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8.叶子上的小“血管”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授课时间:第8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人类与植物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对树叶的概括、夸张、装饰和组合(构图)的能力,学习运用不同的线描(装饰)手法,把写实和想象相结合,表现物象。
3.运用线条疏密、大小、形状的处理方法,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用铅笔、水彩笔、水笔、等画树叶。
教学难点
绘、制出各种形态具美感的树叶,并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已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植物的图片、大师的装饰线条画和学生作品。
学生准备:1.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植物叶子的造型、色彩,收集不同造型的叶子。2.钢笔、修正液、卡纸、银珠笔或事先准备好深色水粉涂在画满彩色油画棒的厚纸上晾干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叶子的美,感知叶脉的存在
1.从自己收集来的叶片中选一片最喜欢的叶子来夸一夸它的美。师随机小结:色彩美 形状美。
2.出示一片叶脉清晰的大的叶子,让学生观察,在这张叶片上,你还看到了什么?,你的叶子上有这些线吗?你知道人们把他们叫做什么?(叶脉、叶茎)
师小结:叶子上的这些纤细的叶脉就同我们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全身用来输送水份、养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小血管。师板书课题。
二、感知、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认识网状的叶脉
1.大屏幕展示:叶脉的标本,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叶脉——线的特点。师随机板书:多、密、长、短、粗、细、分叉、交叉
课件介绍主脉、支脉、次支脉。
请仔细看看自己收集来的叶子上的叶脉,他们的形状完全一样吗?它的叶脉和屏幕上那张叶脉形状完全一样吗?得出:相同形状的叶子,它们的叶脉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
2.尝试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1)你们能用线条画出叶脉的美吗?学生边画师边提示叶脉的特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画出它们的粗细变化呢?请2~3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余学生在下面画。
3.师生点评小结,强调画一定要画出事物的特征。
(1)粗的叶脉和细的叶脉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学生归纳小结:a双线勾画b描边加粗。
(2)次支脉的生长的方向——从主脉向叶尖、叶边的方向生长,并越来越细,师帮助修改,强调画到叶边,叶尖。
(3)师帮助添画次支脉,老师经常说有的同学画面太空,缺少细节,什么是细节,把这些纤细的支脉画出来,这片叶子就有了细节了,强调细节产生美,使画面更生动,富有节奏感。
(4)学生修改作品、添加细节。
认识平行状的叶脉,欣赏各种形状的叶子和叶脉,感受叶脉的神奇魅力
1.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像蜘蛛网一样的叶脉,师贴出板书:网状叶脉的叶子图
2.是不是所有的叶子都是网状的叶脉呢?欣赏课件——各种叶脉
3.你还发现了什么形状的叶脉?不交叉的——又叫平行形叶脉,重点欣赏,师贴出板画。
4.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的植物有上千万种,叶脉更是千变万化。
5.这些叶脉给你怎样的感受呢?用一句话来夸夸它们。(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神奇、美丽)
三、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师跟随课件文字轻轻地朗诵:轻轻地,我走近你,你那纤细的美丽,让我震颤。
听:从叶子里传来了歌声,噢,是小血管在歌唱呢,(学生会很奇怪,去找声音)师提示:闭上眼睛不仅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去想,小血管在繁忙地输送着水分和养料,你仿佛听到它在唱着一首什么样的歌呢?学生交流后进一步讨论:这又是什么样的小血管呢?(勤劳、欢乐、有爱心……)
四、与大师和小朋友的作品 “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1.刚才我们运用了写实的手法画了真实的叶脉,然而我们在日常的绘画中更多地运用了想象、添加的方法使画面更精彩。请欣赏大师与小朋友的作品,课件出示:
(1)埃舍尔的《鱼》)和学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画是大师的作品,为什么?在小朋友的画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师引导欣赏:看似复杂的图形其实都是由简单的图形和一些变化的线条添加、组合而成的,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筋,也能做得更好。
(2)毕加索的作品,你看出来画面上画什么吗,他画的人很怪,一会儿看像正面,一会儿像侧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种各样的线条,画面很饱满,想象奇特。学生作品严谨、写实。
2.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
3.欣赏了这些画,如果让你再画小血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交流。
五、实践创作,学会关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老师这儿有一棵幸运树,据说当树上每一片叶子都会给人们带来幸运与幸福,如果你有这样的叶子,你会把它送给谁,你想把什么幸运带给他们?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用写实或想象的手法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叶子,贴到这棵树上,让幸运的大树快快长满茂密的幸运叶子吧,把它送给每一个爱我们,关心我们的人,送给需要的人,愿他们像叶子一样坚韧、美丽、富有生命力!愿幸运树给他们带去幸福与安定!
