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第二次阶段性联合考试地理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第二次阶段性联合考试地理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2-23 14:0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六校第二次阶段性联合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A卷)人教版/鲁教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等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规定位置。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船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徐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选择题(45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选项内)。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了天问之旅。探测器将绕地飞行约200天并进入火星轨道,之后一台火星车将被降落到火星表面,并工作90天。据之前的探测器发现: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CO2,占95%;氯占3%;水汽含量很少,在火星上可拍摄到呈淡蓝色光的太阳。据此完成1~2题。
1.大最车在大衣拍矿”蓝色大阳” 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距太阳远,光线被削弱多 B.火星大气对长波的吸收强
C.火星沙尘暴对大气的扰动 D.地球大气的散射作用影响
2.据图可推断出的结论是
A.火星公转周期比地球长 B.火星的质量比地球更小
C.探测器沿最短距离飞行 D.火星自转速度比地球慢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A.晴天多,日愿时间长 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C.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 D.海拔高,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程短
4.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下列能源与太阳能无关的是
A.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B.藏南谷地的地热
C.藏北高原的风能 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中华龙乌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白垩纪早期,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完成5~6题。
5.“火山灰”在喷发过程中首先经过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6.中华龙鸟繁盛时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B.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C.三叶虫广泛存在海洋中 D.裸子植物成为陆地代表植物
(鲁教版)读莱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7~8题。
7.(鲁教版)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A.甲一乙一丙 B.乙一丙一甲 C.两一甲子 D.丙一乙一甲
8. (鲁教版)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
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B.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
C.平原面积狭小,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长江及其支流坑蜒贯穿湖北大地,在种种自然条件的作据此完成7~8题。江中洲地。武汉附近的长江河道中沙洲众多。武汉及周边地区如图所示。
7. (人教版)推测甲处沙洲的形成原因DC.风力沉积
A.流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沉积 D.流水沉积
8.(人教版)江心洲地的消长和交替发展,正是长江中下游历史变迁的特别记录。近年来甲处沙洲增长缓慢是因为
A.上游毁林开荒,开辟梯田 B.中游大坝水库的建设,拦水拦沙
C.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D.中游围湖造田,河流水量减少
潮汐发电与普通水力发电原理类似,在湖水流入或流出大坝时,利用两侧水位差,推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2019年9月9日,哈尔滨电力有限公司600千瓦潮汐发电机组在浙江舟山海城进行了海上试验并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潮汐发电机组设计水平达到新高度。下图为“浙江舟山海域潮汐发电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与波浪能相比利用潮汐能发电的突出优点是
A.供能较稳定
B.建设成本低
C.清洁无运染
D.技术难度小
10.若图中水位秦示靠近海洋一侧的水位、水位二表示靠近陆地一侧的水位,则图中所示时间段内该地
A.海滨浴场游泳安全 B.船舶靠港速度较快
C.冲浪健儿乘风破浪 D.利于赶海收获颇丰国
宁夏沙坡头在铁路沿钱地带不衢治沙,历时50多年,成政卓著,被联合国授子“全球环保500佳单位”称号。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12.其独创的草方格沙障(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对防治沙谟化的主要作用是
①沙障与盛分风向平行,有利于阻挡风沙
②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降水
③增加下渗,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④能大量吸收地下水,促使植物生长,固定沙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是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设计的一条研学线路,该线路从甲地开始,一路向南,据图回答13~15题。

13.此次研学旅行,沿途可以看到的自然植被类型有
A.针叶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一常绿硬叶林一热带季雨林
