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2份打包)(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2份打包)(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6:25:00

文档简介

0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目标达成(在已完成的内容或题号后面的括号内打“√”)
课堂检测(在已完成的内容或题号后面的括号内打“√”)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积累文学常识和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1、2


1-3、5、7
(
)
2、认识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体会母亲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习作者以细节感人的写法(重难点)
3、4、5


4、6、9(1-4)
(
)
3、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6(

8、9(5)


【导学流程】
【环节一】导---激发兴趣
目标导学(2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请同学们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画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环节二】思---自学深思
探究新知(33分钟)
(一)、基础感知:(7分钟)
自学教材,读准字音(5分钟)
(学法指导: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痪(



(
)

宿(
)


(
)
仿
膳(
)


(
)

别(
)


(
)
翻来覆去(
)
絮絮叨叨(
)
捶打(

走进作者,掌握文学常识(2分钟)
1)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2)写作背景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感情基调
本文的感情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但各个段落也有节奏的变化。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然达观。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第3段,略有一点儿轻松愉快的语气;第4段又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第5、6段,也要读得沉重、痛心。读第7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第7段要读得沉着、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总之,本文的感情一张一弛、一高一低,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起伏变化,不能把全文读成一种语速、一个腔调。
概括内容,理清思路(8分钟)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自学指导:按照何人做何事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
(2)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自学指导:跳读课文,留意每段中的关键词句,简要的概括。)
(二)精读深思(13分钟)
4、(1)课文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的细节描写,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自学指导: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细微典型的情节进行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有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分析其作用,先要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这些描写生动的写出了人物的……情态,最后结合语境分析表现出人物……情感(心理、性格))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明确: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
③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
(2)面对暴怒无常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学指导:朗读体会,概括母亲的具体事例来分析其形象。)
5、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自学指导:标题的作用通常有好几种作用:作为全文的线索?;点明主旨?;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
明确:
延读感悟(5分钟)
本文以微小平常的细节感人。如写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等细节,将一个慈爱、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请你观察自己的妈妈,抓住生活中妈妈关爱自己的细微动作、语言、神态等,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断,表现出母亲对你的爱。150字左右。
(思路点拨:可观察妈妈在做饭、洗衣、照顾生病的你等平常小事中的言谈举止,抓住最能够体现人物性格和心情的动作、神态、话语等,用特写镜头放大,写具体,使读者如见其人,并选择恰当的修饰语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环节三】议-----交流分享,质疑思学(10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自学中的收获与疑惑,将组内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提交班级讨论或上传平台。
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
1、
2、
【环节四】展-----合作探究,展示提升(25分钟)
积极参与班级展示交流,注意将同学发言重点和老师点拨重点,及时在相应地方做好笔记。
学习中最有收获的地方:
【环节五】评------精讲梳理,整合归纳(15分钟)
认真专注听老师评讲,进一步弄清本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重难点、易错点,以及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边听边悟,并做好笔记。
本节课核心知识整合归纳如下:
【环节六】检---检测反馈,督导落实(5分钟)
请回查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在已经达成的目标题号后打“√”,完成学后反思,如还有疑问下课请教老师或同学。
学后反思:课题:05、《秋天的怀念》导学设计(教师用)
导学目标
导学案对应的
学习内容
课堂检测对应的
学习内容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积累文学常识和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1、2
1-3、5、7
2、认识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体会母亲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习作者以细节感人的写法(重难点)
3、4、5
4、6、9(1-4)
3、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6
8、9(5)
[导学流程]
一、导——激发兴趣
目标导学(2分钟)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二)导学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对照导学案,自学课本,并完成导学案“思”中1—6题;自学时间30分钟;自学过程中,注意将自己有疑难或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思---自学深思
探究新知(33分钟)
(一)教师导学
1、巡视督学: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督促学生安静、专注地认真自学(特别是中等生和学困生)。
2、学情收集:教师在导学案上记载完成的好的学生姓名及收集整理学生反馈的疑难问题。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自学要求独立、认真、快速自学教材,并做好笔记,完成相关思考题。
三、议-----交流分享,质疑思学(10分钟)
(一)教师导学
1、教师组织学生起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逐一发言,先交流讨论导学案中及老师推送的问题,再自由分享自学中的收获或者发现的问题。
2、教师收集小组提交的问题,及时进行学情分析
,准备以学定教。
(二)小组讨论
1、字词过关:小组同学结对检查落实字音、字词;

