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
华西中学 郑箭敏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文中的吆喝词,品味吆喝词中的语言艺术;
2.通过理解文中吆喝人的人生态度,品味生活中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朗读并疏通字词,初步理解文意。
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吧,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相声。
播放卡通相声《卖布头》。(时间约1分47秒)
师:我看同学们挺乐的,你们为什么乐啊?(2学生回答)
原来大家都被那演员模仿的叫卖声逗乐了,看来这老北京城的吆喝还真是有趣,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感受这些吆喝之中的乐趣吧。
白板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生齐读教学目标。
(时间:3分钟)
读课文,理解内容。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就请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大声朗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内容。(生质疑,师生讨论答疑,如果疑问太难或涉及教学内容则作为预留问题)
预设:如果学生没有质疑则提问: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有什么感悟呢?
(生自由谈,有可能学生会谈到:文中这些物吆喝声可真是丰富多彩,让人看到一片热闹非凡的市井风貌,则顺势引入下一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到这一点,则教师谈感悟再引入。)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都讲到了哪些叫卖物品?(生列举,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白板资源库中拖出相应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师引导学生小结:看来这老北京城的叫卖物品可真是丰富多彩啊。如果你是老北京市民,听到这些叫卖声,你会有什么感受?
(忍不住想买、生活方便。)
师顺势小结:老北京城啊真是有它的独特之处,走街串巷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修理行业、小吃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看来做一个老北京市展真是幸福,而对于小孩来说,就更幸福了,这么多小吃。唉,没在北京长大,可真遗憾!
(时间:7分钟)
赏析吆喝词。
提问:文中涉及哪个行业的吆喝最多?(吃的)都说民以食为天,文中涉及小吃的叫卖声又最多,那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小吃的叫卖声勾出来吧。
提问: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为什么让你口水直流?
(生先对同桌交流,再对全班交流)
教师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拖出并放大相应吆喝词,引导学生赏析其语言艺术,并适时以多种方式朗读吆喝词。如果学生不敢说则教师先示范。
举例:“馄饨喂------开锅!”,开锅二字形象生动地体现馄饨的新鲜热气腾腾。
“硬面-----饽饽”,用词朴实,硬字让人感觉饽饽很有嚼劲、很香。(生试范拉长声音读)
“喝了蜜的大柿子”,拟人手法,“喝”和“蜜”字感觉柿子是又甜又多汁。(生读,提示: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强调重读蜜、大。)
“烤白薯哇,真热乎!”冬天里听到这一声“真热乎”,太诱惑人了。(提示读出诱惑)
“葫芦——刚蘸的!”突出其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儿”,用了比喻,冰字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塔字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人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提示读出儿化音和节奏感)
3.师小结:看来,可别小看这些普通的吆喝词,看起来简单,可是是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小商贩可真称得上是语言艺术家啊。(板书语言艺术)
(时间:10分钟)
(四)模仿吆喝,创作吆喝。
1.刚才同学们都读了许多这样的老北京吆喝,可是我们知道真的吆喝声是商贩们读出来的吗?他们是怎么表现出这些吆喝的呢?(唱出来的。)
2.是啊,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真是好奇,这个吆喝声怎么唱呢?同学们探究一下吧。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在文中选 一句你最喜欢的吆喝词,讨论怎样编个调子来试着唱一下。
(生表演)
3.想不想听听真正的老北京吆喝?(欣赏音频)同学们听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有什受?
生可能回答:像京剧,像唱歌,有京味儿。
师小结:是啊,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 ,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也称得上是声乐艺术。(板书声乐艺术)
4.北京的吆喝有趣好听,其实我们四川的吆喝也能够唱得有声有色,今天我们就都来当一回民间艺术家,请你们选择生活中你最喜欢的一样事物来给它设计一句富有:“川味儿”的吆喝吧。
(生创作并展示)
(时间:10分钟)
(五)体察吆喝者们的人生境界。
1.看来同学们都很有创作的潜力啊。从同学们的创作中我感受到大家对生活的观注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啊,每个人的言行往往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态度,我们文中出现的那些小商贩们也是如此,就让我们展开发现之旅,来寻找老北京市民身上的闪光点吧。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能从哪些句子或语段发现吆喝者们身上人性的闪光。
用从 (某段或某句) 中,我发现这些吆喝者们 。(白板展示)
师举例示范:如从第十二自然段中,我发现这些吆喝者们很有幽默感。
生可能列举:从第四自然段中,我发现这些吆喝者们生活辛苦但为人诚信。
从第十三自然段中,我发现这些吆喝者们生活乐观。
(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乞丐,生活落泊,可是他吆喝的语调却很欢快。一点都不像乞丐。)
……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语段。(主要是第6、7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2.师小结: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吆喝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小商贩,他们的生活总是艰难因窘、忙碌艰辛的。从清早到深夜,无论夏日还是寒冬,他们走街串巷、肩挑背扛,卖力的吆喝就是为了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可是从他们这一声声吆喝声中,我们听不到抱怨与痛苦,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真诚、朴实、乐观,感受到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白板展示)
在作家的笔下,我们不仅读出了老北京吆喝声中的乐趣,更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我想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也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时间:10分钟)
(六)结束语。
我们的成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文化名城,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的民俗?作为成都人,你能发掘出这样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并从中读出我们成都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吗?请同学们下来在大街小巷中去探访探访,了解和搜集这些正在消逝和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去接近和感受我们祖辈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并以此作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吆喝》教学设计
华西中学 郑箭敏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文中的吆喝词,品味吆喝词中的语言艺术;
2.通过理解文中吆喝人的人生态度,品味生活中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朗读并疏通字词,初步理解文意。
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吧,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相声。
播放卡通相声《卖布头》。(时间约1分47秒)
师:我看同学们挺乐的,你们为什么乐啊?(2学生回答)
原来大家都被那演员模仿的叫卖声逗乐了,看来这老北京城的吆喝还真是有趣,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感受这些吆喝之中的乐趣吧。
白板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生齐读教学目标。
读课文,理解内容。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就请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大声朗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内容。(生质疑,师生讨论答疑,如果疑问太难或涉及教学内容则作为预留问题)
预设:如果学生没有质疑则提问: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有什么感悟呢?
