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第一次段考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 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衣钵 ( bō) 百舸 (gě) 玉玦(què) 浪遏(è)飞舟
B.彳亍 (chìchù) 颓圮(pǐ) 漫溯 ( sù ) 悄(qiāo)无声息
C.青苔 (tāi) 绯(fēi)闻 长篙 (gāo) 橘(jú)子洲头
D.瓦菲(fēi) 遒(qiú)劲 给予( jǐ) 峥嵘(róng)岁月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惆怅 候车室 剑拔弩张 计日程功
B. 扭怩 水蒸气 沧海桑田 相辅相成
C. 戮力 挖墙脚 天伦叙乐 轻歌慢舞
D. 斑斓 沁园春 感人肺腹 蛛丝马迹
3.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B. 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C.有些心情浮躁的人,每当听到一些顺耳的话,不管外交辞令还是真心赞许,马上就变得非常“灿烂”飘飘然忘乎所以。
D.由于竞争激烈,一些公司出现了优秀员工跳槽的现象,这对那些人力资源本不丰厚的公司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必将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中国20岁的女作家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吉布斯表示(该刊资深编辑),这只是体
现了当选人物的新闻性,并不一定是一种荣耀。
B.反腐、减税、医疗保险、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不断汇集,中国民众参政、议政的热
情与智慧空前凸显。
C.刘老师走进高一(2)班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D.“素质教育推进,也给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认为自己的国家可能处在错误道路上的美国人,将通过选票进行一场“美国向何处去”的重大辩论。
B.气象专家分析,目前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主要原因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C.刚发行的这一期《齐鲁晚报》,用大约一半的篇幅,对创刊20周年的话题进行了重点采访
和报道。
D.通过这起网上消费纠纷引起的官司,使消费者认识到在购买贵重物品时要注意保留消费凭
据。
6.下列有关文学名著和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经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
B.《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狄更斯借“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某些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成长道路,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道德理想。
C.戴望舒的《雨巷》里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意象,似乎来自南唐李璟的《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无论古今,“愁怨”都有动人的审美意蕴。
D.孙策临死时留给孙权的忠告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袁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二、(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名片轶事
人们初次交往时相互递送的名片,很可能始于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主要是利用竹片或木片,把姓名刺刻在竹木上,谓之“名刺”。中国人发明造纸术后,人们把姓名写在纸上,则称为“名纸”。宋代孔平仲《孔氏谈苑·名刺门状》记载:“古者未有纸,削竹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以纸书,故谓之名纸。”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名帖》引刘冯《事始》所载:古者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其他,如“刺纸”“名帖”“名柬”等,也是古人对写在纸上的名片的称谓。
古代的“名刺”上不仅有持有者的姓名,有的还写有官职爵位和祖籍故里,称为“爵里刺”。汉代刘熙《释名·释书契》记载:“画姓名于奏上曰书刺……爵里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
古人在使用名片过程中,曾出现“名纸堆积”的情况,并且衍生出“名纸毛生”一词,这是由于有的人对于前来投递名片求见者,先要就其财富、权势以及求见之目的等进行查考分析,然后决定何时接见或不予接见,因而积压下很多求见者的名片,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守》就曾写到:“干谒者,恒旬月不得一见”。 正因为有的人为求见某人,却久久无法递送名片,以致名片反复受摩擦起毛,其字迹也模糊不清。有的人为了能顺利把自己的名片及时送到被求见者手中,便向其下属及有关人士赠以钱币或礼品,冀望通关转送名片;但是,倘若钱少礼轻或有其他原因,其名片仍被阻挡。
名片既然作为人们交往、求见之媒介,有的人为炫耀自己财富、权势,或者巴结贿赂被求见者,竟用黄金做成名片,在古代称为“金刺”。晋代何法盛《晋中兴书》载:“王逊为广州刺史,民入谒者,多使作金刺通名。妻诘之曰:‘何先清而后浊也!’”“金刺”之出现,已远非初始名片助人正常交往之意了。
中国古代,“名刺”也曾被人们作为贺年片使用。古时由于交通与通信极为不便,所以送递贺年片基本限于同一城市及附近地区。送贺年片者,往往依据致送的对象之不同而有别,有的是亲自登门送上,有的则吩咐仆人分送。宋代周密《癸辛杂识·送刺》写道:“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于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但是,倘若无家仆而全由主人自己分送,显然不胜其烦,年老体弱者更难以做到。
周密在上述《送刺》文内,记述了他的一位亲戚因无仆人外出送贺年片,暗中利用别家仆人分送的轶事:“余表舅吴四丈,性滑稽。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阴以己刺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悉吴刺也。”之后,此事在其邻居、亲友之间传开,成为笑谈。
