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学习海水运动的认识,了解海水运动对海洋污染和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影响,树立保护海洋的环境和海洋资源的意识。
2.综合思维:能够运用海水运动规律,说明相关的自然现象形成和变化过程。
3.区域认知:
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海水运动对某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运用图标,利用海水运动的规律,通过诺曼底登陆等,说明地理活动在人类活动中的价值。
重点: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难点: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入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灾害和海洋污染。
课时安排:
1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诺曼底登陆视频
展示1944年6月6日英美联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视频。带着视频中的信息和疑问,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一、海浪
【过渡】什么是海浪?海浪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问式】读图3.20
1.
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风浪)。
2.
用波峰、波谷、波高、波长四个基本要素描述波浪形态。
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引起的,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强。
波浪高出平衡水面的部分为波峰,波浪低于平衡水面的部分为波谷
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波长
相邻波峰和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波高
【学生思考】海浪对人们海滨和海上活动有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从有利、不利两个方面分析海浪的影响。
灾害性海浪对海滨和海上活动的不利影响,如冲毁堤岸,淹没海塘、码头,破坏海上工程,阻碍海上航行、渔业捕捞等
海浪对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如冲浪运动往往需要较高的海浪
【过渡】海啸和风暴潮都属于灾害性的海浪
【教师讲解】海水运动是塑造海岸地貌的重要因素
教师展示沿海的3种典型的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
【教师展示资料】海啸是海浪的极端表现形式,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造成的海啸,海啸摧毁印度洋沿岸的很多建筑,夷平村镇,给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承转】风暴潮是一种很常见的灾害性海浪
强风本身会引发风暴潮,如强风和风暴潮叠加,往往会引发更具有破坏力的风暴潮。人们通常认为热带地区是风暴潮的多发地,温带国家和地区往往疏于防范。从1953年荷兰风暴潮灾害后,温带风暴潮才被人们重视。
【小组合作探究一】
通过风暴潮和海啸,分析面对突如其来的海洋灾害,我们该怎么办?
从意识和行动两方面思考,做到知行合一。
【承转】海水的另一种基本的运动方式—潮汐
【学生思考】文中提及的海水水位高低变化由何种海水运动引起?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板书】二、潮汐
【教师讲解】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太阳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涨落,周期性是它的特点之一。
潮汐的周期规律及人们利用其规律进行的人类活动:在潮间带采集(赶海)和养殖、潮汐发电、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等。
【合作】二战时,盟军指挥部为什么最终选择6月6日登陆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战役。1944年,盟军在英国集结,计划在夜间横跨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地区(图3.19)。此战涉及多兵种的合作,海军要求在海水水位最低时行动,便于爆破队破坏德军在海岸带布置的障碍物,保护登陆舰安全靠岸;陆军部队要求在海水位最高时行动,减少士兵在海滩上暴露的时间;空降部队要求行动时有明亮的月光,便于识别地面目标。最终指挥部选择了6月6日(农历闰四月十六)作为登陆日,为什么选择这一天?
【指导提示】如何根据潮位的高低满足各兵种的需求,减少伤亡?
【小结】6月6日是农历十五,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海军在夜晚潮水水位最低时先登陆,展开爆破破坏海岸障碍物;陆军在潮水水位最高时隐蔽登陆;空军利用明亮的月光识别地面目标。
【过渡】“壮观天下无”的大潮景观发生在我国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
【案例分析】钱塘江大潮
【学生活动】
1.阅读材料,说出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出现的原因。
2.分析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潮汐规模大于其他日期的原因。
【指导提示】潮汐的规模与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引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引力的大小与日地月三者位置相关,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与农历日期相关。
【小结】潮汐对滨海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根据潮汐的规律,以欣赏的眼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承转】洋流是有关海水的重要信息,什么是洋流?不同性质的洋流对水热输送有何影响?
【板书】三、洋流
【教师讲解】
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强调规律性
【教师讲解】
?洋流按性质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称作暖流;
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称作寒流。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气候:促进高低纬热量的输送,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影响航运:有利:顺流航行速度快
不利:
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
携带冰山飘向较低维度
。
(3)海洋污染:有利:加快净化速度;不利:扩大污染范围
(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4)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渔场(?)
【合作探究四】纽芬兰岛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早在16世纪,这里鳕鱼群非常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纽芬兰渔场也被誉为“大西洋的巨大金矿”。
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过度捕捞之后,纽芬兰渔场的鱼群数量急剧下降。1992年,加拿大政府严令禁止捕捞鳕鱼,以保护海洋生态。
(1)分析纽芬兰渔场的形成条件。
(2)分析纽芬兰渔场逐渐衰落的原因?
(3)面对渔场的衰落我们应该如何做?(开放性题目)
【总结】海洋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利用海水运动的规律为人类造福,同样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这让我们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是为人类的未来留下生存的沃土。
板书设计:(共18张PPT)
3.3
海水的运动
海浪
潮汐
洋流
教学目标:
1: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2: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入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灾害和海洋污染。
最常见的波浪是由风力形成的。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一)海浪
1.要素:
2.分类(按成因分):
波峰
波谷
波高
波长
(1)海浪
(2)海啸
由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塌陷激起的巨浪
(3)风暴潮
强风使近岸海面水位急剧升降
。
3.
海浪的作用:
海浪塑造海岸地貌:
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等
探究一:
要求:阅读资料,小组合作,时间3分钟,抢答形式展示
面对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
我们该怎么办?