作业要求:
1.用写实或想象(用多种线条组合、添加)的方法画出最美的那片叶子。
2.把画好的叶子,沿着叶子边缘用剪刀把它剪下来贴到黑板的树上,让 “幸运树”更加茂盛。
3.男女生分组将各自的叶子贴到对应的树上,注意树叶的摆放,前后遮挡的关系。
六、在评价中升华、提升。
1.学生自评,互评,从小血管的造型,从想象、创造力、从叶子的整体摆布来评价。
2.师点评,小结:希望长着这么多茂盛而美丽叶子的幸运树带着我们的祝福,给人们带来幸运,带来美好的一切。
板书设计
叶子上的小“血管”
课题
叶子上的小“血管”(第2课时)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授课时间:第8周
教学目标
1.感受树叶的美感。
2.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结构。
3.用常用美术工具材料表现树叶美。
教学重点
用铅笔、水彩笔、水笔、等画树叶。
教学难点
绘、制出各种形态具美感的树叶,并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已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植物的图片、大师的装饰线条画和学生作品。
学生准备:1.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植物叶子的造型、色彩,收集不同造型的叶子。2.钢笔、修正液、卡纸、银珠笔或事先准备好深色水粉涂在画满彩色油画棒的厚纸上晾干备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师:小朋友们,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布置的任务是寻找多种植物的叶子,如果你找到了,就拿出来吧!!
2.那么,你找到了一片什么样的叶子呢??请你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二、讲授新课:
1.师:看来小朋友们回家真的是费心思去寻找了,那么下面,老师来请你们看一组图片,请你仔细看一看在这组图片里面有什么呢??
小朋友们,这些图片美不美呀?你喜欢它们吗?请你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们??
2.师:小朋友,你对树叶的了解还真多,那么现在,老师想让你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下树叶,下面请你仔细地观察叶子的结构,好吗?你观察到了什么?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3.师:(介绍叶子,)这条粗粗的线叫做叶脉,在一片叶子当中啊,有一片叶子是主叶脉,还有许多的次叶脉,并且还有许多的支叶脉。
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幅画面,介绍主叶脉、次叶脉、和支叶脉。
中间一条最粗的是主叶脉,稍微细一些的是次叶脉,许多许多细小的是支叶脉,
4.叶子一开始是小小的,它渐渐地慢慢地长大,又长大,变成了一片大大的叶子,那么叶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许多的养料和水份,你觉得和这些细细的小管有关吗?它使我们想到了什么?(引出课题:叶子上的小“血管”)
同学们想得可真丰富,叶子上的小血管就和我们人类身体里的血管一样,给我们输送养份和水分,那么有了这些小血管,叶子的成长就再也不愁了。
三、创作阶段:
1.教师示范:
小朋友们,树叶这么漂亮,我想把它画下来,可以吗??
现在,我在黄色的彩纸上画一片绿颜色的树叶,我用的是油画棒,首先我在画的时候要把叶子的外轮廓画下来,画好了它的外形之后,我们再把它的叶脉画上,主叶脉要画得粗壮一些,把叶柄也带出来,然后呢,我们再进行画次叶脉和支叶脉,支叶脉在画的时候要轻一些,细一些,要比主叶脉和次叶脉细很多,小朋友们请看,我的叶子画好了,下面我再把它涂上颜色,涂色的时候要涂得整齐、仔细,不要涂到外圆线以外,可以用平涂的方法把叶子的颜色涂出来,也可以涂一小块,让叶子显得生动,好看。在涂色的时候要时刻转动油画棒,让油画棒的头保持尖尖的,这样涂起来比较好看,小朋友们请看,我的叶子涂完了,好看吗?
2.技法点击
小朋友们,绘画叶子的方法有很多很多,下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看下书中的小朋友们都用了哪些方法?好吗?(分析课本中叶子的表现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看到的叶子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呢?
3.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
四、展示:
小朋友们,老师在这儿啊,做了一个大大的树干,下面就请你把你做的树叶,粘贴在这上面,让大树更加茂盛起来,好吗?下面快来吧!!
五、拓展:
小朋友们,通过大家的齐心合力,这棵大树变得又茂盛,颜色又漂亮。
其实,我们叶子的作用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制作叶子贴画,或者用叶子做成小书签等等都可以。小朋友们课下的时候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
六、结束:
聪明的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是不是对树叶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呢?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要仔细地观察,我们的生活中还会有许多的奥秘等着你去发现,去探索。
板书设计
叶子上的小“血管”
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了解、观察叶子不同的:“造型、颜色、结构、功能。”于是在上本课时我首先通过展示自己收集的叶子,启发学生展示各自收集到的叶子,并说说是在哪儿收集到的,是什么植物的叶子,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片叶子,说说它的叶脉像什么?并用手触摸叶子的表面,让学生感觉一下,并找出不同的叶子形状、叶脉、颜色也不相同。最后引领学生进一步观察并讨论叶脉的生长规律?并根据叶脉生长规律引导学生如何先画叶子的主叶脉、支叶脉、次叶脉;最后再画叶子的外轮廓。
在课程中注重了线条组合的美感后,学生能够有目的的运用各种线条来装饰自己的画面,真正体现了美术课的特点。在教师的示范的时候,我只是把画在叶子上的线条变成了单独的画线,并注重引导孩子观察线条不同组合的美感,尽量在表现美感的同时不约束孩子的思维。同时在作品评价时,更注重了不同线条的不同美感,让学生在自由发言,自主想象的空间里,感受线条的美。
比前一次的教案,这节课的授课更有深度,更细腻,更关注了孩子对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