(选自2011年2月14日《文汇报》,略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名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据考证,人们初次交往时相互递送名片的礼仪,始于中国古代。
B.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把在竹片或木片上刺刻姓名的名片叫做“名刺”。
C.古人把写在纸上的名片叫做“名纸”“刺纸”“名帖”“名柬”等。
D.古代有的“爵里刺”,上面不仅有持有者的姓名,还写了其官职爵位和祖籍故里。
8.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名片是人们交往、求见的唯一媒介,它可以帮助人们互相认识,增进了解,加深友谊。
B.“何先清而后浊也”一语是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以前使用名片是为了正常交往,后来却演变成借机摆阔和行贿送礼。
C.在我国古代,人们也把名片作为贺年片使用,但递送贺年片只限于同一城市及附近地区。
D.有人为顺利把自己名片及时送到当官者的手中,会向被求见者的下属及有关人士赠送钱物,
希望帮忙疏通关系、代为转送。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名纸在使用过程中因反复受摩擦而起毛,其字迹也模糊不清,影响交际,故后来出现
了用黄金做成的“金刺”。
B.有人对投递名片者,先要就其财富、权势以及求见目的等进行查考分析,然后决定是否接
见,因而往往出现“名片堆积”的情况。
C.根据联系对象不同,赠送用作贺年片的名片者,可亲自登门送上,也可吩咐仆人派送,若
是自己年老体弱或者没有仆人,则可请别人的仆人代劳。
D.从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来看,名片要经久耐用、美观大方,所以制作越精致越好,材料可
选金、银、铜、铂(白金)等金属。
三、(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杨喜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10.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B.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项王瞋目而叱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12.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为了证明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共28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3分)
翻译:
(2)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分)
翻译:
(3)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4分)
翻译: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5、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10分)
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 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
所作。
⑵ , ,谁主沉浮?
⑶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
。
⑷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 。
⑸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五、(共21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6—19题。
爱的岁月里飘着栀子花香
杨轻抒
母亲去世后,父亲老得很快。先是那乌黑的头发迅速转白,然后那红润的脸庞泛起了块块老年斑,尤其是那双眼睛,终日像蒙上了一层尘埃,父亲在一夜之间,老了。
没有栀子花了,父亲喃喃的说。
我知道父亲在说什么,母亲在世时,每到栀子花开时节,母亲每天都会从外面买好多花回来,父亲总是满脸喜悦。
我问母亲,世界上那么多的花,父亲为什么偏偏喜欢栀子花?母亲看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母亲知道自己得了绝症,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原来,父亲和母亲的婚姻是包办的,在婚前根本没见过面。父亲对包办的婚事很不满,即使所在的部队路过家门,硬不回头看一眼。
就在那次路过家乡的时候,父亲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眼,被安置在一位老乡家里,老乡的女儿以女人特有的细心与温情照顾了父亲。父亲是裹了纱布和部队一起走的。临走时,老乡的女儿拿了一大捧栀子花放在了父亲的担架上。父亲没见过那女孩,但父亲从此永远不能忘记那个和栀子花一样清香的女孩。
其实你父亲不明白,那个女孩……就是我!母亲说。
那您为什么不告诉父亲。
告诉他他会相信吗?其实,让他心里留着点永远值得回忆的东西,他会活得更好。
母亲去世后,父亲的情形让人堪忧。许多长辈提醒我—你得让他心宽一点……
有一天,我买了一大桶栀子花抱回家,父亲眼里盈满了泪,开始讲述那个和栀子花一样清香的女孩的故事。
也许是为母亲鸣不平,我终于叫了起来,那是我母亲!
父亲惊讶地望着我,说,你也……知道?
这才轮到我惊呆了。
我早就知道是你母亲,可我不想说明。
我望着父亲苍老的面容,突然有种深深地感动,父亲和母亲共同度过的风风雨雨的几十年里,一直有种暗香,栀子花的暗香,深深的浸透在他们共同的岁月里。
16.小说最后才交代父亲早已知道母亲就是那个“女孩”,请找出这一情节在文本中与之相照应
的伏笔。(6分)
17.小说中,父亲内心都早已知道“母亲”的身份原型,但都没有向对方挑明,为什么这样处理?(4分)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所体现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请概括说明。(6分)
19.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暗香指的是什么,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5分)
六、(共15分)
20、以“课间花絮”为题目,写一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课间10分钟的生活情景,不少于200
字,有场面描写,至少用到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15分)
七、作文(50分)
21.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剧
本除外。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