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时间的计算》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页内容。
教学目标:能理解什么是时刻?什么是时间段?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能进行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一些有关简单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明确时间的两种含义
1、问题呈现,学生思考
2、老师讲解明确:什么是时刻?什么是时间段?两者之间的关系?
时刻:钟表的表面上显示的某一特定瞬间叫时刻。
时刻只有先后,没有长短。
时间段: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间隔叫时间段。
时间段没有先后,只有长短。
3、掌握时刻与时间段的关系。
末时刻-初时刻=时间段
末时刻-时间段=初时刻
初时刻 +时间段=末时刻
今天,利用时刻和时间段的关系,一起来学习《经过时间的计算》。
二、用公式计算经过的时间
1、出示P5例2主题图,问题呈现。
你从主题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梳理关系
(1)7:30是小明的离家时间,利用第一部分所学的时间知识 理解7:30是小明开始往学校走的时间是初时刻。
(2)7:45是小明的到校时间, 7:45是末时刻。
(3)要解决的问题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要算出7:30和7:45两个时刻的间隔。其实要计算的是时间段。
3、用数轴进一步表明时间关系。
4、解答:
既然同学们清楚地梳理出时间关系。 现在可以用什么公式解答?
预设学生回答: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末时刻-初时刻=时间段
老师都给予肯定和表扬。
列式计算: 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答:小明从家到校用了15分钟。
强调两点: 一是数量关系一一对应,二是不能忘写答。
5、反思拓展
(1)设置问题:同学们,小明从家到校走了15分钟,在7:45到校,你能说出小明离家出发的时间吗?
指导学生自主梳理明确关系:15分钟是所用的时间,也就是时间段,
7:45是结束时间,也是末时刻,要解答的是小明离家出发的时间,也是开始时间,也就是初时刻。
如何列式:末时刻-时间段=初时刻
7时45分-15分=7时30分
同学们,这也验证了我们前面的解答是正确的。
三、知识小结
1、明确时间的两种含义 ,掌握时刻与时间段的关系。
2、用公式计算经过的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末时刻-初时刻=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