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第三单元单元知识检测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第三单元单元知识检测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5:5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绽开(zhàn)
感慨(gài)
嫉妒(jí)
怦怦直跳(pēng)
B.抚弄(fǔ)
模仿(mó)
档案(dàng)
混为一谈(hún)
C.惭愧(kuì)
搓捻(cuō)
坎坷(kě)
头昏脑涨(zhǎng)
D.执拗(niù)
企盼(qǐ)
脂肪(zhī)
恍然大悟(hu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恭敬
渊博
渡假村
自暴自弃
B.斑鳌
急燥
覆盆子
蜚声文坛
C.寒暄
脊梁
荆川纸
当仁不让
D.绣像
绅士
荡寇志
甘败下风
3.关于这部散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分别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4.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②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着,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
③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
④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
⑤大家一齐兴奋地扎进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肉厚、个儿大、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
A.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①④②
C.④①③②⑤
D.⑤③②①④
5.填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经典著作之一,共___________________篇。
(2)孔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是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3)“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
(1)李白喜爱明月,他在《峨眉山月歌》中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如画境一般,给人以宁静之美。
(2)《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是“遇见”,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表达“遇见”的诗句,如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写了暮春时的遇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故园菊表现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边城夜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默写。
(1)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复习旧知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现颜回安贫乐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君子对富贵应持这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朝花夕拾》选段,回答相关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一句中的“谨肃”“蹊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工人的脸色忽然变“谨肃”了?这说明了什么?
(2)从选文画线句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君子养心英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荀子》)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③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韩非子》)
⑩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材料二
“信用中国”网站是政府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窗口。该网站于2015年6月上线运行,2017年10月改版升级。新版分区设置更合理,更加突出权威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可读性。2018年4月,该网站开通了个人信用查询功能。“信用中国”网站自运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该网站日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网民浏览、查询已累计突破9亿次。
材料三
漫画(见右图)
(1)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0字左右)
(2)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字左右)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侧面表现出开元初年的繁华。
B.全诗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以个人遭遇折射安史之乱前后的变迁。
C.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遇见朋友时的欣喜之情。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清代黄生《杜工部诗说》评价此诗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落花时节”一语“三”关,除了自然景色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两层意思?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
?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
?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
?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
③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_
??????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文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⑩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铁锤
张中杰
“砰!”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了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孩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一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扔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伤。你听得寒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着一把铁铲不断地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他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抡起大铁锤,与他的小锤组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呦,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刺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指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里。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了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拥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佘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停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胧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2.“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各自的用意。
4.请简要分析文中插叙部分的作用。
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慨”应读“kǎi”。B项,“混”应读“hùn”。C项,“涨”应读“zhǎng”。
2.答案:C
解析:A项,“渡假村”应为“度假村”。B项,“急燥”应为“急躁”。D项,“甘败下风”应为“甘拜下风”。
3.答案:B
解析:B项,表述有误,“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的是《无常》,《五猖会》谴责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4.答案:A
