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规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逻辑基本规律,辨析与之相关的逻辑谬误。
2、灵活运用逻辑基本规律解决问题。
3、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设计思路:本课以教材中提供的常见逻辑谬误例子为基础,借鉴人教版必修四中的相关逻辑知识,对其进行解析,确定本节课的逻辑知识为:命题的预设义、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当下学情是学生对逻辑的相关概念虽未涉猎,但对此类逻辑谬误并不完全陌生,只是欠缺理论知识的明确指导。因此,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虽然较多,但借助课前案的预习,小组内的交流探讨,以及自发形成的逻辑思维基础,学生能够做到在积极探讨和教师引导下真正理解相关概念,辨析违背逻辑规律的谬误,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堂环节安排如下:
一是通过典例分析厘清理论知识,二是结合特朗普言论、疫情谣言等典型案例,辨析违背逻辑规律带来的谬误,三是完成辩论社题目,即灵活运用逻辑规律解决问题,并提升写作能力。
学生活动:
课前部分
1、学生自学导学案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做好知识积累。小组内探究交流课堂案中的相关例题,并能将其回扣到相关知识,同时整理出现的难点问题。
2、小组搜集存在明显逻辑谬误的素材,按照专题进行,比如特朗普言论专题,疫情谣言专题,日常生活专题等。组内探讨其出现的逻辑不通的地方,将其与相关知识相联系。
课堂部分
1、小组展示交流并探讨对逻辑知识和常见逻辑谬误的理解。
2、小组交流探讨对难点问题的理解。
3、小组之间按照评价量表利用PK板进行综合评价,量化打分。
4、学生通过齐读、自由朗读、沉默思考、整理笔记等形式加强对知
识的巩固。
5、小组代表通过表演,更加直观地展示部分逻辑谬误。
6、学生通过写作,将逻辑思维的训练落实到实践中,提升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课后活动:
1、完善辩词写作。
2、继续进行组内互评,并结合课堂小组积分,按照相应比例汇总出个人最后得分。
3、开展《傻子,重要的是逻辑!》的阅读。
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辩论社纳新的情境导入。学生欣赏一幅图片,品味逻辑的妙处。
二、学习目标
三、理解内涵
教师提示语:我们会发现生活中违背逻辑规律的现象很常见,这就产生很多谬误,课前大家就搜集了一些存在逻辑问题的素材我们请其余小组的同学代表展示并分析。
1、川普神言(1)2019年8月2日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正要出发去新泽西的高尔夫俱乐部度周末。在白宫南草坪上,他接受了记者的简短采访。有一名记者试图告诉特朗普,她采访的一位农民说,关税对自己产生了负面影响。特朗普回应称:“你采访了错误的农民。”接着,他表示:美国用关税从中国那里提取了数十亿美元,拿出一部分来补偿农民。我们的农民被中国针对了,这才是主要原因。
(2)据美国《国会山报》14日报道,特朗普当天访问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处医疗物资中心。演讲中,他在努力夸耀美国新冠病毒检测能力的同时,还称,进行病毒检测的作用“被高估了”。宣称“我们的病例比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多。但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做了更多的检测,”特朗普说道,“我们检测多病例多,是因为不做任何检测的话,我们就会有很少的病例了。其他很多欧洲国家做的检测少,所以他们的病例比我们少。”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析了五处问题。教师点拨:从川普的言论来看,他肯定没上过逻辑课。第一则中川普违背同一律,为逃避质疑或攻击,把话题从关税转到采访对象上,论题从A转为B,叫作偷换论题。他又把关税对农民有负面影响这个结果,强行归到中国针对这个错误原因上,违背充足理由律,属于强加因果。第二段中除了强加因果之外,还有个重复的句子,同样与违背充足理由律有关。理顺脉络是检测多病例多,是因为检测少病例少,监测少病例少其实是检测多病例多的另一种说法,也就是检测多病例多是因为检测多病例多,因为A,所以A,这就叫循环论证。再比如:他胖,是因为他长了很多肉。多肉就是胖,因为A,所以A。
2、破除谣言
(1)李兰娟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温,75%的酒精是能够杀灭这个病毒的。因此,“饮高度酒对抗冠状病毒”的谣言迅速流传。
(2)疫情期间,青岛港两名装卸工人在定期例行检测中发现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属于无症状感染者。虽然他俩接触的该批进口产品尚未进入市场,且已被全部封存。但“坚决不能吃所有海鲜”的谣言还是流传开来。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析了两处谬误。
教师点拨:第一则谣言违背同一律,它已经偷偷改变了李院士的观点,这叫作曲解观点。第二则谣言与违背充足理由律有关,它的表述非常绝对,已经封存的部分批次呈阳性,不代表全部海鲜都是如此。禁绝全部海鲜,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的问题,这就是以偏概全。在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面前,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
3、生活场景
(1)同位踩了我,非但不道歉,反而理直气壮:“你能把我吃了?”我怼得妙:“不敢,我是回民。”
(2)同学们讨论青岛一中校本课程的选择,*说该选辩论课,*说不该选辩论课。对这两种意见,我同位表示都不同意。
(3)同位: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学历为初中,美的集团总裁何享健仅小学毕业,类似的还有很多。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学生活动:小组两位代表对三则的逻辑问题做了分析。同时对第一则进行了即兴表演,对第三则进行了现场辩论。辩词如下:你说的富豪只是极少数,即便再加上十个八个,也只是中国创业者中很少的一部分。何况小学初中也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啊。国民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成长教育、继续教育三个不同层面,对国家培养包括创业者在内的多样化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点拨:第一个场景中的不当预设这种谬误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课堂开始给大家展示的图片。第二个场景违反排中律,出现“模棱两可”的谬误。违反不矛盾律也是如此。第三个场景中,对以偏概全分析很透彻,抓住俩逻辑漏洞,准确回击,之后又阐述国民教育的内涵和意义,逻辑非常严密。学生活动:两项学习任务中,八个小组都有精彩表现。根据评价量表,小组讨论,汇总意见,选出最欣赏的两个小组进行打分,每小组最多送两颗星。先请1至4组,再请5到8组,角逐冠军。
五、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学习活动三——完成辩论社题目。
教师提示语:总结了规律的内涵和违背规律的常见谬误后,就容易对迷惑性问题抽丝剥茧,找出背后确定的逻辑脉络。接下来我们完成辩论社选拔的题目。
1、小品《吃面》。教师提示语:介绍前情提要。学生活动:观看小品片段,找出小品中存在逻辑陷阱的两个句子,梳理清楚谬误所在。谬误解读换,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同时得到别人的东西。炒面并没付钱,不是宋小宝的,怎么能说换呢?宋小宝说换,已经把“没付钱的炒面”,当成“付钱的炒面”。没吃炒面。但吃了的汤面和炒面价值相同,吃汤面相当于吃炒面,付钱时应当看做同一概念。宋小宝却故意混淆,这样强行把“没付钱”转到“没吃”上来,两次违背同一律,偷换论题。
2、寻找肖像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A、金:肖像不在此盒中
B、银:肖像在铅盒中
C、铅“肖像不在此盒中上面的话只有一个是真的,肖像在哪个盒子里?
