右倾,如d图所示。
由上述实验可见,木块和水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答案】小车向左加速或小车向右减速;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十五、惯性
【知识梳理】
1.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先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的性质。(无论物体是运动、静止)
(2)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1)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有三要素,而惯性与外界条件无关,惯性只有大小,物体惯性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例题精讲】
例1.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在静止时不易推动,所以物体在静止时比在运动时惯性大B.
物体具有惯性是有条件的,即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才有惯性C.
物体高速运动时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D.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答案】D
【巩固练习】
1.一辆汽车分别以6米/秒和4米/秒的速度运动时,它的惯性大小(

A.
速度为4米/秒的大B.
一样大C.
速度为6米/秒的大D.
无法比较
【解答】惯性只和质量有关,质量不变则惯性不变。【答案】B
1.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
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
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A.
3:2B.
3:1C.
3:4D.
4:3
【答案】D
2.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甲和丁B.
甲和丙C.
甲和乙D.
乙和丁
【答案】A
3.一重为G的立方体放在水平面上,现对其上表面的中央沿竖直方向施加一个力,该力的大小为F(已知F
A.
0B.
FC.
G-FD.
G
【答案】A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v=s/t可知V与S成正比,v与t成反比B.
由s=vt可知s与t成正比C.
通过的路程相同时,所花的时间越少,运动越快D.
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少,运动越慢
【答案】A
5.使用弹簧测力计,如果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就开始测量,所测拉力的大小与真实值相比(  )
A.相同
B.偏小
C.偏大
D.不能确定
【解答】解:如果指针一开始就指在0刻度的下方,说明它已经有了一定的示数,再加上后来的力使它伸长的量,最终的示数会比力的真实值偏大.故选C.
【答案】C;
6.如图甲所示,两个重20N的相同的物块A、B叠放在一起,收到10N的水平推力F1的作用,在水平地面上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物体B受到摩擦力大小是
N;若将B与A并列,并让它们一起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那么需要的水平推力F2
F1(填“>则=”或“<”)。
【答案】0;=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
姹紫嫣红的鲜花B.
眼花缭乱的霓虹灯束C.
雨后天空的彩虹D.
五颜六色的节日烟花
【答案】C
8.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力F的作用,且运动过程中力F始终保持不变,则小球的运动轨迹(用虚线表示)不可能的是(

A.
B.
C.
D.
【答案】C
9.“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蜻蜓点水后在平静的水面上会出现波纹。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照片,照片反映了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的水面波纹。如果蜻蜓飞行的速度恰好与水波的传播速度相等,不考虑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在下列四幅图中,与照片相吻合的是(

A.
B.
C.
D.
【答案】A
10.把一个质量是0.5kg的篮球竖直向上抛出,则篮球受到的重力大小为__________.假定运动过程中空气对它的阻力恒为0.5N,则篮球在竖直上升过程中所受力的合力大小为______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___,篮球降落过程中所受力的合力大小为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__.(g取10N/kg)
【答案】9N;5.4N;竖直向下;4.4N.竖直向下
11.牛顿第一定律(

A.
凭空想象得出的B.
直接从实验中得出的C.
结合生活经验得出的D.
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科学推理得出的
【答案】D
12.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当物体从2.5f移动到1.5f处时,像的大小变化是(  )
A.
A.逐渐变小B.
B.逐渐变大C.
C.先变大而后变小D.
D.先变小而后变大
【解答】解:因物体移动始终在焦点之外,并且物距逐渐减小,故像距逐渐变大,像逐渐变大.
故选B.
【答案】B;
13.一位著名短路运动员百米赛成绩是10s,测得前2s跑过17m,在最后一秒内跑过了12米,则该运动员在100m内的平均速度是(

A.
8.5m/sB.
10m/sC.
12m/sD.
11m/s
【答案】B
14.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
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B.
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
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
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答案】D
15.老奶奶用放大镜着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B.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C.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D.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答案】A
16.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已知甲车在行驶的一半路程内以5m/s速度匀速前进,另一半路程内以10m/s速度匀速前进,乙车行驶的一半时间内以5m/s速度匀速前进,在另一半时间内以10m/s速度匀速前进,则先到达B地的是(

A.
甲车B.
乙车C.
同时到达D.
无法判断
【答案】A
17.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经凸透镜折射以后所成像的大概位置及像的性质。
18.如图所示,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给出的标度,画出物体所受到的阻力f。
19.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5所示。
(1)观察图5可知,甲车在作
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m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s。
(2)观察图5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m。
(3)从图5中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1)直线,6s;(2)1.2m;(3)大于
20.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任何一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B.
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会产生力的作用C.
C.力的大小、方向相同,其作用效果就相同D.
D.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力的三要素就相同
【解答】解:A、力是成对出现的,产生力的作用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该选项说法正确;
B、磁铁吸引铁钉,二者不互相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力的三要素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因此只有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力的作用效果不一定相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推门时,作用在门轴上的不同点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是力的大小和作用点均不相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答案】A;

课堂错题收集

学霸笔记本: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脑图总结重难点
课后巩固

请将本次课错题组卷,进行二次练习,培养错题管理习惯

学霸笔记复习,培养复习习惯
预习内容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