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口技简介:
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现在中央电视台有个“曲苑杂谈”的栏目,里面就经常有人模拟各种各样的声音。
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等。《口技》原为他的《秋声诗》的序言。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
作者作品简介
课文听读: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
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
听众的反应。
第三部分(第四段),写表演结束时怕情景。
文中开篇有个字统领全文,请找出来,并指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个字。
交代口技艺人的表演道具,可以有三种方案:1.只在开头交代;2.只在结尾交代;3.开头结尾都交代 ,你认为哪个第一好,哪个第二好,那个第三好?
问题探究:
赏读课文一:
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正面描写:对文章所要表现的人物或中心事件的直接地描写,用以直接刻划人物,表现主题。(也称直接描写)例如《变色龙》一文中,对奥楚蔑洛夫语言多变的描写表现了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奴才嘴脸;《社戏》中孩子们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快乐、自由;《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了他的爱国精神。
侧面描写就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论,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达到写所要写的人和物的目的。侧面描写含蓄,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像余地,因此能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文中几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1、 京中有善口技者。
批注:“善”(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所谓“善”即擅长之意,指口技艺术表演者技艺之高超或精湛。从文章结构上是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
2、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批注: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批注示例:
赏读课文二:
动动手
做一做
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小说 。集中表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个词是“ ”(6分)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4分)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
清
林嗣环
清
《虞初新志》
善
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
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
张潮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3分)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
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
满坐宾客……以为妙绝
于是宾客……几欲先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7分)
⑴京中有善口技者( )
⑵会宾客大宴( )( )
⑶施八尺屏障( )
⑷众宾团坐( )
⑸妇拍而呜之( )
⑹奋袖出臂( )
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4分)
善于,擅长
适逢,正赶上
举行宴会
设置,安放
围绕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扬起,举起
几乎,差点儿
跑
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6、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毕:众妙毕备 群响毕绝
D、坐:满坐寂然 口技人坐屏障中
C
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C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同一时间一齐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有
满座的宾客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他们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根据以下选文,完成后面幻灯片的练习:
10、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 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 、 。(4分)
11、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3分)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12、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3分)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道具的简单
对表演的描绘
听众的反应
C
A
由睡到醒,
由醒入睡
13、文章第四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3分)
A、声音由小到大
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
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D
14、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⑴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⑵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⑶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霎时,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15、按要求摘出原句:(4分)
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
文中议论的句子:
17、你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处?(4分)
虽有人……一处也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知识巩固
模仿《口技》说一段场景片段
要求:
1、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对表演者声音的变化进行正面描写,注意突出声音所表现的精神实质;注意写出观众的反映,包括影片中的观众和周围的同学;
2、200-300字。
提示:可以写自己看电影、演出时的场景。也可以写某节课的场景。《口技》练习题
一、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1.屏障( ) 2.呓语( ) 3.齁声( )
4.曳屋许许声( )( ) 5.几欲先走( )
三、解释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 2、 施八尺屏障( ) 3、众妙毕备( )4、会宾客大宴( ) 5、众宾团坐( ) 6、夫叱大儿声( )
7、宾客意少舒 ( ) 8、虽人有百手( ) 9、妇抚儿乳( )10、奋袖出臂( ) 11、但闻屏障( ) 12、其夫呓语( )
四、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词性。
1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宾客意少舒 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满坐寂然 坐屏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手有百指 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 俄而 少顷 一时 未几)
1.(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 ) ,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 齐发,众妙毕备。
4.( ) 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 )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六、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七、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毕业典礼 B.毕生精力 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 B.至理名言 C. 有名无实
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古今异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闻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九、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遥闻深巷中犬吠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十、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第二自然段写品技表演的顺序是 、 、 、
⑹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的句子是
⑺真切地说明拍儿声由小到大的句子是
⑻写宾客如亲临火灾现场的句子是
十一、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章第三节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作者抓住哪些词语的变化分层展现这一情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章第四节运用了_____和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①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一个与“几欲先走”的“走”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小心哟!)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_____、_____ ②表示同时发生:_____
③表示相继发生:_____ 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_____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_____
⑹课文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情景,目的在于____,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____”字。
