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色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感受色彩的魅力,了解色彩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感知色彩,感受画家笔下的线条与色彩所传达的不同的感觉。自主探索用色彩等绘画语言表现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挚感情,养成积极观察、传达情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色彩的感知能力,培养善于想象、大胆表现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针对色彩的感知、识别中感受色彩的美,了解色彩的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融入色彩的基本知识。运用不同线条、色彩的组合与搭配进行有主题的表现。
教学策略:
本课是围绕色彩的基本知识展开,包括色彩形成的原理,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固有色与环境色和光源色的区分,色彩三要素、色彩的心理等。本课重点解决影响物体颜色的因素和色彩的几个概念。分析光与色的关系,明晰色彩的几个概念。介绍爱德华的作品《呐喊》与东山魁夷的《静》的对比,感受冷暖色在美术中运用给人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色彩产生新的认识,提高审美水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知识。
教材紧扣色彩美来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探索活动。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大师作品,并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
感受光和色
理解光和色
师生行为
1.感受同一景色,不同时间观看,物象表面的色彩会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给人不同的感受。
(1)了解色调以及光、情感的关系。
小组讨论:画面整体的色彩倾向(色调)、色彩与光的关系,以及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师小结:画面整体的色彩倾向就是画面的色调;光直接影响物象的色彩;色彩反映和传递情感。
三原色:黄、红、蓝(基本颜色,不可调出)
间色:橙色、紫色、绿色(在两种原色之间调配出来的颜色叫做间色。)
(2)分析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小组讨论:画面的色调;归纳不同的色相,比较整体的冷暖、明度对比关系;借助教师提供的色相环,对照图片,按照自己的喜欢的方式找出图片中的色彩,并在色相环上研究色彩的对比及邻近色的关系。
教师总结:图中利用冷暖、明度对比和通过邻近色进行调和的方法,实现了既对比又调和的画面效果。
冷色:温暖、热情、喜庆
暖色:冰凉、清爽、 安宁
学习运用色彩进行表达
红:玫瑰、太阳、红旗、喜庆、热情、危险、革命
黄:灯火、香蕉、葵花、蛋糕、光明、快乐、希望
蓝:晴空、湖泊、海洋、冰峰、冷静、理智、永恒、深远
绿:树木、草原、农田、青山和平、生机、希望、安全
紫:葡萄、茄子、丁香、夜空、高贵、典雅、庄重、神秘
黑:夜晚、煤炭、头发、墨水、严肃、刚健、恐惧、死亡
表达光和色
改画练习:用凡 高的《向日葵》的构图、造型为素材,尝试重新命名,用符合主题的色调改画《向日葵》。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辅导
学生作品展评,师生共同总结
拓展:建议学生继续了解有关的色彩绘画作品及画家,如:莫奈,也可以尝试从色彩入手赏析抽象美术作品
注意:尝试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自己内心的感情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的一节改画课。做为造型·表现课在六年级的课程中属于较难的。所以我这节课中我将难度降低,只要求学生能够将静物的基本形状、色彩运用比例关系画准确就可以了对其的动态相应要求就低了。整个课程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够完成重、难点的教学,课后的的效果也基本达到。
当然这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课中的课堂气氛比较难控制,常常会让人感到不活跃。这个问题同样在这节课中或多或少都有,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讨论,自己说等教学形式,但我还感觉太少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讨论、总结这样效果会更好。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还需要多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活跃自己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