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梳理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3 14: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师用书备课资料
一、读准字音
崤函(xiáo)  膏腴(yú)  合从(zònɡ)
逡巡(qūn) 遗镞(zú) 漂橹(lǔ)
鞭笞(chī) 藩篱(fān) 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 户牖(yǒu)
劲弩(jìnɡ) 氓隶(ménɡ) 锄櫌(yōu)
棘矜(qín) 长铩(shā) 万乘(shènɡ)
作难(nàn) 度长絜大(xié)
二、辨识通假
(1)赢粮而景从(“景”同“影”)
(2)非及乡时之士也(“乡”同“向”)
三、一词多义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固守以窥周室 (形容词,牢固地,牢牢地)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坚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顽固)
(2)制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裁,制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名词,规模)
(3)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名词,规章,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量)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量词,次,回)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淮左名都)》](动词,谱写,创作)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动词,越过)
(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兵,逃跑的人)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同“无”,没有)
(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失去)蒙故业,因遗策(形容词,遗留下来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俗语)(名词,丢失的东西)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动词,给予)
(6)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
(7)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结构助词,的)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些)商君佐之(代词,他,指秦孝公)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指示代词,这些)
四、词类活用
(1)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安置使有序)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用绳系)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做帝王,当帝王)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6)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7)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8)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对内)
(9)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在国外,对外)
(10)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
(1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12)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13)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14)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15)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17)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8)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蠢,使……愚昧)
(19)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动用法,使……弯曲)
五、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古义:介词“以”和动词“为”连用,可译为“把……作为”。
今义:认为。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4)宽厚而爱人
古义:爱护人民。
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六、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水缸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省略句)
译文:(他)置身在戍边队伍中间,突然在田野之中兴起。
七、文白对译
  秦孝公据    崤函  之 固,  拥  雍州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这样险固的地势,占有雍州
之地,君臣固守  以  窥  周  室,这样(广大的)地区,君臣牢固防守,以便伺机夺取周朝的政权,
固:险固的地势。拥:占有。以:来,以便,表目的的连词。窥:窥视。有 席卷 天下,包怀有席卷天下,控制
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寰宇,统一四海,吞并各国的野心。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
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当是时也, 商君佐之,内 立 法在这个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制定法
  度,务 耕 织,律制度,致力于农耕纺织,当:在……时候。是时:这时。内:名词作状语,对内。务:
致力,从事。修 守 战 之 具, 外 连 衡 而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战具,对外采用连衡的策略来
斗  诸  侯。使诸侯们互相争斗。修:修造。具:器械、武器。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使……争斗。
于 是 秦 人 拱手 而 取 西 河 之 外。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就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没, 惠 文、武、昭襄  蒙  故业,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已有的基业,
因 遗 策,南 取 汉 中, 西 举 巴、蜀,东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向东
割膏 腴 之 地,北 收要 害之 郡。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非常重要的城邑。
故:旧有的。因:沿袭。遗:遗留下来的。南、西、东、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诸 侯 恐 惧,会 盟 而 谋 各国诸侯(非常)害怕,(他们)集会结盟,来
弱 秦,  不爱  珍 器重 宝  肥 饶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
 之 地, 以 致 天下 之士,合  从 缔 交,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
相 与 为 一。 当此之时,齐 有 孟 尝,赵 有 平 原,互相援助,成为一体。正当这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
楚 有 春 申, 魏  有  信  陵。此四君者,皆 明 智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个人,都明达
而 忠 信, 宽 厚 而 爱 人,尊 贤 而 重 聪慧又忠诚守信,宽容仁厚又爱护人民,尊敬贤才又重视
士, 约   从    离  衡, 士人,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衡策略,尊:尊敬。贤:有德有才的人。
重:器重。离:使……离散。兼  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 山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之 众。 于是 六国 之 士,有甯越、徐尚、等国的军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候六国的贤士,有甯越、徐尚、