⑺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⑽“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第2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⑿选文中最能体现口技人摹拟效果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⒁“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虞出新志》 清 张潮 清 林嗣环
二、píng yì hōu yè hǔ jī
三、(1)擅长 (2)设置 安放 (3)全、都 (4)适逢 正赶上 (5)围绕
(6)呵斥 (7)心情 (8)即使 (9)喂奶 (10)扬起 举起
(11)只 (12)说梦话
四、妙:(1)妙处 好处 少(1)稍微 坐(1)通“座” 指(1)指头
(2)美妙 (2)少年 (2)坐在 (2)指明
五、1少顷 2既而 3一时 4未几 5俄而
六、1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
2 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具备了。
3 其中夹杂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4 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
5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6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7 于是宾客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颜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
8 忽然醒目一拍,各种声音都消失
七、1 c 2 a
3 交待口技者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开场气氛 。 “善”
4 两个 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
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5 三次。 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6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八、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九、⑴遥闻/深巷中犬吠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十、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⑷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十一、⑴以动写静,衬托深夜的静。
⑵犬吠-----以动写静,烘托深夜寂静的气氛。
欠伸、呓语-----声音微弱
大啼、呜之、絮絮不止-----说明四口由睡到醒,秩序渐进。
拍儿、呜啼、初醒声-----一时齐发,用短促排比句式,急促的语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高潮。
⑶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更为全面的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⑷①莫名其妙、惊诧莫名、莫可名状 ②走马观花
⑸①F H ②D ③B ④C ⑤A E G
⑹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失火救火 表现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善
⑺交待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
⑻突出道具的简单,说明口技人表演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非他物。
⑼善 正面 侧面
⑽急切而向往的心情。
⑾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及多。
⑿众妙毕备
⒀“妙”在于五种声音,一时齐发,犹如一部大 合唱。
⒁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满意、折服的感受。《口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口技》是一篇文言文。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艺术的魅力。《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数量不多,需要通过反复的读、诵等形式,培养文言语感。
设计理念
以“自主学习——诵读感悟——合作探究——拓展训练——能力提升”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注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和培养学生互相切磋的团结合作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课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3)学习本文首尾呼应、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
(1)强调自主学习,加强朗读与吟诵,突出“读、诵、悟、品”。
(2)基本的学习方法: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
3情感与态度
(1)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
(2)培养对古代文化精品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的描写,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教学资源: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让我们先听一段录音。(放洛桑口技录音,听完后继续)同学们说,刚才的录音属于什么艺术形式?(生答后,明确)这种艺术形式叫口技,它是一门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的艺术。今天,咱们就去欣赏一场清朝时期的口技——《口技》。(大屏幕显示)
(二)作者作品
(多媒体展示)
1.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真切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2.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
(三)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自主课外预习。
①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②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
① 听读:听录音,注意停顿,画出生字词。(课件演示)
吠(fèi) 叱(chì) 咳嗽(ké sòu) 少顷(shǎo)
呓(yì) 间(jiàn) 曳(yè) 许许(hǔ hǔ)声
② 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断句。
③ 选读: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读得最好!(老师点评)
二理解诵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有不懂之处提出来师生共同完成。
1掌握字词
①善:擅长 ②者:……的人 ③而己:罢了
④哗:大声说话 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⑥稍稍:渐渐
⑦以为:认为 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 ⑨色:脸
⑩走:跑
2积累词汇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至今仍保留古代用法的词:如“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莫名其妙。
3翻译理解
强调重点疑难字词含义
4熟读成诵
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三品位感悟
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善”字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善”字统领全篇)
2作者如何表现口技艺人的“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4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宾客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作用: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技艺高超。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5口技艺人表演了怎样的故事 由哪些词语来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拔,帮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场景的内容。)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一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6开头、结尾皆清楚地交代了道具,这些在文中作用如何
(这样首尾呼应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7口技的表演技巧,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两处道具:前后两处——“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
三个场景: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儿醒、大啼等声响。
“渐入梦乡”:拍而入睡声、老鼠声。
“火场百态”:呼、哭、犬吠、崩倒之声、火爆声、风声、求救声、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四次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拓展训练
见:资料;1、前后呼应波澜生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五)学以致用
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一次故事会等。
(六)板书设计
道具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善) 表演精彩: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听 众:如身临其境
(七)教学反思
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根据这一内容,教学中采用了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播放口技录音,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技的绝妙。
本文首尾呼应和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维,进一步理解本文中的写作技法,并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这一写法描写一些场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