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第六单元单元知识检测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第六单元单元知识检测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6:0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附和(hè) 愚蠢(chǔn) 忙碌(lù) 陛下(bì)
B.圈定(quān) 滑稽(jī) 爵士(jué) 花纹(wén)
C.骇人(hài) 御聘(pìn) 妥当(tuǒ) 呈报(chéng)
D.华盖(huá) 狡猾(huá) 更衣(gēng) 称职(chèng)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对物的崇拜从来是与富贵、炫耀和时尚密切关联的,当大家都拥有此物时,它就不再是富贵的象征。
B.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情况是不是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
C.我们应该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独立地进行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D.科技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科技成就真是骇人听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项是( )
A.站在稼轩祠前,我不禁浮想联翩,仿佛看见了这位伟人驰骋疆场的英姿。
B.中国古典诗词意蕴深厚,诵读诗词不仅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能积累语言。
C.国际安徒生奖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旨在奖励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为目的。
D.毕业在即,骊歌唱响,让人不由得想起三年来同窗共读、快乐成长、共同进步。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5.填空。
(1)刘禹锡,字________,洛阳人。________(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白居易合称“________”。
(2)《夜雨寄北》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
(3)陆游,字________,号________,南宋诗人。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________》《________》等。
(4)谭嗣同,字________,号________,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________“六君子”之一。
6.默写。
(1)《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悲秋常情,而写爱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秉烛夜谈、共话今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明诗人人老心坚、壮志不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潼关》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潼关壮阔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游记》目录(摘选)
第四回????官封弻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二回?????唐王秉诚修大会?????观音显圣化金蝉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除魔
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
(1)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检索摘选的目录,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
五行山收孙悟空→_________→_________→流沙河收沙悟净
(2)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日。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咕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①结合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
②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请写出孙悟空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中“风吹雨”有哪些含义?
(2)根据你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歌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为什么诗人只写了冲天而上的“一鹤”?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3)请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写实,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3)全诗两次写到“巴山夜雨”,在用词上是否重复?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人骑马登山,乘兴前进,赋予云人的动作,高云簇拥,古城高度自现。
B.第二句,秋风猎猎,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显示出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三、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河流的“粗野”和山的“怨愤”。
D.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冲破思想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情感。
(2)请你展开想象,描写第二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12.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国人道之
②丁氏对曰
③得一人之使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吾穿井得一人。
②闻之于宋君。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终日在天中行止
②充塞四虚
③奈何忧其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②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讽刺了那些忧心忡忡、顾虑无穷而又无所作为的人。
B.热心人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C.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科学的,与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是一致的。
D.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我们应该肯定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请各写出一个与这个成语意思相同和相反的词。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着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澈澄明的白洋淀水呢?曾几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为了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追捕,红鲤也许就在白洋淀里平静地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而且他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淋淋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下去了。红鲤坚强地忍受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他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慢慢苏醒了。
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回。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鸟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钓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昡,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有删改)
(1)小说为什么以“行走在岸上的鱼”为题?
