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物理量估算不合理的是(
)
A.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45kg
B.人步行速度约10m/s
C.妈妈身高165cm
D.人体平均密度约1g/cm3
2.决定物质质量大小的因素(
)
A.物体的形状
B.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
C.物体所处的状态
D.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3.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质量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无关
B.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密度小
C.冰熔化成水,密度变小
D.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4.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
D.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5.有一体积为30cm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237g,则(
)
A.用天平测质量时,固体应放在天平右盘
B.此固体的密度为7.9g/cm
C.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变小
D.只改变此固体形状,它的质量减少
6.小明想用量筒一次准确获得密度为0.8g/cm3的酒精100g,可选用的量筒的量程及分度值最好是(
)
A
100ml.5ml.
B
150ml,
10ml
C
100ml,
10ml
D
150ml5ml
7.质量相等的水、硫酸、酒精(知p硫酸>p水>P酒精),分别装在规格相同的A、B、C三个试管中,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
A.A中装的是酒精
B.A中装的是硫酸
C.B中装的是酒精
D.C中装的是水
8.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装有同样多的水,把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放入这个杯子中(),水不溢出,则此时(
)
A.两个杯子液面一样高
B.放入铜块的杯子液面较高
C.两个杯的总质量相同
D.放入铜块的杯子总质量大
9.运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特殊测量”时,下面的几种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用天平“称”出墨水瓶的容积
B.用量筒“量”出钢珠的质量
C.用天平“称”出一张纸的厚度
D.用量筒“量”出0.2kg的酒精
10.建筑物内遭遇火灾时,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以匍匐的姿势撤离火场,如图所示,这样能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被灼伤.这是因为与房间内其他空气相比较,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
)
A.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大量聚集在房间的下方
B.温度较低,密度较小,大量聚集在房间的下方
C.温度较高,密度较大,大量聚集在房间的上方
D.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大量聚集在房间的上方
11.小梦参加了4月份的实验操作考试,下表中记录的是小梦与其他三位同学测出的小石块的密度(注:经查密度表可知,石块的密度为2.50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位考生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密度表中石块的密度为2.50g/cm3
B.只有小满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最接近密度表中的数据
C.只有张扬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偏差最大
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
12.(临沂模拟)小聪和小明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水从0℃上升到4℃的过程中,其密度逐渐增大
B.在0℃时,冰块的密度比水大
C.当0℃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变大
D.小明和小聪的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是不会随状态而发生改变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3.在下面的空格中填入适当的数字或单位:(1)某中学生的质量约是45_____(2)一个鸡蛋的质量约是50_____(3)水的密度是1.0×103_____=_____g/cm3
14.将注射器的出气口封住,使注射器内的气体不能跑出来,现将活塞向里压,则这时被封气体的质量_____体积_____,气体的密度将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该种物质的_____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大小均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如图所示,形状、体积相同的两种纪念币A、B若干,叠放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托盘中,天平恰好处于水平状态,这两种纪念币密度之比pA:PB为_____
16.“南水北调”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淡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保护北调之水不受污染,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某中学“环保小组”为了对京杭大运河高邮段的水质进行监测,定期取样测量其密度进行物理分析如图是按ABC顺序测量的过程,运河水的密度为_____kg/m3.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河水的密度,实验步骤顺序应调整为_____(选填ABC序号)
17.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是人类探索新材料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物质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1400℃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kg/m3一架用钢材(p钢=7.9×103kg/m3)制成的质量约160t的大型飞机,如果用“气凝胶”做成,其质量约为_____kg(保留一位小数)
18.飞机主要选用铝和铝合金做的.纯铝很软,人们在纯铝中加入4%的铜与少量的镁、锰、硅、铁等,制出了硬铝.在金属中,铝已经够轻了,后来科研人员受泡沫塑料作用的启发,又研制出了更轻的铝—泡沫铝.在纯铝或铝合金中加入添加剂后,经过发泡工艺处理,使其密度仅为金属铝的0.1~0.4倍,它会像木头一样漂浮在水中,并使得泡沫铝兼有金属和气泡的特征,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目前泡沫铝是做飞机与火箭的最理想的材料,还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纯铝中加入4%的铜与少量的镁、锰、硅、铁等制成了硬铝,“硬铝”的优点是_____
(2)“泡沫铝”与铝相比又有了_____的优点,“泡沫铝”的这些特点,你认为还可以应用在_____
(至少举一例)
19.下表为小红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得液体密度是_____,容器质量是_____
20.如图所示的电动自行车,它可以电动骑行,亦可以脚踏骑行.制造自行车车架有各种不同的新材料,部分材料的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若让你设计制造强度高并且轻便的电动自行车,你选择表中的_____材料,若车架的体积为5×10-3m3,则车架的质量是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34分)
21.(12分)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性质,大梦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他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甲和乙液体的质量和体积,下表是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1)对表中前三次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
(2)对表中实验次数1和4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这个结论也可由表中_____
次数比较得出
(3)为了能更直接地用物质的这种属性来识别物质,该同学还列出了表格的第五列(空栏)栏目,该项目应当是_____在物理学中用_____表示这个物理量
22.(12分)家住天府新区的小希家今年种植的五星枇杷如图所示获得了丰收.小希想知道枇杷品质和密度是否有关,于是他和小明利用家庭实验室的器材测出了枇杷的密度(1)小希的方法
①用天平测一个枇杷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甲所示,则枇杷的质量为________
②如图乙所示,往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此时水的体积;将这个枇杷放入量筒,再次记录读数.枇杷的体积为________
③枇杷的密度为________
(2)小明认为小希的方法不当,应当取更多的枇杷测量.小明的方法
①在筐里随机挑选6颗枇杷,用天平测得它们的总质量为m
②任意选出其中2颗用量筒测得体积为V
③枇杷的密度
你认为小明这种测密度的方法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
23.(10分)(贵港中考)在“测量牛奶密度”的实验中
(1)大山先将牛奶倒入量筒,如图所示,则牛奶的体积为________cm:
接着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调节_______,使天平平衡;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3g,然后将量筒中的牛奶全部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则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_______
(2)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出牛奶的密度为_______kg/m3,用该方法测得的牛奶的密度比真实值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共22分)
24.(10分)将一个质量为5.34kg的铜质零件,改用铝来做,可减少质量多少kg?(p铜=8.9×103kg/m3,p铝=2.7×103kg/m3
(12分)有一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入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了瓶口.求
(1)瓶内水的总体积
(2)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3)瓶内石块的密度
答案
1.B
2.C
3.A
4.B
5.B
6.D
7.A
8.C
9.C
10.D
11.D
12.A
13.(1)kg
(2)g
(3)kg/m3
1.0
14.不变
变小
变大
15.密度
无关3:2
16.1.02×103
CBA
17.60.8
18.(1)硬、强度大(2)密度小隔音降噪
19.1g/cm3
4.9g
20.碳纤维
8
21.(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
2、5或3、6
(3)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g/cm3)
密度
22.(1)①.023②20③1.15×103
(2)不正确,因为6颗枇杷的体积不一定等于3V
23.(1)40
平衡螺母
73.8
(2)1.02×103
小
24.3.72kg
25.2×10-4m3
1×10-4m3
2.5×103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