苏秦、杜赫 之① 属为之②谋,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出谋划策,①之:与下文“之徒”“之伦”的“之”都是“这些”之
意。为:替。②之:代 词,他 们。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
苏厉、 乐毅之徒 通 其 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 之 伦 制 其 兵。  尝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九国诸侯)
  以  十  倍  之 地, 百 万之众,叩 关 而曾经依仗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
攻 秦。进攻秦国。以:凭着,依仗。众:军队。叩:攻打。而:表承接的连词。秦 人 开 关 秦国人敞开函谷关,
延  敌,   九国 之师,逡巡  而不敢进。迎击敌人,(可是)九国的军队,却迟疑徘徊,不敢前进。
秦 无 亡 矢 遗 镞之 费, 而 天 下 诸 侯 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及一个箭头的损耗,可是天下的诸侯
已困矣。已经困敝不堪了。亡、遗:失去。矢:箭。镞:箭头。费:损耗。而:可是。于 是 从 在这种情
散 约 败,  争  割地 而 赂 秦。况下合纵瓦解盟约破裂,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来贿赂秦国。
  秦 有 余力 而 制 其弊,追 亡 逐 北,秦国有足够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制服他们,追逐逃走的败兵,
余:充足。制:控制,制服。其:代词,他们。亡:动词作名词,逃兵,逃亡的人。伏 尸 百倒下的尸体上
万 ,流 血 漂 橹;    因 利 乘 便,  宰百万,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宰
割天下, 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强国请求投降,弱国入秦朝拜。
因、乘:都是“趁着”之意。利、便:同义,有利的形势。请:请求。服:臣服,投降。  延及 孝(秦国)延续到
 文 王、庄 襄 王,   享 国之日浅, 国   家了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短,国家没有发动侵略
  无  事。诸侯的战争。
及 至 始 皇,  奋 六世 之 余 烈,振 长到了秦始皇(即位),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挥动马
策 而 御 宇        内,鞭子驾驭天下(意思是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奋:振兴。余:遗留。
烈:功绩。振:举起。策:马鞭子。御:驾驭、统治。吞  二周 而 亡 诸 侯,吞并了东周、西周,灭掉了六国,
履 至 尊 而 制六合, 执 敲 扑 而 鞭 笞  天登上了帝位控制着整个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
 下,威 振 四海。姓,威势震慑四海。吞:吞并。亡:使……灭亡。履:登上。至:极。制:控制。执:拿、握。
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 桂 林、象 郡; 百 越 之 君,向南夺取百越地区,把它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
 俯 首 系  颈,         委  命 低着头颈上系绳投降(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把自己的生
  下  吏。  乃 使 蒙 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命交付下级官吏(审讯)。于是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防,
却 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 弯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马,武士不敢拉满
弓 而报怨。弓箭来报仇。北:名词作状语,在北方。却:使……退却。下:动词,到……来。  于是 在这个时候,
  废   先 王 之 道, 焚 百 家 之言,以(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法度,焚毁了各学派的著作,来使百
愚 黔首;隳 名 城, 杀  豪  杰;  收天 下姓愚昧;毁坏(六国的)高大的城墙,屠杀(六国的)豪杰;收缴
 之兵, 聚 之咸阳,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都城咸阳,以:表目的,来。愚:使……愚昧。收:收取。兵:兵器。
销 锋 镝, 铸 以为金人十二, 以①弱 天 下之销毁兵刃箭头,熔铸成十二尊金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
民。   然后 践 华 为② 城,  因 河 为池,量)。然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占
 据亿 丈 之 城,临 不 测 之 渊,以 为 固。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深不可测的护城河,把这当作坚固的屏障。
①以:来。弱:使……弱。②为:作为。因:凭借,依仗。池:护城河。良将劲弩 守要害 之 又派良将执强弓守卫着战略
处, 信 臣   精  卒   陈 利  兵  而要地,可靠的大臣领着精良的士兵携带锋利的兵器,来缉
谁 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查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心里,自认为关中的
固,金  城 千里,子 孙 帝 王 万 世 之 业 也。险固地势,坚固的城池千里,正是子孙当帝王的万代基业呀。
弩:弓。信:忠实、可靠。精:精良。卒:士兵。利:锐利。兵:兵器。帝王:名词作动词,当帝王。业:基业。
始皇 既 没,  余  威震于 殊俗。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的地方。既:……以后。
余威:留下来的威势。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然 陈 涉  瓮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
  牖  绳 枢  之 子,      氓 隶 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
 之人, 而迁徙 之徒也;  才能 不及 中 人,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他的)才能赶不上平常的人,
非 有 仲尼、 墨翟 之贤, 陶朱、  猗顿  之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德才,也没有范蠡、猗顿那样的财
富; 蹑足 行伍  之 间,而倔起 阡陌之中,率 富;(他)置身于戍边队伍中间,突然在田野之中兴起,率领
疲 弊之卒,  将数百之众, 转 而 攻 秦;疲惫不堪的士卒,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回过头来攻打秦国;
 斩 木 为 兵,揭竿为旗,(他们)砍来木棍做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倔:突然。将:率领。众:军
队。为:当作。揭:举。天  下  云集  响  应,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
赢粮 而景    从。(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
样,像回声一样。景:古“影”字,像影子一样。山东 豪 俊 遂并 起 而崤山以东的诸国豪杰就和他一同起
亡 秦 族矣。来灭掉了秦国。
 且夫 天下 非 小弱也,雍州 之地, 崤 函再说,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
 之 固, 自 若 也。的险固,仍和从前一样。小、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固:险固。陈涉之陈涉的
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之 君也;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 戍 之 众,非抗于农具木棍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疆的士卒,并不比
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 用 兵 之道, 非及乡时九国军队强;深谋远虑,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赶不上先前六
之士也。国的谋士。铦:锋利。于:介词,比。众:士卒。抗:匹敌,相当。师:军队。及:比得上。然而然而成
 成  败  异  变, 功 业 相 反,  何 功和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也完全相反,这是为什
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度 长 絜大,  比么呢?假使让崤山以东诸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
 权 量 力,则不可同年而语 矣。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度:量(长短)。絜:衡量。
比、量:都是“权衡、较量”意。然 秦 以 区 区 之 地, 致万乘之势,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