意识方面:关注海浪预报,增强防灾减
灾意识,提高应对海洋灾害的能力
行动方面:加强海洋监测预报,加固海
堤,修建挡潮闸,种植海岸防护林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震级达到9.3。
引发海啸高达10余米,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
22.6万人死亡,这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
海啸灾难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行合一
昼为潮,夜为汐。
(二)潮汐
1.定义
3.利用潮汐规律
潮间带养殖和采集、
海港建设和航运、
潮汐发电
海水在月球、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月变化:一般初一、十五涨大潮(日、地、月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引潮力最大),初八、二十二小潮(日、地、月三者垂直,引潮力最小)
2.规律
日变化:一天常有两次海水涨落。
沿海各地,每天潮涨潮落的时间准确可查。
诺曼底登陆
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探究二:要求:讨论3分钟小组形成答案,抢答展示!
从材料关键信息来看:6月6日(农历四月十六)
每个月的十五左右正值大潮而且月亮明亮,这样便于利用明亮的月光为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
利用大潮潮水落得最低便于海军爆破德军在海岸带布置的障碍物,保护登陆舰安全靠岸;
大潮的高潮位便于陆军的行动,减少士兵在海滩上的暴露时间。
本资料:很好的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地理在军事上的应用,诺曼底登陆指挥部就是综合考虑了天气、海况(地利)等因素后,利用潮汐规律,把登陆时间选在了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月圆之夜(天时)。再加上德军当时多数部队在东线作战,西线兵力薄弱的,而盟军海、陆、空多兵种配合且兵员充足的(人和),此战役岂有不胜之理?
地理知识在人类活动决策中的价值!
思考
八月初一和十五观大潮,请分析钱塘江大潮形成的自然原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外口宽度达100千米;溯江而上,河道越来越窄,在海宁附近河道急剧收缩,宽度已不足3千米。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的河道,水体涌积,后浪与前浪层层相叠,水位暴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海宁上涨势头更猛烈,往往能形成形如立墙、势若冲天的大潮。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又逢东南风盛行,江水东流与大湖西进相遇,风助潮涌,潮借威风,于是就发生了“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这一时候,浙江海宁一带会吸引众多游客来观看这一天下奇观。
小组合作探究:时间3分钟,强答展示
天时:
1、天体引潮力:中秋前后正值天文大潮,海水上涨,势头更加猛烈。
2、盛行风:8月盛行东南季风,风助潮涌,增加潮势。
地利:
3、地形:钱塘江口外宽内窄,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水道水位暴涨
4、顶托力:入海径流丰富,江水东流与大潮西进相遇,河水的顶托作用明显。
5、地势:钱塘江河口附近海水较浅,海水与海底相互作用明显。(类似近地面与高空中风受摩擦力影响)
通过视频和图文资料,探究钱塘江大潮的成因:从天时、地利两大方面作答:
总结思考要素:天体引力、夏季风、地形、河流流量、地势
暖流:
寒流:
水温高
水温低
水温低
水温高
(从
纬度流向
纬度)
(从高纬流向低纬)
1、定义
2、分类(按水温)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三)洋流
高
低
●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
●海洋污染:
●海洋航行:
3、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渔场(?)
有利:加快净化速度;不利:扩大污染范围
(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有利:顺流航行速度快
不利:
②
携带冰山飘向较低维度
①
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
●对气候影响:促进高低纬热量的输送,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纽芬兰岛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早在16世纪,这里鳕鱼群非常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纽芬兰渔场也被誉为“大西洋的巨大金矿”。
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过度捕捞之后,纽芬兰渔场的鱼群数量急剧下降。1992年,加拿大政府严令禁止捕捞鳕鱼,以保护海洋生态。
(1)分析纽芬兰渔场的形成条件。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对海洋资源开发的同时加强对其保护!
(2)分析纽芬兰渔场逐渐衰落的原因?
寒、暖流在此交汇,海水扰动,可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易于形成大的渔场。
由于人们对海洋资源过度开发(过度捕捞),生态失衡,导致纽芬兰的鱼群急剧下降,从而逐渐衰落
探究四:要求,小组合作探究,3分钟后抢答展示!
面对渔场的衰落我们该怎么做?(开放型题目)
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1、海浪
1)概念、分类
2)成因
3)对人类活动影响(有利、不利)
4)应对措
施
2、潮汐
1)概念
2)成因
3)分类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有利、不利)
3、洋流
1)概念、特点
2)成因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
3)分类:
反馈练习
1.有关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三种
②洋流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
③风速越大,波浪规模越小,能量越小
④当新月和满月时,潮水涨得特别高,称为大潮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关于潮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潮汐是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为潮、落为汐
B.潮汐是海水在盛行风作用下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C.潮汐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D.每次大潮一定发生在初一或十五
D
C
读“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简图”,完成3~4题。?
3.
甲渔场的成因主要为
A.
寒暖流交汇
B.
上升补偿流
C.
径流入海
D.
人工养殖
4.?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洋流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A
A
下图为“某海域洋流模式图”,S线代表某一纬线。读图,回答第5题。
5.若该海域地处北印度洋,且洋流②势力强劲,
则此时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下图表示两股洋流和海水表面温度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南半球暖流
B.乙是北半球暖流
C.甲是北半球暖流
D.乙是南半球寒流
B
C
1.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认识明朝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3.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存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4.鉴于历代丞相权势过重,影响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5.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6.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各方面大大领先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7.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8.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9.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感谢聆听,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