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目标达成(在已完成的内容或题号后面的括号内打“√”)
课堂检测(在已完成的内容或题号后面的括号内打“√”)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掌握基本字词,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1
(
)
1-5(
)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
2、3
、4、5(
)
11-14(
)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6、7
(
)
6-10(
)
【导学流程】
【环节一】导---激发兴趣
目标导学(2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请同学们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画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环节二】思---自学深思
探究新知(33分钟)
(一)、基础感知:(7分钟)
自学教材,读准字音(5分钟)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圈画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确凿(
)
菜畦(
)
桑椹(
)
油蛉
(
)斑蝥(
)
鉴赏(
)觅食(
)
倘若(
)
收敛
(
)竹筛(
)
书塾
(
)秕谷(
)
宿儒(
)
蝉蜕(
)
戒尺(
)
盔甲(
)
淋漓(
)
倜傥(
)
和蔼(
)
恭敬(
)
云霄
(
)攒成(
)
跪(
)
拗(
)
人迹罕至(
)
人声鼎沸(
)
走进作者,掌握文学常识(2分钟)
【知识链接】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
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这些作品全收录在《鲁迅全集》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集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拾起,用以比喻对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往事的回忆,文章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文教界五十人名单,由于难以同反动当局进行公开的斗争,鲁迅应厦门大学的聘请被迫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假,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三味书屋”名字的意义:“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的意思是“读书味如稻粮,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大意是:读四书五经如五谷杂粮,是根本;读史书味如丰盛菜肴;读诸子百家书,则味如鱼酱肉酱,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3、概括内容,理清思路(8分钟)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自学指导:找出地点变换的词语以及过渡的句子)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自学指导:找出文章地点转换的关键句子。)
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似乎确凿”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自学指导:从你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感受出发分析,要有理有据。)
(二)精读深思(13分钟)
4、请从炼字、修辞、描写角度,对下列词句进行赏析。
①第二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态、有静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请你对这一段景物描写方法做简要分析。
(自学指导:根据题干内容结合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来分析。)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句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③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④“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寿镜吾先生在鲁迅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自学指导: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6、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延读感悟(5分钟)
7、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仿照这样的句式描绘一处景物。
【环节三】议-----交流分享,质疑思学(10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自学中的收获与疑惑,将组内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提交班级讨论或上传平台。
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
1、
2、
【环节四】展-----合作探究,展示提升(25分钟)
积极参与班级展示交流,注意将同学发言重点和老师点拨重点,及时在相应地方做好笔记。
学习中最有收获的地方:
【环节五】评------精讲梳理,整合归纳(15分钟)
认真专注听老师评讲,进一步弄清本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重难点、易错点,以及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边听边悟,并做好笔记。
本节课核心知识整合归纳如下:
【环节六】检---检测反馈,督导落实(5分钟)
请回查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在已经达成的目标题号后打“√”,完成学后反思,如还有疑问下课请教老师或同学。
学后反思:课题:0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设计(教师用)
导学目标
导学案对应的
学习内容
课堂检测对应的
学习内容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掌握基本字词,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1
1-5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
2、4
11-14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3、5
6-10
[导学流程]
一、导——激发兴趣
目标导学(2分钟)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荡秋千、放风筝、老鹰抓小鸡、铁臂阿童木等类似于漫画的色彩鲜明的图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记忆,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45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导学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对照导学案,自学课本,并完成导学案“思”中1—6题;自学时间30分钟;自学过程中,注意将自己有疑难或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思---自学深思
探究新知(33分钟)
(一)教师导学
1、巡视督学: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督促学生安静、专注地认真自学(特别是中等生和学困生)。
2、学情收集:教师在导学案上记载完成的好的学生姓名及收集整理学生反馈的疑难问题。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自学要求独立、认真、快速自学教材,并做好笔记,完成相关思考题。
三、议-----交流分享,质疑思学(10分钟)
(一)教师导学
1、教师组织学生起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逐一发言,先交流讨论导学案中及老师推送的问题,再自由分享自学中的收获或者发现的问题。
2、教师收集小组提交的问题,及时进行学情分析
,准备以学定教。
(二)小组讨论
1、字词过关:小组同学结对检查落实字音、字词;
确凿(
záo
)
菜畦(
qí
)
桑椹(
shèn
)
油蛉(
líng
)斑蝥(
máo
)
鉴赏(
jiàn
)
觅食(
mì
)
倘若(
tǎng
)啄食(
zhuó
)
收敛(
liǎn
)
竹筛(shāi
)
书塾(
shú
)秕谷(
bǐ
)
宿儒(
sù
rǔ
)
蝉蜕(
tuì戒尺(
jiè
)
盔甲(
kuī
)
淋漓(
lín
lì
)
倜傥(tì
tǎng
)
锡箔(
bó
)
和蔼(
ǎi
)
恭敬(
gōng
)
云霄
(xiāo
)
攒成(cuán)
跪(
guì
)
拗(ǎo)人迹罕至(
hǎn
)
人声鼎沸(
dǐng
)
走进作者,了解文学常识: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
