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SJ)
第3课时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应用。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学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教师提问: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3.教师引导: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是怎么算的?
4.教师谈话: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比较。(出示教材第15页例4)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图形,提问:
(1)这三个立体图形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关系呢?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 为什么?
(3)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2.实验操作。
(1)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2)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已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3)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象: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图形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1)教师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教师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2)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4)引导学生将猜想的结果与圆柱体积公式进行对照。
(5)回顾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4.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列式解答。
(2)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讨论:想一想计算圆柱的体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分别怎么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1)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分别是已知什么?都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2)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3)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2题。
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如果从外面量算出的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π()2h=π()2h
【教后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教学时,首先出示底面积和高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学生很容易提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吗”的疑问。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圆柱通过切割后可拼成近似的长方体。教师适时提问: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去挖掘数学本质上的一些联系,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从而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水到渠成,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样教学,不仅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