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健康与疾病
第2节
常见病及其预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2、学生能分析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学生能知道疫苗在预防传染病中的作用。
4、学生能说出几种常见非传染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及其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5、学生能知道实验设计中对照与重复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对所收集或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传染病的特点、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学生调查自己所接种过的疫苗,了解疫苗在预防传染病中的作用。
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和资料分析,了解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能够体会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控制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2.
学生通过学习能懂得热爱生命,预防疾病和关心他人是积极的生命观和健康观。
二、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人体免疫的三大功能。
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异同。
4、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二)
教学难点
1.
人体免疫的三大功能。
2.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
(一)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学习内容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说明
课堂引入
做生病状,描述症状。
提问:老师得了什么病?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回答: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你或者你的家人,曾经得过什么病?
哪些是会传染的疾病?
这些疾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小组活动:
学生4-6人一组,说出自己或家人曾经患过的疾病。
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简单的归纳能力。
传染病的概念
提问:这些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是什么物质让我们的病?
是不是我们周围的每种细菌、病毒、真菌都会使我们得病?
指出:致病的细菌、病毒、真菌称为病原体。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2
信息库
“传染病的病原体”
教师提供图片补充,请同学配对,帮助学生认识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以及它们所引起的传染病。
提问:传染病在什么样的生物间传染?
提问:什么是传染病?
学生回答。
思考:体癣、淋病、流行性感冒、婴幼儿秋季腹泻、回归热和疟疾等传染病的病原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观看,操作。
学生回答:人和人、人和动物。
学生归纳:由病毒或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可传播的疾病叫传染病。
能较快的从资料中提取关键词,初步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设问:传染病怎样在人群中传播?
请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片:一个人霍利·琼斯在电梯中被感染了。。。。。。
请同学针对影片展开讨论:
男子和霍利·琼斯原来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病原体是如何传播的?
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P82
信息库
“传染病的病原体”的内容,指出每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教师指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请学生思考如果要传染病不流行该怎么办?
学生观看。
学生讨论。
小结:男子是传染源,霍利·琼斯是易感人群,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
空气传播(如:流感)
饮食传播(如:婴幼儿秋季腹泻)接触传播(如:体癣、淋病)
生物媒介传播(如:斑疹伤寒、回归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能够描述流感传播的过程,培养表达能力。
能较快的从资料中找到关键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及其运用
提问:传染病对人类有怎样的影响?
讨论如果我感染了流感,我和我的家人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师生交流,归纳学生的措施。
学生回答:迅速传播、广泛流行,危害人类。对经济、工作、生活等都带来影响。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预防传染病的正确观点。
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水痘
我们班级中有同学生过水痘吗?是怎样得的呢?
你知道水痘的病原体是什么吗?又怎样来预防呢?
(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
生过水痘的同学回忆生水痘的情景,如:被人传染的,后隔离治愈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引起水痘的
病原体——水痘病毒(带状疱疹病毒)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隔离患者:隔离患者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3.接种水痘疫苗:注射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了解水痘发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懂得自己生水痘时应主动隔离,培养责任感意识。
甲型肝炎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的例子
上海SMG《深度105》1月16日播出“1988上海甲肝大流行”节目,字幕:
1988年1月18日
43例
1988年1月19日
134例
1988年1月21日
380例
1988年1月27日
5467例
1988年1月31日
12399例……
问题:在此案例中,甲肝的传染源是什么?病原体是什么?是怎样传播的?
又如何预防?
师生采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总结甲肝流行的过程和预防措施。
传染源—毛蚶
病原体—甲肝病毒
传播途径---饮水、饮食传播
易感人群—没有接种甲肝疫苗、容易被感染的人。
预防措施:
不食用毛蚶或将患者送到传染病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传染源管理)。
患病期间,患者用过的东西都要经常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与病人接触过的家人或同学到医院去接种甲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感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乙型肝炎
教师首先介绍乙肝在我国流行的严峻形势,那么乙型肝炎是由什么引起的?如何预防呢?