解析:本题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句子:看到桑叶桑葚——描写桑葚——采摘桑葚——品尝桑葚。
5.答案:(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家;
20;
(2)丘;
仲尼;
春秋;
鲁国陬邑;
思想

政治;
教育;
(3)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4)诗;
书;
礼;
易;
春秋
6.答案:(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答案:(1)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3)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4)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5)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8.答案:(1)恭敬严肃。奇怪。因为父亲就站在“我”背后。说明了父亲的严厉,家人、工人都怕他。
(2)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9.答案:(1)示例: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不论对个人还是国家,诚信都很重要。
(2)示例:该漫画中一个人被禁锢在竹笼子里,旁边放着被禁的原因“失信”二字,笼子上方贴有“限制贷款”“禁止乘坐飞机”“禁止…”字样。该漫画寓意:一个人若失信,将寸步难行。
10.答案:(1)描绘出边塞寒冷、凄清的环境特点。
(2)抒发了征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11.答案:(1)C;
(2)一是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二是喻指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解析:(1)诗的前两句回忆往事,后两句写重逢,诗人情感复杂,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对繁华落幕的慨叹。
12.答案:(1)重阳节;九日;登高(或“送酒”“菊”等,答出任意两个即可)
(2)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13.答案:(1)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本诗表达了诗人离乡江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14.答案:(1)①说;悦;
愉快
②有;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①迷惑,疑惑
②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③能忍受
④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3)①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②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示例:这一则讲的是要珍惜宝贵的时期。我们现在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为了以后报效祖国,要珍惜每分每秒而努力学习,切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否则就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答案:(1)【答案示例】过度的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过多的管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2)【答案示例】①以前肥胖、懒惰,现在高大、结实、能吃苦耐劳。②原来性格叛逆,与父母对立,现在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孝顺谦和。③之前任性、蛮横,现在明事理、守规矩、关爱他人。④入伍前成绩平平,得过且过,现在主动学习,努力进取,表现突出,事业有成。
(3)【答案示例】“你”引用《竹石》意在鼓励儿子要志向坚定,像竹子一样坚忍顽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儿子”引用《石灰吟》的目的是向母亲表明自己有接受挑战和磨炼的勇气和决心。
(4)【答案示例】①借对打铁过程的描写,说明杂铁块只有经过不断锤炼才能最终成器的道理。②交代小铁锤的来历和它在“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③为下文写“你”用小铁锤鼓励儿子及儿子之后的变化进行铺垫。
(5)【答案示例】示例一:“你”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文字描写“你’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展现出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你”对儿子深沉的爱,塑造了一个“当代英雄”的典型形象。②"你”见证了儿子由叛逆、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你”承受煎熬,学会反思,学会鼓励,实现了自我蜕变,引发读者对母爱的思考。(5分)
示例二:“儿子”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笔墨叙写“儿子”的变化,展现了“儿子”的成长经历和蜕变过程,塑造了一个经过磨砺快速成长的独生子女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②小说通过“儿子”从青春叛逆到懂事明理的蜕变故事,表现了孩子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独生子女成长问题的思考。(5
分)
示例三:“你”和“儿子”都是主人公。①“你”与“儿子”关系的转变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和“儿子”都在“小铁锤”的激励和鼓舞中获得.成长,表现了当代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需要经受磨砺才能成长的主题。②“你”和“儿子”之间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5
分)[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人物形象角度。文章通过语言、动作以及人物前后的对比,表现“你”和“儿子”这两个.典型形象,人物特点突出,形象鲜明,从这个角度看,“你”和“儿子”两人都可作主人公。二是情节发展的角度。全文围绕“你”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变化展开,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可以说“你”和“儿子”两个人物共同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三是主旨情感的角度。文章通过“你”和“儿子”之间的故事讲述,展现了当代社会中关于母爱、独生子女以及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无论是“你”身上所体现出的父母应该具备的品质,还是“儿子”参军后的蜕变,以及母子二人关系的转变所引发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反思,都可作为文章主题,从这个角度讲,“你”和“儿子”都可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解析:(1)本文主题是“孩子成长”,“浇水过多的花”“放不开手的风筝”可分别理解为“溺爱”和“管束得太多或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注定飞不高”可分别理解为“不利于或阻碍孩子的成长”和“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的深层含意及比喻义。
(2)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出“儿子”入伍前和入伍后的具体表现,通过对比他在入伍前和入伍后的具体表现得出具体答案。此类题解答时,可以带着问题去文章中找答案要点,也可从文中找关键词语作答。如“儿子”入伍前“长了一身营养过剩的懒膘”可理解为“肥胖和懒惰”,入伍后“高大”“结实”“粗糙”可理解为“能吃苦耐劳”。
(3)理解所引用的诗句的含意,应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根据诗句意思,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可知,“你”引用《竹石》是在勉励儿子,要像诗中的竹子一样志向坚定,努力训练。“儿子”引用《石灰吟》是在向妈妈表明自己的决心,自己一定会不怕困难,争取在军营里做出一番事业。
(4)细读指定语段可知,这一部分是“你”的回忆,告诉我们要勇于接受考验,并且交代了小铁锤的来历,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解答此题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人物形象角度。文章通过语言、动作以及人物前后的对比,表现“你”和“儿子”这两个典型形象,人物特点突出,形象鲜明,从这个角度看,“你”和“儿子”两人都可作主人公。二是情节发展的角度。全文围绕“你”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变化展开,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可以说“你”和“儿子”两个人物共同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三是主旨情感的角度。文章通过“你”和“儿子”之间的故事讲述,展现了当代社会中关于母爱、独生子女以及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无论是“你”身上所体现出的父母应该具备的品质,还是“儿子”参军后的蜕变,以及母子二人关系的转变所引发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反思,都可作为文章主题,从这个角度讲,“你”和“儿子”都可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