C.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一热带季雨林 D.针阔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14.导致图中甲、乙两地自然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地形
15.下列植被叶片最可能在甲地收集到的是
A.枫叶 B.冷杉 C.樟树叶 D.草
第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综合题(共55分)
16. (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团。
(1)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____ (2 分)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2)上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试比较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6分)
(3)上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_ (2分)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4)假如华北地区仿照图示民居建设房屋,你认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4分)
17.(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年12月,有一艘货船从俄罗斯北部唯一的不冻港起航,沿欧亚澳航线经地中,回答下列问题。
(1)海港A位于北极圈内,却成为不冻港,原因是受到集把研可的(洋流性质)的影响。请在左侧图中画出附近海域洋流流向及等温线的分布状况。(要求:用abc三条等温线绘制,假设a>b>c)(4分)
(2)过苏伊士运河后,进入红海,吃水深度(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变这与红海的盐度 (高/低) 、密度 (大/小)有关系。请解释红海呈现此盐度特征的原因。(7分)
(3)穿过马六甲海峡,船员们交流图中B海城渔业资源比较丰富。请结合秘鲁渔场的形成,试推测此处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3分)
18.(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图中的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的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是我国三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乙地属于 地貌,该地貌景观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4 分)
(2)丙地所在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结合当地特点,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并阐述其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5分)
甲地为石林景观,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同云南石林相比,虽然都叫“石林”,但石林的形状不同。云南石林岩石的纹理是垂直的,似刀劈斧砍,而甲地岩石的纹理是横向水平层理为主,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地貌景观。
(3)根据资料,提出两个与甲地地貌有关的地理问题。(4分)
1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纳米比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分布于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地带。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极小,几乎无降雨,但空气总是达到或近饱和,沿岸海雾浓重。
材料二:在狭长的近海沙漠有一-种特有植物“活化石”一“千岁兰”。千岁兰茎十分短粗,直径有1米左右,高出地面仅20-30厘米。在茎的顶部边缘分别向两侧生出两片巨大的叶片,每片叶长达2-3米,宽30厘米左右。这两片叶一经长出后,就与整个植株终生相伴。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阐释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极小的原因。(5分)
(2)分析纳米比亚沿海浓雾多而不散的原因。(6分)
(3)在空气干燥的沙漠中,叶片面积大往往是植物的致命弱点,但千岁兰巨大的叶片却成为其生命得以辉煌的保证。请分析其中的原因。(3分)
山东六校第二次阶段性联合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 (A卷)人教版/鲁教版
【参考答案】
1.B 2.A
【解析】1.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以CO2为主,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将波长较长的红、黄等光吸收后,剩下的蓝、紫等短波再被尘埃等散射而形成。所以B正确。A光线说法太笼统;C和D与“蓝色太阳”关系不大。2.据图判断地球、火星的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在此期间,地球公转的角度远大于火星公转的角度,所以A正确。图中无法判断火星的质量、自转速度与地球的比较,探测器也不是沿最短距离飞行,所以其他选项错误。
3. D 4. B
【解析】3.太阳辐射能的影响因素有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高度和大气透明度等,ABC分别从天气状况、海拔高度和纬度位置来回答,都正确;而与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程长短关系不大。4.天然气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而地热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能无关。
5. C 6. D
【解析】5.火山灰前身是软流层中的岩浆,岩浆从地幔中喷出首先经过的是岩石圈。6.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所以选D。A发生在第四纪,B形成于前寒武纪,C存在于早古生代,都不适合。
7. D 8. B
【解析】7.图中显示石林的形成过程。由被侵蚀的程度可以判断演变顺序,丙地侵蚀程度最弱, 说明为地貌发育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说明为地貌发育后期。8.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 地质条件差,导致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此地平原面积小,土层浅薄,不利于种植业发展。有山有水,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