有请××小组的代表来给同学们作以介绍。
你接种过乙肝疫苗吗?
小组代表汇报,主要包括乙肝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人体被乙肝病毒攻击后产生的危害等等。(可将一些信息作成ppt来展示)
病原体——乙肝病毒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预防措施:
2002年国家已将注射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范畴,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结核病
教师结合图片,介绍结核病的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
学生听讲,理解结核病(主要是肺结核)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病原体——结核杆菌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
2.隔离患者。
3.按时接种卡介苗。
感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艾滋病
每年的12月1日都是世界艾滋病日,每年的艾滋病日都有一个主题。在这一天里,全世界关心艾滋病的人举行各种集会,宣传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呼吁关心和帮助艾滋病病人。你对艾滋病有了解多少呢?(艾滋病的介绍)。
那么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是怎样传播的吗?
通过了解艾滋病传播的方式,并对学生的判断作以评价。
引导学生理解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传染病。
假如你的朋友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你应该如何与他相处?
理解预防传染病,应注意的问题,如:
卫生习惯,预防接种,增强体质等。
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
你认为这些活动会不会传染艾滋病?请分别站在不同的区域。
(小纸片上分别写有:咳嗽、打喷嚏,共用厕所,性接触,握手、拥抱,血液接触,共用浴池或游泳池,蚊虫叮咬,母婴传播,共同就餐等。)
了解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的传播一样,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切断其中的任一环节,该病就不会流行。
因此切断血液传播途径和洁身自好是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方法。
学生讨论
理解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传染病,同时让学生感悟要关爱艾滋病人。
小结
SARS、禽流感、艾滋病这些都是近20年来新出现的传染病,人类和传染病的战争还将继续,但积极的防范意识和科学的防治知识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将使传染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树立预防传染病的正确观点。
(二)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说明
一、导入新课
记得小时候和我一起玩的一个小伙伴得了腮腺炎,大人们不让我们一起玩,可大人们说得了这种病就不再得了,那时我天天盼望着自己快点得腮腺炎。“得了就以后不再得了”这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学习了生物学以后,才知道这与人体的免疫有关。那么什么是免疫?免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进行交流、讨论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二、新授课:人体的免疫功能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利用动感资料辅助学生思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缩短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1.第一道防线
①组成: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等
②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教师利用图片展示,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并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等结构又是如何阻止病原生物入侵的?
(出示呼吸道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图)引导学生理解人体的气管和支气管上的纤毛有清扫异物的作用,它能不断地将粘液、细菌、灰尘等摆向喉部,经咳嗽排出体外。
提供资料:科学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将一种有毒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手上,每隔一段时间检查链球菌的数量,结果如下:
时间链球菌数量3分钟3000万个60分钟170万个120分钟3000个
这样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看“霍利·琼斯”影片-第1道防线
看屏幕中的图片“皮肤的保护作用”,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进行自主式讨论、总结,找到问题的答案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能将病原体杀死。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简单数据的能力。
2.第二道防线
①组成: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
②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引导学生回顾循环系统中白细胞的功能,引出吞噬细胞的作用。
问题:若人的皮肤有伤口而又没有及时消毒或人的体质较弱时,病原生物突破了第一道防线,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放映一段录像)
教师讲述:吞噬细胞还会将人体每天衰老、损伤、死亡、突变的细胞清除;同时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等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将细菌消灭。
教师简单小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a:人人都是生来就有的
b: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特异性免疫
利用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补充什么是特异性免疫,引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看屏幕中的卡通图“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结合生活实例“发炎”进行问题讨论
学生观看“霍利·琼斯”影片-第2道防线
小组讨论
进行比较、讨论,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从视频中直接感受人体的免疫功能的神奇,学会欣赏生命的完美和精细,渗透生命教育。
3.第三道防线
①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②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问题:当侵入的病原生物数量很多或毒性很强时,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抵挡不住病原生物的入侵,人体又会怎么办呢?