(2)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答出两条理由)
(3)试就这篇童话形式的小说所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进行简要评价。
15.请以“皇帝举行完游行大典以后”为开头,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为《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故事。要求:①可以自拟题目,也可以用“《皇帝的新装》续写”为题。②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想象合理,力求有新意。③写作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美观。④不少于5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提示】
认真阅读课文的结尾,想象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然后抓住一点落笔。
要使人物的言行和性格与之前的表现相符,故事发展和情节设计要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项,“称”应读“chèn”。
2.答案:D
解析:D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用在此处感彩不当。A项,炫耀:照耀,夸耀。B项,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C项,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A、B、C三项中的加粗词语皆使用正确。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语序不当,可改为“诵读诗词不仅能积累语言,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C项,句式杂糅,可去掉“为目的”。D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共同进步”之后加上“的时光"。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句子排序的能力。此题解答可从语境中“从‘小我’向‘大我’转变”中获得思路,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②讲的是“小我”,自己;③讲的是“别人”;①讲的是“大我”自然。所以可排序为:②③①。
5.答案:(1)梦得;唐代;刘白
(2)李商隐;义山;唐
(3)务观;放翁;书愤;游山西村(填写其他代表作品亦可)
(4)复生;壮飞;戊戌变法
6.答案:(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4)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7.答案:(1)鹰愁涧收白龙马;云栈洞收猪八戒
(2)①【示例一】选段通过“按不住心头火发”“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等语句,表现了孙悟空任性(急躁、率性)的性格。【示例二】选段通过孙悟空“不必恁般绪咕恶我,我回去便了”等语句,表现了孙悟空任性(急躁、率性)的性格。
②【示例一】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示例二】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熟悉名著内容,在此基础上,从材料提供的目录中找到相关信息。
(2)本题考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与识记名著主要情节的能力。第①问的关键在于抓住选段中的关键词句,如“按不住心头火发“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等语句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第②问首先概述第二次或第三次孙悟空离开取经团队的经过,然后与第一次的离队情形进行比较,分析其成长变化。
8.答案:(1)一语双关。一指自然界的风雨;二指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诗中塑造了一个虽年老多病,却仍旧渴望为国戍边、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
9.答案:(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颂秋和古人的悲秋进行对比,将秋日与春天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2)“一鹤”是孤单的,也是独特的,它是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精神的象征。诗人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自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矢志不移的远大志向。
(3)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10.答案:(1)黑夜茫茫,秋雨绵绵,渲染出诗人漂泊在外不得归家的孤独、凄凉。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秉烛夜话的期盼。
(3)不重复。第一个“巴山夜雨”写的是眼前景色,是实写,诗人借眼前之景抒发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第二个“巴山夜雨”是想象和虚写,诗人设想未来与亲人重聚之时追话今夜的一切,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为未来秉烛夜话的内容。
11.答案:(1)C
(2)【示例】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声音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的能力。C项,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不是比喻。
(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并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解答时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现代白话文,然后抓住风、马蹄声对诗人行走于疾风中的情景进行描述,最后将文字进行润色加工。
12.答案:(1)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②应答,回答③使唤
(2)①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②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3)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在具体的语境中辨别词语的含义,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第①句中“国”今义是"国家”,而在文中是“国都”的意思。
(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3)本题考查理解寓言的寓意的能力。结合文章最后一句话“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分析即可。
13.答案:(1)①行动,活动②四方③为何,为什么
(2)①又有一个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的人,于是就去开导他。②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何还担心(天地)会崩塌陷落呢?
(3)C
(4)“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示例】近义词:庸人自扰。反义词:无忧无虑。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晓,告知、开导。