序 八 州 而 朝 同 列,百 有 余 年 矣;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然:可是。以:凭借。致:获得。序:安置使有序。而:表并列关系。朝:使……朝见。然 后以六然后把全天下
 合为 家,崤  函  为  宫;  一夫 作 难 变成自己的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
 而七庙 隳,     身死人  手, 为天下笑者,秦王朝就毁掉了,(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被天下人耻笑,
何 也?这是什么原因呢?夫:指从事体力劳动或被奴役的人。仁义 不 施 这是由于不施行仁
而攻守之势异也。义,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
[资料链接]
文才超众的汉赋作家——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当时西汉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当时有许多政治家都思考和研究过这个问题,如陆贾、张释之、贾山等都曾著文陈述己见。其中最著名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指责秦政之失”, 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韵术》曰:“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文本鉴赏]
贾谊在《过秦论》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指出其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其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表示反对,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叙史实 ②仁义不施
任务一 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第1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2.在秦国强大的同时,各国诸侯采用什么方法“弱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各国诸侯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虽然他们有如此好的条件,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作者突出表述了各国诸侯“弱秦”的方法:①招纳天下贤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联盟;②具有政治影响力和远见的领导人聚合九国力量,一致对秦。
3.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首先写出了诸侯们招纳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然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4.作者写陈涉起义一事突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突出地写出了陈涉起义时的地位低微,才智不足,兵力弱少,武器简陋。而这些内容正表明陈涉队伍的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一举灭亡了秦王朝。这些内容是明显地针对“仁义不施”写的,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提出做了准备。
任务二 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5.“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①文段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②这样写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为之埋下了伏笔。③这样写增加了行文的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6.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开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说明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7.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内容 对比作用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与六国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出身地位、军队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能力等的对比)
任务三 合作探究
8.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贾谊的这一观点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主张是带有进步性的。
(观点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一、读准字音
伶官(línɡ)    契丹(Qì)   锦囊(jǐn nánɡ)
沾襟(jīn) 仇雠(chóu) 勖勉(xù)
困于所溺(nì) 逸豫(yì yù) 系燕父子以组(xì)
二、一词多义
(1)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动词,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动词,困扰)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形容词,困厄)
(2)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动词,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动词,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动词,禀告)
(3)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动词,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动词,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形容词,骄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形容词,盛大)
(4)而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连词,表转折)庄宗受而藏之于庙(连词,表顺承)负而前驱(连词,表修饰)
(5)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与何连用,相当于“多么”)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副词,表反问,难道)
三、词类活用
(1)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作动词,推究)
(2)忧劳可以兴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3)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形容词作动词,推其根本)
(5)逸豫可以亡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6)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向前)
(7)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8)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向东)
(9)乱者四应(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四,数词作状语,在四面)
(10)泣下沾襟(动词作名词,眼泪)
(1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作名词,极小的事情)
四、古今异义
(1)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的作为。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3)其意气之盛
古义:心情、气势。
今义: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古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可译为“到”。
今义:常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五、文言句式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判断句)
译文: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
(2)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
译文:这三者,是我的遗恨。