第三道防线
①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②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播放影片——第3道防线
拓展:腮腺炎病毒侵入人体并被消灭的过程
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a: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b: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异性免疫
了解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器官会产生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学生观看“霍利·琼斯”影片-第3道防线
讨论:
1、当侵入人体的腮腺炎病毒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吗?
2、当腮腺炎病毒再次侵袭时,原来的抗
体还能清除他们吗?
3、腮腺炎病毒的抗体能否清除水痘病
毒或其他病毒?为什么?
从视频中直接感受人体的免疫功能的神奇,学会欣赏生命的完美和精细,渗透生命教育。
学以致用,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得病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问题:比较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有何不同?
同桌交流,找出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具有归纳比较的能力。
免疫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疑(什么是疫苗);同时提出质疑“什么是免疫?”。
通过第三道防线的学习,经激烈的讨论解质疑──疫苗到底是一种什么神奇的物质?
培养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免疫的功能
1.防御感染
2.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传统的免疫概念与现代免疫概念的联系与不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主要以引导提问的形式,配以屏幕中的卡通图“免疫的功能示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免疫的三大功能
学生交流自己对免疫的理解,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免疫科学的信息(如器官移植、过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进行资料交流、探索,从中自己总结人体免疫的三大功能。并会利用它解释一些医学现象及生活问题
能有意识地运用免疫知识解释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小结
教师小结:免疫学在医疗科学中已经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已取得巨大成就,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完成相关练习
(三)生活方式与常见非传染病
学习内容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说明
一、导入新课
设问:有谁知道我们上海现在的人均寿命?
上海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上年又有所增加,达到了81.08岁,其中男性78.87岁,女性达到了83.29岁。
其中在控制传染病上取得的进步是人类寿命增加的重要原因,那么现在威胁人类的还有哪些疾病呢?
展示“我国城乡居民死因前十疾病排名”。
当前,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讨论:你认为上海人均寿命显著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等
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二、新授课
(一)非传染病
生活方式
要认识非传染病,首先我们要认识非传染病的病因。
1)什么是生活方式?
2)你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不利于健康的?
非传染病的致病原因往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非传染病往往又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你听说过哪些非传染病?
思考,回答
1)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
2)不合理膳食(高脂肪 腌制 霉变 煎炸)
吸烟、酗酒
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
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生活不规律等
学生回答:
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等
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从而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吸烟危害人体健康
烟雾中有哪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器官有哪些不良影响?
播放一段吸烟对人体健康影响的Flash动画(在网上可以下载到)。
学生讨论并分析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烟草燃烧后生成的烟雾成分有几百种,其中明显有害的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焦油等。
长期大量吸烟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还容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青少年吸烟会降低记忆力,分散注意力,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的学习。
青少年吸烟,以及吸“二手烟”,产生的危害更大!
体会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还应积极宣传吸烟的危害,做精神文明的促进者。
酗酒危害人体健康
回顾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并出示一张酗酒危害健康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了解酒精在被人体最终分解前,能对多种器官组织起危害作用,尤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最为明显,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血管扩张;酗酒还表现在对胃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乙醇依赖者的下一代还可能出现胎儿酒精综合症。
感受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更不应该酗酒。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也是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如:肺癌、胃癌、肝癌:
肺癌的发病
肝癌的发生和许多肝脏疾病有关,尤其与长期酗酒引起的肝硬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肝硬化有约20%的几率转变成肝癌!
理解吸烟是造成肺癌的主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31日确定为“世界无烟日”,宣传吸烟的危害,开展戒烟,限烟的健康教育活动。
重视生命,关爱生命
心脑血管疾病
思考:
你知道哪些生活习惯容易导致冠心病吗?怎样预防冠心病?