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这些作品全收录在《鲁迅全集》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集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拾起,用以比喻对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往事的回忆,文章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文教界五十人名单,由于难以同反动当局进行公开的斗争,鲁迅应厦门大学的聘请被迫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假,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三味书屋”名字的意义:“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的意思是“读书味如稻粮,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大意是:读四书五经如五谷杂粮,是根本;读史书味如丰盛菜肴;读诸子百家书,则味如鱼酱肉酱,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2、内容概括: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自学指导:找出地点变换的词语以及过渡的句子)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既点明了作者所回忆的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又表明文章是按空间顺序,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自学指导:找出文章地点转换的关键句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似乎确凿”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不矛盾,“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以忘记。
教师追问:为什么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自学指导:从你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感受出发分析,要有理有据。)
“快乐”。作者回忆早年读书生活回忆的重心不在其苦,而在其乐。写了读书时偷跑进后园折蜡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还写了被老师发现,回屋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包括小鲁迅在内的私塾里的这些顽童,实际上是将读书游戏化了,并从中感受到一种乐趣;又有趁老师读书入神,“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细节的描写,其中更多传递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以致鲁迅回述这段往事时仍然觉得温馨。
词句赏析:
①第二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态、有静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请你对这一段景物描写方法做简要分析。
(自学指导:根据题干内容结合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来分析。)
这段景物描写,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是从视觉上写的。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从听觉上写的,覆盆子的“又酸又甜”从味觉上写的。“伏、窜,缠络、拔、摘”等一组生动准确的动词,既抓住了动植物的不同特征突出各自的特点,又生动描摹了它们的动态之美;这些词语都抓住了景物特点,渗透着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句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后面的内容,还突出了“我”描绘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③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④“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深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无奈与依依惜别之情。
教师小结:作者能把百草园描绘得如此之美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特征。还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为了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作者还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多观察,抓特征,活学活用。
问题探讨:
①寿镜吾先生在鲁迅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写出先生的和蔼可亲。“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一开始就认可了先生的口碑。“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写出了先生的严而不厉,可亲可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写出了先生的好学、教学认真。
教师点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②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
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他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怀念。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教师点拨:结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分析概括。
四、展----合作探究,展示提升(25分钟)
(一)抽查反馈(2分钟):教师抽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过关情况。(屏幕显示)
(二)合作探究(18分钟)
1、小组展示第1-4题,其他组同学补充订正。
2、追问:本文在写景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请结合例句具体分析。
(1)多种感官。菜畦的颜色是视觉;蟋蟀弹琴是听觉;又酸又甜是味觉。
(1)多种修辞。把覆盆子比成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比喻;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拟人。
(2)锤炼动词。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学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的神态动作也都描写得非常传神。
小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充满童趣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锤炼动词,使读者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多观察,抓特征,活学活用。
(三)延读感悟(5分钟)
5、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例: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五、评----精讲梳理,整合归纳(15分钟)
(一)精讲梳理:教师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本节课核心知识,展和评的环节可以交织进行,可以边展边评,也可以先展后评。
(二)整合归纳:
1、内容概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叙事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活泼、自由欢乐的心理特征。
2、艺术特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多种感官,多种修辞,锤炼动词,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
运用了……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体现了……的情感。
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深意,写出......的内容,体现......的情感。
六、检----检测反馈,督导落实(5分钟)
(一)教师抽查
(二)学生反思
请回查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在已经达成的目标题号后打“√”,完成学后反思,如还有疑问下课请教老师或同学。
教师知识储备链接: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符合儿童心理,表现儿童广泛快乐的生活;另一个束缚了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他的不满。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以批判封建的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他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留念。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2、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私塾教育是什么态度?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3、特色总结:
①多种感官。
菜畦的颜色是视觉;蟋蟀弹琴是听觉;又酸又甜是味觉。
②多种修辞。
把覆盆子比成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比喻;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拟人。还有排比、反复等。
③锤炼动词
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学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的神态动作也都描写得非常传神。
④层次分明
全文可分为“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第9段过渡,层次分明。写百草园的景物从整体写到局部,从春夏秋写到冬,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时间顺序,使景物多而不乱,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