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 无笔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 无笔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2-24 12:1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无笔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认识自然界中具有天然纹理的景物,欣赏这些纹理形态别具特色的美感。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发现美德能力,感受抽象纹理的形态美感。
2、学习无笔画的创作方法,利用水彩、水粉颜料加水后流动的特性,探索对印、渍染、喷洒、拓印等技巧,创作出色彩变幻、肌理美观的无笔画;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无笔画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辅助课件(具有天然纹理的景物图片)、无笔画教学范画、教师示范所需的工具材料(玻璃或塑料板、水粉色彩、调色工具、水杯、抹布)等。
学生:纸张、水粉色彩、调色工具(调色盘、水杯、抹布、小票夹)等。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对印的方法和步骤;创作出色彩变幻、肌理美观的无笔画。
难点:把握色彩加水后流动的特性,探索对印技巧。
教材分析:
本课是201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7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无笔画作为一种特别的绘画表现形式,顾名思义,画面不是采用画笔直接进行绘制,而是借用对印、喷洒、渍染、吸附等途径,再结合一定的技巧来得到画面形象和色彩效果的。
由于无笔画这种表现形式制作方法简单,每个学生都具备操作能力,所得到的画面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效果丰富多彩,动手制作过程显得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是他们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形式。
教学过程:
欣赏导入
观察: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精美的纹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大自然中的纹理之美。
艺术家的纹理作品欣赏。
今天我们也尝试着不用画笔来创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板书课题:无笔画。
探索发现
1、方才咱们一起欣赏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图片上是一些大自然中的自然形成的纹理图案。对于这些图案,在美术学中有一个术语来概括:肌理。
2、简介肌理。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
3、肌理的分类。
肌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自然肌理:自然肌理就是自然形成的现实纹理,如:木、石等没有加工所形成的肌理。
(2)人工肌理(创造肌理):由人工造就的现实纹理,通过雕刻、压揉等工艺,再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包括刀刻、针刻、刮擦、拼贴、复印、感光等等……
人工肌理的处理方法。
下面老师选了一些带有肌理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肌理效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1)绘写:用各种笔和不同颜料,直接在纸上画出肌理效果。
(2)喷洒:将颜料调和成适当浓度的液体,再用喷笔或其他工具喷洒在纸上。
(3)熏炙:用火焰在纸上烤成一种熏黑或燃烧后的痕迹的肌理。
(4)拼贴:将各种纸材或平面材料通过组合、编排,贴在有色或无色的纸上。
(5)拓印:用颜料涂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再用纸拓印下来。
(6)浸染:在具有吸水性的纸材上,滴入液体颜料,颜料自由渗入,可以形成斑渍状的肌理。或在水中滴入颜料,再用纸将颜色吸取上来。
(7)刮刻。
(8)自流:在比较光滑的表面上让液体颜料自然流淌。或用细管吹气,形成自然的线条肌理。
(9)压印:在物体表面涂满颜料,在纸上压印出肌理痕迹。
深入研究
1、肌理的魅力所在
肌理之所以不同于手绘的独特魅力,是由于它本身的两大特点造成:一是上述的偶然生成性,如木纹石纹的迸裂,液体流淌的浸渍,等等,常常是人工与天工的巧合与融汇,天然浑朴,是任何手绘都无法复制的“天趣”;二是肌理的本质——视觉触感造成的特殊审美心理效应。
现场演示对印的创作方法
纸张对折
在半张纸上画上图案(注意色彩要有深浅对比,同时也应注意色调的调和)。
印制时随时观察,反复调整。
创作实践
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幅无笔画作品。
要点:画面具有情趣,色彩构成和谐美观。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评价
1、自评: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选派一名代表简述创作方式及精彩看点。
2、他评:其他组同学提出不同意见。
3、师评:以鼓励为主,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六、小结
1、请同学们分别说说今天都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不用笔创作了一幅精美的画,在创作过程中体会了不同的肌理效果带给我们的艺术美感。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同肌理的美,并尝试着用身边的材料大胆创作,随时随地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