(生自由谈,有可能学生会谈到:文中这些物吆喝声可真是丰富多彩,让人看到一片热闹非凡的市井风貌,则顺势引入下一问题,如果没有提到则教师谈感悟再引入。)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都讲到了哪些叫卖物品?(生列举,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白板资源库中拖出相应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问:文中涉及哪个行业的吆喝最多?(吃的),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关于吃的叫卖声呢?(提示学生在文中划出来。)
4.师引导学生小结:看来这老北京城的叫卖物品可真是丰富多彩啊。如果你是老北京市民,听到这些叫卖声,你会有什么感受?
(忍不住想买、生活方便。)
师顺势小结:老北京城啊真是有它的独特之处,走街串巷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修理行业、小吃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看来做一个老北京市展真是幸福,而对于小孩来说,就更幸福了,这么多小吃。唉,没在北京长大,可真遗憾!
赏析吆喝词。
都说民以食为天,文中涉及小吃的叫卖声又最多,那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小吃的叫卖声勾出来吧。
提问: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为什么让你口水直流?
(生先对同桌交流,再对全班交流)
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拖出并放大相应吆喝词,引导学生赏析其语言艺术,并适时以多种方式朗读吆喝词。
举例:“馄饨喂------开锅!”,开锅二字形象生动地体现馄饨的新鲜热气腾腾。
“硬面-----饽饽”,用词朴实,硬字让人感觉饽饽很有嚼劲、很香。(生试范拉长声音读)
“喝了蜜的大柿子”,拟人手法,“喝”和“蜜”字感觉柿子是又甜又多汁。(生读,提示: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强调重读蜜、大。)
“烤白薯哇,真热乎!”冬天里听到这一声“真热乎”,太诱惑人了。(提示读出诱惑)
“葫芦——刚蘸的!”突出其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儿”,用了比喻,冰字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塔字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人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提示读出儿化音和节奏感)
3.师小结:看来,可别小看这些普通的吆喝词,看起来简单,可是是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小商贩可真称得上是语言艺术家啊。(板书语言艺术)
4.刚才同学们都读了许多这样的老北京吆喝,可是我们知道真的吆喝声是商贩们读出来的吗?他们是怎么表现出这些吆喝的呢?(唱出来的。)
5.是啊,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真是好奇,这个吆喝声怎么唱呢?同学们探究一下吧。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在文中选 一句你最喜欢的吆喝词,讨论怎样编个调子来试着唱一下。
(生表演)
6.想不想听听真正的老北京吆喝?(欣赏音频)同学们听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有什么感受?
生可能回答:像京剧,像唱歌,有京味儿。
师小结:是啊,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 ,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
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也称得上是声乐艺术。(板书声乐艺术)
(四)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1.我们现实生活中还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吗?为什么?
2. 现在吆喝大多已被广告所替代,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3. 吆喝作为民俗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它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些快乐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忘记的。
4.?你能否选择喜欢的事物,编写一段吆喝,再编一个调子来唱一唱。体现我们“川味儿”吆喝的特色呢?
(四)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
1. 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只是一群小商贩。你觉得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学生找到的句子如:4自然段“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第10自然段“那时北京冬天,鼻涕眼泪总冻成冰”, 还有吆喝词“两捆萝卜一个大” “冰棍儿——三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白板上勾划出相应的句子)
小结:他们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肩挑背扛。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从一句吆喝词儿中,可以感受到他们艰难困窘的生活处境、忙碌艰辛的生存状况。(请生小结,或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师小结)(板书:生存状况)
2. 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齐读第4自然段)
3.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生意人?(生自由评说,概括为热情、质朴、诚信)
4. 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决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从这些人身上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
5. 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在作家的笔下,我们不仅读出了老北京吆喝声中的乐趣,更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五)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也有许多象吆喝一样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样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反映了平凡人的生活,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我们的成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文化名城,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的民俗?作为武汉人,你能发掘出这样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并从中读出我们武汉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