7. D 8. B
【解析】7.江中洲地,一种典型的流水地貌形态,是河流上游携带泥沙,在此处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沉积而形成。8.沙洲增长速度减慢,主要是由于泥沙来量减少,这与上中游的长江防护林的建设,水土流水减轻和中游大坝水库的建设有关。而AC说法相左,D说法不全面,也都不符合现在生态文明的做法。
9. A 10. D
【解析】9.波浪能是海浪能源中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潮汐能是从海水面昼夜间的涨落中获得的能量,具有一定的周期,二者相比,利用潮汐能发电突出的优点是功能较稳定。两者都属于清洁无污染能源,成本和技术难度大。10.结合图文信息可以判断此时处于落潮阶段,落潮时海 水离岸而去,游泳不安全;船舶靠港速度较慢,且易搁浅;乘风破浪应在风浪较大时;而此时落潮,潮间带裸露,利于赶海收获颇丰。
11.C 12. B
【解析】11.根据图中沙丘的形状并结合指向标可以确定,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12.草方格沙障“固沙”是其主要作用,通过增大地表粗糙度,减缓风力,截留降水;增加地表覆盖, 保存水分,有利于固沙植物生长,起到固沙的目的。沙障应与盛行风向垂直,图中也可显示,才能起到更好的固沙效果。
13. C 14. B 15. A
【解析】13.研学路线从甲地开始,一路向南,经过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14.甲地位于河南省,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乙地为甘肃省,自然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二者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距海远近导致的水分差异。15.甲地为华北平原,对应的是落叶阔叶林树种,枫树符合要求。冷杉属于亚寒带树种,樟树属于亚热带树种,草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类型。
16. (15 分)
【解析】
(1)穿堂风是利用房屋前后的石质地面和山林的升温差异,从而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形成的水平气流即穿堂风。
(2)根据指向标,确定气流运动方向。白天,流入区为石质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流出区为山林:气温低、气压高。
(3)石质地面比热容小,太阳辐射作用下升温快,可以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2)图示为西南地区,全年温度较高。而华北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夏季气温高适合;但冬季气温低,需要保温,不适合。
【答案】
(1) A (2分)
(2)有北向南(北风)流入区:气温高、气压低;流出区:气温低、气压高(6分)
(3) C (2分)
(4)观点:(观点与理由一致得分,只能一种观点,不能矛盾表述,两种都说,取前一种观点) (5分)
合理:华北地区夏季气温高,利于通风降温。
不合理:华北地区冬季寒冷,不利于保温。
17. (14 分)
【解析】
(1)海港A终年不冻,是受到暖流影响。根据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画出洋流和等 温线。
(2)红海盐度高,密度大,所以吃水深度变浅。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与降水和蒸发、入海径流和海域封闭程度都有关系。
(3) B海域位于澳大利亚西岸,与秘鲁沿岸纬度和海陆位置类似,所以也有上升补偿流形成的渔场。
【答案】
(1)暖流画图如右图:(4分)
(2)浅 高 大 红海地处副热带海区,蒸发旺盛;
沿岸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旱,降水少;河流发育少,几乎无淡水河流注入;海区封闭,与周围海域海水交换弱,所以盐度高。(7分)
(3)B海域盛行离岸风,上升补偿流将底部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 形成渔场。(3分)
18. (13 分)
【解析】
(1)图中所示为雅丹地貌。特点从形态、排列、延伸方向及与盛行风等的关系等方面描述。
(2)云贵高原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结合云贵高原的区域特点及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来分析。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多,但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
(3)根据资料,提出问题,只要与地貌有关,合理即可。
【答案】
(1)雅丹垄槽相间排列;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平行;土垄坡度较陡;形态千奇百怪。(4分)
(2)岩石:该地区分布大量的可溶性的岩石——石灰岩(1分);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降水总量丰富,尤其是夏季高温多雨,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2分)。
对水资源的影响: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2分)
(3)甲地地貌的成因是什么?甲地岩石层理为什么水平为主?与云南石林成因有何不同?合理即可。(4分)
19. (14 分)
【解析】
(1)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主要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分析。(2)结合纳米比亚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沿海多浓雾的原因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回答。浓雾不易散去可以从大气垂直和水平方向气流运动状况来分析。(3) 结合该题的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千岁兰叶片大的原因,由于该地区近岸地区多浓雾, 巨型叶片有利于吸收雾中的水汽,满足植株的生长。
【答案】
(1)由于沿海地区空气总是达到或近饱和,因而多浓雾(1分)白天,浓雾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加之寒流的降温作用,气温偏低(2分)夜晚浓雾能够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偏高(2分)。
(2)该地区位于热带地区蒸发旺盛,海洋水汽较多(2分)水汽经过沿岸寒流流经,洋面受冷凝结成雾(2分)寒流经过,容易形成逆温现象,雾不易扩散;此地盛行下沉气流,水平风力小,使得雾不易扩散(雾不易扩散表达出来,即可得2分)。
(3)千岁兰只分布在近海地带,近岸地区多浓雾,巨型叶片有利于吸收雾中的水汽,满足植株的生长。(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