(3)自然之理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自然的道理。
(4)请其矢,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
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
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
(6)而告以成功。(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并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8)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译文: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六、文白对译
原庄宗之所以得 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 之矣。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虽:虽然。人事:人的作为。原:推其根本。用作动词。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以:……的原因。
世言晋王之 将终 也,以三矢赐庄宗而①告之曰: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 梁,吾仇 也;燕 王吾 所  立,契丹  与 吾约“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
为兄 弟,而皆 背 晋 以归 梁。此三者,吾遗 恨也。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
与 尔 三 矢,尔其 无 忘乃父 之志!”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世言:世人说。之:用于主谓
庄宗受  而藏  之于庙。其①后用兵,则遣从事以①一庄宗接了箭,把它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
少 牢  告   庙,请 其  矢,盛以②锦囊,负而用猪、羊二牲祭告祖庙,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
 前   驱,及凯  旋    而 纳之。走在队伍前面,等到凯旋时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①其:代词,代赐
三矢之事。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①以:介词,用。少牢: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请其矢:
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②以:介词,用。
方其系  燕父 子以组,函 梁君  臣 之首,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
入于太庙,还  矢先王,而告 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时,他意气骄盛,
可  谓  壮哉!真可以说雄壮极了!方:介词,正当。其:代词,代庄宗。系:缚。以组:用绳索。以,介词,用。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函: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盛:骄盛。及  仇雠 已灭,等到仇敌已经被消灭,
天 下 已定,一夫  夜  呼,乱  者四  应,仓皇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
东  出,未及  见贼而士 卒离 散,君臣相顾,不知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
  所  归,至于   誓   天断    发,道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割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报),
泣  下 沾    襟,何  其衰也!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仇雠(chóu):仇人。“雠”,与“仇”同义。
一夫:一个人。应:响应。东:名词作状语,向东。顾:看。何其:多么。岂得  之难道是得天下
难而失之易 欤?抑本  其成   败之迹,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
而 皆自于人欤?《书》 曰:“满  招   损, 谦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骄傲自满招来损害,谦虚
  得   益。”忧劳可  以  兴国,逸豫  可 以谨慎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
亡  身,自 然之理也。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岂:副词,难道。之:代词,代天下。抑:或者。本:
推究。《书》:《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故   方其 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
及其  衰  也,数十伶 人 困之,而身 死国 灭,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了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
为天  下笑。被天下人耻笑。举:全,整个。为:介词,表被动。夫  祸 患常积 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
 于   忽  微,而智勇    多困 于所溺,细微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岂   独伶  人  也哉?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夫:句首发语词。忽微:极小的事。
[资料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24岁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早年思想进步,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书编撰和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坛泰斗。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第一人。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是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皆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文本鉴赏]
本文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任务一 理解文章的内容
1.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用意在于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独伶人也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2.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①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三年,“盛”与“衰”各是什么原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文中作者的观点来概括,庄宗“盛”的原因是“忧劳”,而“衰”的原因是“逸豫”。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成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
任务二 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4.由课文的第一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将运用例证法,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这句话,可以看出下面将要以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论证的依据。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5.本文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应题目;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④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6.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有点文不对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们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们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7.《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开头以“盛”“衰”对举,提出论点,并以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对举,引出下面对论据的叙述。第二段叙述论据的前因。第三段具体叙述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过程,其间还夹杂对于“得天下”后的情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与“失天下”后的情形“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的对比,并引用对比结构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充分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第四段对结论进一步深化升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方其盛也”“及其衰也”两种状态,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推论,使观点更具针对性,更加普遍化。总之,本文从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到结论都是采用对比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对照鲜明,逻辑清晰,使论证非常有力。
