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重点词语含义,体悟词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理解词作所表达出来的词人情怀。
教学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方法: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意象,把握情感。
学法指导: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作品脉络。
课时安排:1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前人有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对南唐后主李煜的真实评价。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煜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且难寻其右。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杰出作品《虞美人》。
二.介绍作者及相关的词的知识:
1、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2、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现在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岁。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见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三.感知文本内容: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一年又一年,是屈辱生活的延续,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美景反而觉得厌烦,希望它结束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也可能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月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5、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6、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7、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8、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以水喻愁,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具体,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和深度,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9、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A、往事之叹;B、亡国之恨;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的幸福。 C、离家之痛 D物是人非之伤
10、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11、《虞美人?春花秋月》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对比手法:将“雕栏玉砌”和“朱颜”(另一说“朱颜”是指作者自已的容颜)对比着写,写出了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的凄怆。?
???衬托手法:“春花秋月”是多美好,作者却盼“何时了”,以美景来衬囚牢之情;“东风”就是春风,春风又来,春天又到,却反衬“不堪回首”的嗟叹;以“雕栏玉砌应犹在”来反衬“只是朱颜改”。?
???虚实手法:“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实景;?“往事知多少”由实入虚,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写,而“故国不堪回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虚写,这是想象中的“故国”图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愁”实,“春水”是虚,若从视觉角度,则“春水”为实,“愁”为虚。?
比喻修辞。还有问答的形式,引起读者感情的强烈震动。
12、课堂小结: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四.积累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在比喻方面的巧妙运用。诗词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我们可以联系以前学过以及课外读到的用“水”以及用与“水”相关的意象表达愁怨情绪的诗词以及文章,作一个初步的比较鉴赏。(提问学生,请学生举例分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 欧阳修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生查子》牛希济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李煜将愁变成水,贺铸、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则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王实甫更把愁从船上卸下来装在车上。都是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感情化为具体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五.拓展延伸:
1、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这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从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2、后人总结说,这首词的风格凄丽。李煜的词缘何显得如此凄丽?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点滴。如果以亡国为分界线,对照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这也让我想起了《报任安书》里的经典诗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李煜后期词,多折射出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远。 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3、《浪 淘 沙 》作者:李煜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象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本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借景抒情,纯用白描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六.布置作业:背诵《虞美人》
七.板书设计
虞美人
问 答 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天地之有常)对比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人生之短暂,人事之难测)衬托
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不言中 (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比喻
八.教后记
4
《虞美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