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3.1水循环》教案+课件(1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3.1水循环》教案+课件(1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2-24 13:40:20

文档简介

《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由“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循环的概念和环节做了简要的介绍,紧紧围绕
“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为学习水循环的意义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等内容。
三、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水循环的过程等知识的学习,认识海、陆区域等。
综合思维:能综合分析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及意义等。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水循环的实验等活动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人地协调观:根据城市内涝等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
实验教学、启发式教学与自学、小组探究活动相结合。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设计水循环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明白原理、感受成功。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充分讨论和交流,并进行展示,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概括表达能力,最终落实课标的要求。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MV《泉水叮咚响》导入新课导入语:一曲欢快的《泉水叮咚响》,向我们展示了神奇的泉水,泉城济南果然名不虚传。那么泉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
伴着欢快的节奏,领略泉城济南的泉水景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目标
展示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目标。
齐读课程标准,一个学生读核心素养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带着任务进行学习。
承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探究一: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
通过水循环的模拟实验来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播放《水循环模拟实验》,组织同学们讨论:1、实验中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水运动的动力是什么?
2、在自然界中,水循环分为哪三类,每类有哪些环节?组织学生代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先默读学案探究一的实验步骤和思考题,然后带着思考题,观看地理兴趣小组做的实验。自主完成思考题,然后小组讨论,展示。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展示活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一分钟速记
出示水循环示意图,组织“我来问,你来答”,检查同学们的速记情况。
学生速记,然后抢答。
提高课堂知识落实。
承转
李白有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他的诗句对吗?不对?怎么改?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为什么称她为“黄河”呢?
学生代表课前实地考察黄河,见识黄河的泥沙含量之大。
以黄河为例探究水循环的意义。
探究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展示图片,文字材料,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看图并阅读学案上的文字材料,先独立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然后同桌讨论、订正。
通过具体案例,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并使理论内容更具体,便于理解。
连连看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做连连看题。
过渡。引出拓展话题。
知识拓展
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这些场景你是否还记得?城市内涝图片展示。承转: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面积逐渐增大,很多城市出现了逢雨必涝的现象,也就是城市内涝,下面我们通过知识拓展来了解城市内涝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播放《海绵城市》视频。探究海绵城市通过改变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阅读学案上知识拓展部分,并完成思考题。
通过知识拓展既巩固知识,又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爱我章丘:地理课外实践任务
当灾难来临,我们应该众志成城,共同抗灾救灾。当灾难过去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爱我章丘:布置地理课外实践任务
记下任务,课外完成。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美丽的乡愁。
校园考察
地理兴趣小组课前考察校园的海绵工程,拍照片,课上为同学们介绍工程意义。
代表展示,讲解。
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学生先总结然后展示,板书设计:“水”造型。提醒学生节约用水。
自主构建知识树,并展示。
总结知识,形成网络。
小试牛刀
出示必做题。选做题学生课下选做
一个学生上讲台做题,其他学生做到学案上。
巩固知识。
七、课后反思
在本次优质课活动中,我申报的课题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经过讲课我收获很大,下面浅谈几点感悟。
1、教材处理。对于本节的内容来说,如果按照教材给出的内容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比较抽象。故进入新课学习后,我创设了水循环的模拟实验活动,将自然现象真实的展现给学生,不仅提升了地学生们的理实践力,也激发了学习地理是兴趣,顺带着完成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对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部分,课本上只有简单的文字表述,而我为例让理论具体化,所以补充了黄河的案例,通过呈现的黄河的图文资料,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理解并掌握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情意。无论是导入、承转、速记、连连看,还是“爱我章丘”等活动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引领学生学习的深入,也都渗透着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和人地协调观的引导。
3、教学方法:通过独学、对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充分调动突出学生主体。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学生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
????
??
2(共18张PPT)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水循环》
课程标准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根据城市内涝等现象,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能综合分析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及意义等。
通过水循环的过程等知识的学习,认识海洋、陆地等区域。
通过水循环的实验和课外实践等活动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人地协调观
核心素养目标
观看地理实验
思考:
1、这个实验展示了什么自然现象?
2、实验中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水运动的动力是什么?
3、在自然界中,水循环分为哪三类,每类有哪些环节?









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水汽输送
蒸发
降水
降水
下渗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蒸发
蒸腾
黄河入海口河水与海水交汇处
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地貌
要求:
阅读学案上探究二的图文材料,先自主完成思考题,然后同桌交流。
②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③水循环影响自然环境,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小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人工降雨
砍伐森林
地表径流
降水
蒸发、蒸腾
知识拓展: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你是否还记得……
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爱我章丘
校园里的海绵工程
校园里的海绵工程
校园里的海绵工程
课堂总结
读下面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根据水循环的运动规律,在图中线段上标出箭头。
(2)由环节A______与B_______组成的水循环属于
_________循环。
(3)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____(字母)__________
(环节名称)关系最密切。
(4)最能代表台风登陆过程的环节是____(字母)_(环节名称)。
蒸发
降水
陆地内
地表径流
F
水汽输送
C
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