任务三 合作探究
8.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虽然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令读者感触颇多。请结合文中名句,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句话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忽视小的方面,不要沉溺于所钟爱的“玩物”。一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比如贪污受贿、偷偷摸摸,都是从不为人所重视的“忽微”开始的,所以务必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从小事上筑起防微杜渐的堤坝。不可沉溺于吃喝玩乐,不可沉溺于声色犬马,坚持讲正气,不让歪风邪气抬头。
(示例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强调国家和自身要有忧患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在今天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也必须有忧患意识,时刻警惕国内外敌人的干扰和破坏,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大意。更需要有艰苦创业精神,一切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上。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语言平易晓畅
《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写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蔓不枝,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韩非子也说:“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鲁迅提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高尔基主张:“愈朴素愈好。”朴素美与华丽美,好比出清水的芙蓉和雍容华贵的牡丹,更多的人喜欢前者。“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中学生作文的语言,也应崇尚平易自然、明白晓畅。
2.写法指导
使语言平易晓畅“三途径”
要使作文形成平易自然、明白晓畅的语言风格,有下列途径:一是端正文风,树立“平易、晓畅是最美”的观念;二是多读一些语言平易晓畅的名家作品;三是深入生活,学习民间生活中的语言。
一定要说平常话,不要打官腔;说实话,不要放烟幕弹。说简单而又清楚的话,不要拐弯抹角,不要佶屈聱牙,更不要卖弄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之类的所谓学问。
3.迁移运用
写一两段对家人或友人思念的文字。要求:语言“平易晓畅”,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妹妹:千万要记住,书中的公式全都是由本公式变形的,所以你必须要记住,为物理这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收拾书柜的时候,又看见这张写满物理公式的作业本纸,老哥并没有送给我“书信”,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还是立马被触动,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老哥,好久不见!
老哥,你还记得吗?那回爸妈上街去了,我肚子饿,你去塘子里捉回几条四五两重的小鱼,去头去尾去内脏,放了差不多半斤油炸好,兄妹俩最后还傻里傻气地合计将那些油让咱们家猪帮忙“毁尸灭迹”,结果差点没把老妈给气倒;那次为了摘我喜爱的刺泡,刺伤了手你都不吭一声;那回我摔着了头,老哥你一直往我那已经盛不下东西的碗里夹菜:“妹妹,还疼不?多吃点这个,头就不疼了。”还一边小心翼翼地吹着我头上的那个包。这就是我那老哥,相当的调皮!但是自小却什么都依着我,宠着我。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评语一语中的!作者不仅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
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今天,面对摆在政府面前的各种“大考验”,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角度】 “以人为本”“行为与结果”“历史的启迪”“仁爱”等。
2.素材应用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风流人物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就此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秦的灭亡归结为“仁义不施”。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抗,也引起了山东豪俊的强烈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仁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1.素材积累
李存勖得天下时,不忘其父李克用的遗志,以父亲留下的三支箭激励自己,发奋创业,攻城略地,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到天下已定,大功告成,他坐享“升平”之乐,整日与优伶们泡在一起“唱念做打”,以致政事荒废,国运日微,三年就祸乱迭起,终遭杀戮,“何其衰也”!
【应用角度】 “创业与守业”“忧劳与安逸”“自强不息”等。
2.素材应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正如温室中的花朵,习惯了温室中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养料,一旦失去特殊的呵护,便经不起风雨的侵袭;鸭鹅因依赖于人类的喂养而怯于飞翔,最终导致飞翔的愿望不能实现。难道它不羡慕展翅翱翔于高空的雄鹰吗?殊不知,鹰在学习飞翔时是临着万丈深渊开始它的第一次飞行的,求生的信念化作振动双翅的力量,逃脱死神的念头成就了穿梭于云间雾里的雄鹰。鸭鹅的依赖心理决定了它的命运,而雄鹰的忧患意识决定了它的成功。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积文化常识]
1.履至尊而制六合
六合: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荒为荒远之地。八荒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
3.序八州而朝同列
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西河: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管子形势解》)
[明理知义] 君主最大的功业,就是使国家富足强盛。国家富足,实力强大,那么诸侯就会信服他的政策,敌国也会畏惧他的威势。
[成长启示] 作为辅佐齐桓公开创霸业的名臣管仲,深知富强的含义。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控制权,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就建立在国家实力的基础上。国家强大,就有地位有权势;国家弱小,就只能跟随大国亦步亦趋。管仲被齐桓公重用后,通过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贸易等政策发展经济,使百姓富足,齐国也随之繁荣昌盛。随后,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采取了“尊王攘夷”的策略,使得诸侯归附,建立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基业。管仲的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经济学思想,而他对富强的阐释,也可说是给“富强”做出了基本定义。只有国家富强,对内才能安定和谐,对外才能友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