痪(tān
huàn)


(shì)

宿(xiǔ)


(qiáo
cuì)
仿
膳(shàn)


(wān)

别(jué)


(màn)
翻来覆去(fù)
絮絮叨叨(xù
dāo)
捶打(chuí)
2、走进作者,掌握文学常识(2分钟)
1)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2)写作背景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感情基调
本文的感情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但各个段落也有节奏的变化。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然达观。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第3段,略有一点儿轻松愉快的语气;第4段又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第5、6段,也要读得沉重、痛心。读第7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第7段要读得沉着、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总之,本文的感情一张一弛、一高一低,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起伏变化,不能把全文读成一种语速、一个腔调。
3、内容概括: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自学指导:按照何人做何事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2)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自学指导:跳读课文,留意每段中的关键词句,简要的概括。)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4、人物形象分析:
(1)课文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的细节描写,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自学指导: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细微典型的情节进行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有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分析其作用,先要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这些描写生动的写出了人物的……情态,最后结合语境分析表现出人物……情感(心理、性格))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明确:动作、神态描写。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悄悄”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眼边儿“红红”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感受,害怕“我”经受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字写出来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③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挡”是母亲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生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也显示着儿子因残疾而绝望的状态是对母亲心理的折磨;“央求”表现出母亲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和希望。
(2)面对暴怒无常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学指导:朗读体会,概括母亲的具体事例来分析其形象。)
明确: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教师小结:课文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去刻画母亲这个人物形象,作者的母亲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她的慈爱,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她的细心,体现在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她自己身患绝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这些
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忍。她的睿智,体现在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是仅仅活着,而是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5、问题探讨:
(1)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当“我”在命运的重创中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没有给“我”讲什么人生道理,她也来不及想什么道理,只是近乎本能地急切说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是在恳求着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母亲离世后,“我”和妹妹领悟到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临终前,还没有看到儿子瞠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看到女儿的成年,她那没有说完的话,是满怀的牵挂和揪心,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2)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自学指导:标题的作用通常有好几种作用:作为全文的线索?;点明主旨?;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
明确:《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师点拨:(1)让学生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领会母亲对儿子的无比珍爱和深切希望,进而思索自己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从课文中母亲对儿子期望的“好好儿活”,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想:身体健康的我们,又该怎样“好好儿活”?
(2)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关,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恬命存在的意义。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四、展----合作探究,展示提升(25分钟)
(一)抽查反馈(2分钟):教师抽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过关情况。(屏幕显示)
(二)合作探究(18分钟)
1、小组展示第3-4题,其他组同学补充订正。
2、追问:课文多次写到了秋天的景色,这些描写有哪些不同的意义?课文结尾处写到北海菊花的不同颜色,你认为有什么深意?
教师点拨:
课文第3段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暗示着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了铺垫。课文结尾,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小结:《秋天的怀念》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突出表现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以及正确面对生活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
(三)延读感悟(5分钟)
本文以微小平常的细节感人。如写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等细节,将一个慈爱、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请你观察自己的妈妈,抓住生活中妈妈关爱自己的细微动作、语言、神态等,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断,表现出母亲对你的爱。150字左右。
(思路点拨:可观察妈妈在做饭、洗衣、照顾生病的你等平常小事中的言谈举止,抓住最能够体现人物性格和心情的动作、神态、话语等,用特写镜头放大,写具体,使读者如见其人,并选择恰当的修饰语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五、评----精讲梳理,整合归纳(15分钟)
(一)精讲梳理:教师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本节课核心知识,展和评的环节可以交织进行,可以边展边评,也可以先展后评。
(二)整合归纳:
1、主题归纳
《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突出表现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以及正确面对生活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
2、艺术特色
①巧用修辞,凸显主题
对比和反复是本文的亮点,文中“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形成对比,“我”对生活的绝望与母亲的坚定形成对比,通过对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以及母亲对儿子的深沉伟大的爱。行文三次写到“悄悄地”,充分地表现了母亲内心的痛苦、悲伤、坚强与对儿子深沉的爱。“好好儿活”反复出现既是母亲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
②景物描写,情景交融。
文章先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一情景,将自己“独自坐在屋里”时失落的心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最后详写“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通过对开得绚丽烂漫的菊花的描写,赞扬了母亲如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③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文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个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再如“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见母亲当时急切、高兴的心情,其目的是想让儿子早点走出阴影,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④张弛有度,富有节奏。
全文第①段先写一个激烈的场面,第②段情绪陡然一落;第③段又是一个略微轻松的变奏;第④段作为独句,紧承上文,让前文的情绪戛然而止第⑤⑥段用最简洁的叙述,讲出心中最深最痛、不堪回首、不愿提及的诀别;第⑦段则是在痛定思痛之后,细赏菊花,泼墨描写,回味反思,意味悠长。不难发现,作者对于哪些事情详写,哪些事情略写是有分寸的,文章的张弛节奏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达到了和谐一致。
3、掌握景物描写作用(追问)
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形象③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文章的中心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段文字描写了……(内容),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背景),烘托了(表现了)……心情。
4、关键词含义理解(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
首先要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以及所表达的人物的情感、态度、认识,然后将得出的意义带入原句,检验是否符合句意。
答题模式:……原指……(本义),这里指……,表达了(达到了)……情感(效果)
六、检----检测反馈,督导落实(5分钟)
(一)教师抽查
(二)学生反思
请回查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在已经达成的目标题号后打“√”,完成学后反思,如还有疑问下课请教老师或同学。
教师知识储备链接:
本文的艺术手法,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写来,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人。
作者内心的情感本是汹涌澎湃、痛彻肺腑的,但文章的叙述语调却显得平静内敛,没有任何直接抒情、咏叹呼号的句子,文章的感人力量,全部来自那些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从文中诸多细节可以看出,作者的母亲,不仅疼爱孩子,无比细心地呵护孩子,想方设法为病痛与绝望中的“我”寻找宽慰,而且深深地理解孩子,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内心加倍的痛苦,能够耐心地等待儿子走出心灵的阴霾,扛住命运的打击,获得生活的力量。而作者在母亲
去世后写这篇回忆性文章,心情也是非常复杂的。当年和母亲在一起时,虽然也有脾气暴躁、极不耐烦的表现,但内心深处仍然能够感到母亲的关怀,比如知道母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时过境迁,更为自己当时“一直都不知道”母亲的病情“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而悔恨不已。也就是说,本文不仅表现了母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爱的深切感受。
第二,全文的情感波澜一张一弛、富有节奏,宛如一阕起伏有致的乐章,这是作者着
力营造的艺术效果。
文章第1段先写了一个激烈的场面,第2段的情绪陡然一落;第3段又是一个略微轻松的变奏;第4段作为独句段,紧承上文,让前文的情绪戛然而止;第5、6段用最简洁的叙述,讲出心中最深最痛、不堪回首、不愿提及的诀别;第7段则是在痛定之后,细赏菊花,泼墨描写,回味反思,意味悠长。不难发现,作者对于哪些事情要铺开详叙、哪些事情点到为止,心中是有分寸的;文章营造的张弛节奏,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达到了和谐一致。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公认的优秀作家;作为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本文堪称经典。它的
经典价值,在于以一种精致圆满的结构形式、一种独具个性的叙述风格,表达了最为真实的自我、最为普遍的生命感悟,作品的感情之真切,意蕴之深沉,具有穿越时空、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不朽魅力。中学生阅读本文,应该从史铁生的遭遇和感怀中,反思自己的生活,增进对母爱的敏感与回馈,更加珍惜健康的生命,积极认真地“好好儿活”——这,就是经典阅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