教师提示语:运用今天学过的逻辑规律,分析肖像究竟在哪个盒子里。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A金色盒子。B与C的判断正好是矛盾的,根据不矛盾律,这两句必定有一真一假。既然只有一句真话,那么A必为假,所以肖像在金盒子里。
利用逻辑规律,可以化繁为简,思维更敏捷。
3、写作训练。下面有关规则的辩词中存在逻辑问题,请指出并分析清楚。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之所以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是因为它是大多数人都默认并奉行的行为标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因为不遵守规则,你会失去安身立命的准则,不被大家接纳。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病文片段,讨论分析谬误。谬误解读:论题是规则,但里面出现“做人底线”“良知”“长辈命令”三个与之混淆但不同内涵的论题。“做人底线”“良知”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属于自我约束或者主观层面,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长辈的命令”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众。违背同一律的要求,属于偷换论题。第二句属于循环论证。还有一处强加因果。学生活动:修改文章。展示点评。
教师提示语:之前组间互评每人都有了量化积分,课后再组内互评辩词写作,最后按比例综合出个人总分,作为辩论社选拔的依据。
六、课堂结语逻辑是正确思维的准则,它给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更广更准确的发现。它能提升思维品质,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逐渐成为独立思考不盲从的理性公民!
七、布置作业1、完善辩词修改稿,小组内交流互评。
1、完成导学案课后巩固案。
2、推荐阅读《笨蛋,重要的是逻辑!》(附封面)。
课后反思 逻辑听起来学术性很强,让人望而生畏,教学任务难度较大。教师在本节课通过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现总结反思如下:1、学生成为当之无愧的学习主体。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课堂内容的安排都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力求使课程设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的程度。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导学案预习,要求他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做好知识积累。小组内探究交流课堂案中的相关例题,并能将其回扣到相关知识,同时整理出现的难点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搜集存在明显逻辑谬误的素材,按照专题进行,比如特朗普言论专题,疫情谣言专题,日常生活专题等。组内探讨其出现的逻辑不通的地方,将其与相关知识相联系。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讨论及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讨,并进行组间和组内的互评,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2、多种活动形式丰富课堂内容。主要形式如下:小组展示交流并探讨对逻辑知识和常见逻辑谬误的理解;小组之间按照评价量表利用PK
板进行综合评价,量化打分;学生通过齐读、自由朗读、沉默思考、整理笔记等形式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小组代表通过表演,更加直观地展示部分逻辑谬误;学生通过写作,将逻辑思维的训练落实到实践。所有活动均从学情出发,契合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安排的课后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巩固,比如继续进行辩词写作,进行组内互评,并结合课堂小组积分,按照相应比例汇总出个人最后得分。课后开展《傻子,重要的是逻辑!》的阅读。3、课堂结构完整,各环节衔接自然流畅,有梯度有层次,符合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学习内容的教学建议和相关要求。本节课逻辑知识的教学非常简明实用,完全避开了不必要的、机械的训练。学生先通过结构完整、内容纯粹的典型逻辑案例来掌握规范的逻辑形式和方法,然后再去处理鲜活语言中的逻辑谬误。这就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探究规律,掌握规范,理解标准,构建知识,领悟方法,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积极思考,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4、课堂富有现代化气息。多媒体手段丰富,素材新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一是翻牌技术,方便五个小组进行五个知识点的选择,并使全体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标到相应的学习重点。二是PK板技术,使全体学生都能结合评价量表,关注各小组代表的发言等课堂表现情况,积极参与到课堂评价当中。三是多媒体视频的播放,使学生对生活中的逻辑现象有了更直观生动的认知。其次,师生选择的素材非常新颖时尚,包括特朗普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奇葩言论,疫情期间林林总总的各色谣言,生活中和同学出现的交往场景等。同时,设置的教学情境也真实鲜活,即学校辩论社团的纳新,我校辩论社团连续几年都在全省中学生辩论大赛中取得佳绩,去年是全省冠军,属于学校中的明星社团。纳新选拔是学生们非常关注的大事件。所有这些,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逻辑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也提升了学生利用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不足是课堂上对谬误的素材列举仍然可以继续增加,学生在分
析的同时教师可进一步进行补充,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最后的写作环节,所选的文段代表性强,但篇幅可以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