播放一段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因及预防措施的Flash动画
引导学生理解冠心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理解冠心病形成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等。
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防治意识。
关注当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
总结
引导学生再次总结哪些生活方式是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倡议书:学习生命科学的目的就是学有所用。了解一下自己和亲友的生活方式,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写一份有理有据的改进方案,传播预防非传染性疾病的观念,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带给你最亲爱的家人和朋友。
进一步理解,预防常见非传染病,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
写《倡议书》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水蚤及其心率实验
水蚤为甲壳纲动物,身体透明,一般体长不足5
mm。水蚤主要以单细胞绿藻为食,生长在富含有机质的静水水域,如水草茂密的湖边、水库边、养鱼池和水塘等环境中。在我国南北广大的水域中广泛存在。除冬季外,其他时节很容易采集和培养。在北方,水蚤常作为家养观赏鱼的饵料。
由于水蚤极易采集和培养,而且在显微镜下能够很容易地看清楚身体内部的多种结构及其生理活动,因此,常作为学生观察和研究小型活体动物的好材料。教材中以水蚤为例,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其心率的影响,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
水蚤的心脏呈白色,位于背部中央偏上部位。水蚤的心脏每跳动一次,包括一次舒张和一次收缩两个动作。水蚤的心率范围很广,每分钟心脏的跳动次数从100至350次之间不等。影响水蚤心率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验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水蚤的大小。一般同种的水蚤,年幼的个体比成熟的个体心率要快,衰老的水蚤心率更慢;小型的水蚤比较大的水蚤心率要快。
(2)温度的影响。在水温偏高的情况下,水蚤的心率比在水温低时要快。
(3)水体的影响。水体中富含氧,水蚤的心跳比缺氧的要慢。
(4)营养状况的影响。饱食的水蚤心率快,饥饿的水蚤心率慢。
在实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以上的因素并注意控制,从中选出符合实验要求的水蚤材料。
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室常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配制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根据大量的实验测试,以学生容易观察和实验为准。学生在实验时可配制如下的不同浓度梯度的酒精:1%、3%、5%、8%、10%、15%、20%等。在15
℃左右的室温中经过大量的实验,并在实验中选择10
s内水蚤跳动范围在30~36次之间的成年水蚤为材料,经过多次实验得到以下平均数值,供教师上课时参考。
表1
不同酒精浓度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酒精浓度
0%(清水)
1%
3%
5%
8%
10%
15%
20%
10秒内心跳次数
33
30
28
24
22
21
18
死亡
从表1可以看出,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酒精的影响。即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当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20%时,水蚤会因为酒精浓度过大而导致死亡。分析其原因,就很容易得出,酒精具有麻醉作用,所以会减缓心脏的跳动。
酒精影响水蚤心率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本实验看起来简单,事实上学生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很难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1)学生在显微镜下容易被水蚤透明的身体结构所吸引,而不去认真观察和寻找心脏,而且水蚤的心脏很小,又呈白色,不容易被学生找到。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应重点强调水蚤心脏的位置,并配以图例展示,如果配备实物投影更好,可以先让学生确认心脏的位置,避免劳而无功。
(2)水蚤心跳很快,每分钟从100次到350次不等,通常水蚤的心率在200次以上,而且品种不同,心率的范围也不相同。这么快的心率是很难人工计数的,因此,在实验中采用10s为一个计量单位是比较可行的。而且计数时应重复多次计数,以确保数据的可靠。
(3)将水蚤放在单凹载玻片的凹孔内,计数时应用吸管或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避免水蚤跳动难以观察。但水分又不能全部吸干,以免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心脏。
(4)在实验时应尽量选取大小一致的水蚤,而且10s内心率最好在40次以下,因为这样便于观察和计数,减少误差,一般情况下选择成年不带仔的水蚤为宜。
(5)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即在清水中和在某一浓度的酒精溶液中,每次实验时,先在清水中观察,再在酒精溶液中观察,并记录数据。
(6)在用酒精实验时,应先用吸水纸将水吸干,避免降低酒精的浓度。先滴2~3滴酒精溶液,过5~10
s再用吸水纸吸去大部分的酒精溶液,但不要吸干,这样既可保证酒精溶液对水蚤的影响,又可避免水蚤游动影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