(3)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C项,这种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成语积累的能力。解答时结合故事的具体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杞国那个人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无处藏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是明显的“庸人自扰”的行为。而和“杞人忧天”意思相反的成语,意思应是没有任何忧虑,可以用"无忧无虑"。
14.答案:(1)①鱼行走在岸上违反自然常理,以此为题能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探求原委的渴望。②鱼行走在岸上是小说的结局,它反映的是鱼类生活空间遭到破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竟然到了改变物种生长习性才能存活的境地,以此为题能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③预示小说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使红鲤桀骜不驯、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2)不能。理由:①此情节能进一步突出红鲤遭遇坎坷,命运多舛,使情节丰富曲折。②红鲤遭遇暗算的起因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此情节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并非旁逸斜出。③写老黑的折磨摧残意在与人类捕杀行径进行对比,通过铺垫说明人类比自然界中的敌人更残暴凶狠。④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后来老黑被人类捕获和红鲤遇见白鲢以及行走在岸上埋设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①以生物生长习性特征为基础,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鱼类生活世界,将一条鱼的遭遇叙述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其目的是借此曲折反映人类对自然残酷掠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给人以深刻警示。②以大胆的夸张描写红鲤与老黑厮杀的激烈程度,红鲤像鸟一样跨过白洋淀,飞落岸上并在陆地上行走,有意挣脱生活逻辑的束缚,使形象光彩夺目,其强大的冲击力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③拟人手法,赋予“红鲤”“老黑”“白鲢”等形象以人的动作、语言、思想和性格等,人格化地表现其生物特征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共鸣。④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如“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淋淋的伤口”“抖尾振鳍,昂首收腹”“冲进了暴风雨”“逆流而上”等一系列细节,生动刻画出红鲤历经磨难、执着追求的形象特征,给人深刻印象。⑤环境描写,含意丰富。文章描绘白洋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红鲤平安幸福的生活,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温馨和平的氛围,而且反衬出红鲤背井离乡、被摧残捕杀以至不得不行走在岸上的命运的悲惨,从而深刻揭露人类破坏环境、滥捕滥杀的现实。
(4)①视角独特。作者借助生活在水中的一条鱼坎坷曲折的人生遭遇,反映动物生活处境艰难、生存环境恶劣的现实,展示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这种独特视角也将读者带进危机四伏的动物世界中,从而使其获得真切体验、强烈感受和深刻感悟。②情节设置独特。小说情节安排张弛起伏。红鲤幸福的家乡生活、脱离老黑魔爪、与白鲢邂逅相依是“弛”“伏”,红鲤被黑鱼猎获、白鲢被杀害、红鲤跨越白洋淀是“张”“起”。这样写使小说产生了撼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获得艺术的享受。③结构形式独特。采用倒叙结构,开篇呈现故事结局,描述红鲤倔强执着地行走在岸上,顺势展开对红鲤遭遇的追溯。这令人匪夷所思的画面,成为巨大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又与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解析:(1)解答时,需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来具体分析。从题目本身来看,鱼不可能行走在岸上,只能游行于水中,所以题目本身就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联系全文内容来看,这个题目也是文中故事的结局,反映了鱼类生存空间遭到破坏的现实。联系文章主旨来看,“行走在岸上”这一有悖常理的行为,也表现了这条鱼桀骜不驯、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性格特征。
(2)细读全文可知,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有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使故事的情节更加丰富曲折。其次老黑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形成了对比,红鲤可以从老黑手里逃生,却被人类所逼行走在岸上,可见人类的残暴。同时,这一情节也为下文红鲤遇到白鲢和不得不行走在岸上埋下了伏笔。
(3)本文运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一、以生物的生长习性为基础,虚构了一个新奇的故事,这个故事又与现实紧密联系,讽刺了人类的行径。二、夸张手法的运用,比如红鲤与老黑厮杀的激烈程度,红鲤像鸟一样跨过白洋淀,飞落岸上并在陆地上行走等。三、运用拟人手法,文中“红鲤”“老黑”“白鲢”等均具备人类的语言、思想等,生动地刻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四、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五、环境描写,含意丰富。从以上五点中任选一点进行赏析即可。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作答本题时,可从视角独特、情节奇特、叙述形式独特三个角度中选择其一来表述。
15.答案:【佳作展台】
《皇帝的新装》续写
皇帝举行完游行大典以后,便令卫兵将所有说皇帝没穿衣服的人抓起来。卫兵四处抓人,监狱很快被装满。一时间,整个京城人心惶惶。
小男孩毅然站了出来,承认自己便是带头说皇帝没穿衣服的人,并要求觐见皇帝。
皇帝见了小男孩,气不打一处来,便要将其斩首示众。小男孩镇定地说:“皇上圣明,听小民一言再杀头不迟。”
小男孩转身对两个骗子说:“请二位分别将皇帝的盛装具体描述出来。”两位骗子明知小男孩的计谋,却又无计可施,只好硬着头皮说:“皇帝,说实话,我俩太过愚昧,看不见盛装的样子。”一下子,朝堂上一片哗然。“那你二人是如何织的?”小男孩进一步追问。“我二人是凭手摸的。”“那皇帝可以摸一摸,看看有没有感觉。”“我二人天生触觉异常敏锐,自然可以摸到。”“那你们是说皇帝不如你们了?”皇帝立刻沉下脸来,问:“是不是这样?”一个骗子早已满头大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皇帝,小民诚心为您效忠,可您竟要相信一个小孩的话。当今外敌入侵,国家正值危难之秋,皇帝如杀我二人,就不怕天下人寒心,无人肯为皇帝效命吗?”这句话正好刺到皇帝痛处,他大喊:“来人,将这个妖言惑众的小刁民推出去斩了。”一下子,宫门外涌来了一群卫兵。
小男孩大叫:“皇帝如此昏庸,明明没有新装,却被骗得因团转。当今外族入侵,前线将士无粮无饷,昏君却把大把金银交给骗子,难道你们还要为昏君效忠吗?”
卫兵队队长一个箭步冲上宝座,一剑刺死了皇帝,两个骗子也被卫兵乱剑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