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3摩擦力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3摩擦力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23 21: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章 第三节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 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地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举例说明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
【学习重点】:
☆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并对猜想进行验证
【学习难点】:
☆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相对运动”的理解?
☆探究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情分析】
8年级学生已有半年的新课标物理课程的学习经验,已经基本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但真正的用好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还有一定差距。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8年级第八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摩擦的利用与防止。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出示手握杯子图片
问:如图手持杯子静止时,杯子受到什么力?
观察分析交流:
杯子受竖直向下的重力,杯子静止,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杯子还受到一个手施加的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复习引出新课





出示幻灯片:
引导学生三次感受摩擦力
1、提问: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够产生摩擦力呢?
2、两次感受相结合,说明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要产生摩擦力并不是需要“运动”这个条件。(提示物体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提问:通过感受实验,同学们觉得摩擦力对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是起到促进作用还是起到阻碍作用呢?
4、总结归纳出摩擦力定义。
三次实验并感受摩擦力,分析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什么位置?作用方向如何?
1、回答:运动。
回答:相对运动。
回答:阻碍作用。
4、再次由概念分析摩擦力产生条件、作用位置、作用方向
1、潜移默化地强调摩擦力定义中的“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这个条件。
2、启发学生得出“相对运动”这个
答案。
3、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到的阻碍作用。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提问: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需要用什么工具?能直接测出吗?怎么办?6、提问:用弹簧测力计如何测摩擦力大小?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出示灯片提问:这么多因素我们需采用什么方法研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布置任务:请各小组选择一个因素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各小组代表交流试验做法即所得结论并提出更好的建议:保持木块和弹簧测力计不动时,拉动棉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等于摩擦力大小,追问为什么呢?以及小组探究中没研究到的因素来共同解决。
11、引导归纳总结结论
5、回答:弹簧测力计;不能;二力平衡
回答:应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回答: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重力、速度、面积等因素。
回答:控制变量法
每次只改变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个,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并记录。
设计交流并实验探究
交流自己的做法及结论以及得与失
11、小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
5——6、强
化实验重
点:匀速直线运动。
8、每组验证一个猜想,
降低设计表格的难度。








提问:同学们已经成功探究了摩擦力,那么有摩擦力好不好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出示灯片:展示增大(减小)摩擦的实例图片
既然有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那我们就应该努力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那现在提问:那现在能不能用刚刚探究出来的实验结论想出增减摩擦的方法?
12、列举有益摩擦的实例和?
列举有害摩擦的实例。?
13-14分析交流并回答增大摩擦的方法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对摩擦进行分类,为增减摩擦的学习作好铺垫

结?
和?
作?

1、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课堂巩固练习:观察自行车,找出哪些部位存在摩擦,分出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并回答是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3、课后回家观察卫生间,找出摩擦力,分类并说出增减方法。
1、学生对照板书进行总结。?
2、观察、讨论并回答。
1——3、对节课的学习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