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优化教案二拖一《夸父逐日》(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优化教案二拖一《夸父逐日》(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7 12:53:56

文档简介

夸父逐日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夸父与日逐走(走: )
⑵北饮大泽(北: )
⑶道渴而死(道: )
⑷文首(文: )
⑸以堙于东海(以: )
⑹四极废(极: )
⑺杀黑龙以济冀州(济: )
2.理解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⑷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3.《夸父逐日》反映了远古我国劳动人民什么样的精神?
4.《女娲补天》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性形象?
5.夸父、精卫、女娲这三个形象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二、同步解读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是炎帝之少女(是: )
⑵溺而不返(溺: )
7.文中有三个“其”,它们分别指代什么?
⑴其上多柘木( )
⑵其状如乌( )
⑶其鸣自詨( )
8. 这则神话表现了什么?
三、美文赏读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去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了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设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9.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给文章拟一个标题(不超四字)。
10. 从文中看人类是谁创造的 。从你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可知,人类是 创造的。
11.天是谁弄破的?他为什么要撞破天?
12.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13.这段文章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愿望?
14.释词:
不料:
平息:
欣欣向荣:
(参考答案:1.⑴跑⑵向北⑶半路上⑷纹⑸用来⑹柱子⑺帮助 2.⑴夸父与太阳赛跑。⑵没到大湖,就在半路上因口渴而互。⑶常常用嘴叼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头来填东海。⑷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熔炼五彩的石头来补苍天。 3.反映了远古我国劳动人民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雄伟气魄。 4.塑造了一位勇敢智慧、为民除害的顶天立地的女性形象。 5.略 6.⑴这⑵淹没在水中 7.⑴发鸠山⑵鸟⑶精卫 8.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9.神话;《女娲补天》 10、女娲;劳动 11.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而把天给撞破了。 12.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13.不是真实的;他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14.没有想到;平静或停止;形容草木茂盛。)《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夸父追日也是我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他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一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教学目标
  1、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感受夸父的执着、奉献精神。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闭眼30秒体会黑暗,让学生说说在 30秒的黑暗中的感觉。有个部落特别奇怪。黑夜比白天长的多,人们大部分时间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所以他们这样想:“我们不喜欢黑暗,我们喜欢光明!”他是谁?板书:“夸父”。他还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夸父与日逐走”,他要做什么?板书:“追日”
二、静静地默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默读文章。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他是怎么追太阳的?结果又怎么样?
2、指导学生把“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问题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先让个别学生说说,再全班同桌上下桌之间相互说说,最后再让个别学生说说。
3、检查生字词:让学生指出自己不会读的那个词,再让会的学生来教他读直到全班会读。
三、体会神奇,举一反三
  快速浏览全文,划出让你感到特别不可思议的语句。
1、交流:
  出示句子一:“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⑴指名读,夸父“神”在哪里?(跑步速度快)
  ⑵抓“一眨眼”“两千里”体会夸父速度快。教师示范“旁注:神速(真牛)”
⑶用了什么手法让我们感到他的神速。(比喻、夸张、想象)
2、不知不觉中,一个“神”已深深印在我们心头,夸父还“神”在哪里?用刚才的方法来再来体会和写出自己感受到神奇的词语。
同时出示句子二、三、四
句子二:“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句子三: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
句子四: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让学生先自由地写出自己气感爱,再与同学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习得。
四、体会夸父精神
夸父道渴而死,你认为他失败吗
1、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什么?学生说了以后,让学生板书出“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等
词。
2、现实在的夸父:
补充材料:爱迪,世闻名的发明家。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后选用了竹棉、石墨、钽……等等上千种不同物质作灯丝材料进行试验,时常通霄达旦,有一次他和助手们竟连续工作5昼夜。1879年爱迪生用碳丝作为白炽灯丝,并点燃40小时。
2、周恩来,我们的好总理;一切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等等。
3、我们身边为了理想,为了目标“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人。
五、体会古文的凝炼,读读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
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设计,想尽可能的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益。这一点的目标还基本能达到。但还是感到有些学生没有融进课堂来,还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和学习之中。这是我最近一直所想要的“让教学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融进课堂教学。”
2、略读课文的处理上,我尽可能放手,在这节课是上有所体现的。如:体会“夸父”的神速时又加了个性化的旁注“真牛”。学生的兴趣马上调起来,有利于我下面教学的展开。同时又让习得了方法。这个注意也是来源于试教学生之口,所以还是走近学生的心灵。在说主要内容时,大部分学生是能说了,但学生写怎么样,我实在不得而知,也怀疑在心。
3、“润物细无声”,把人文性悄然地渗入学生的心灵。这是我这堂课做得很不够的地方,多了说教,多了口号。这是我今后所要思考的地方。但是,我认为把“夸父”精神提升到现实中来这是没错的,只是如何落实地更“无声”,这是策略问题。
4、上一堂课不亚于读一本书。(共28张PPT)
讲一讲
同学们知道的神话故事有哪一些,请大家踊跃说说。
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何谓神话
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是运用夸张和想像反映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原始理解,往往表达古代人民探索和征服大自然的理想。
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 《山海经》、《淮南子》 《 楚辞》等古代作品中。
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
山海经
夸父逐日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饮:喝水 于:到 河、渭:黄河、渭水。
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文段翻译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大泽:大湖。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未至,道渴而死。
至:到达。 道:半路上。
而:连词,表因果。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其:他的。 邓林:桃林。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文言知识归纳
河:
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古今异义
积累:
按示例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走——逃跑

几欲先走《口技》
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贤于材人选矣(比)《伤仲永》
于厅事之东北角(在)《口技》
饮于河、渭(到)《夸父逐日》
整体理解
1.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夸父形象分析
他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文章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讨论探讨
夸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仍未追上太阳,你认为夸父是个失败者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人类那种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讨论探讨
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尾的
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知识链接——理解“夸父逐日”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想一想
古代神话中,还有夸父一样的人物吗?
《精卫填海》中的精卫
《女娲补天》中的女娲
《大禹治水》中的大禹
《后羿射日》中的后羿
《共工触山》中的共工
……当希望一次次地变成绝望,当绝望一次次地变成虚妄,我们拿什么来慰藉生命?……每想到此,我就反复想起那个中国人的古老的神话《夸父逐日》。
这神话很短,它只有三十七个字。这三十七个字,越过千年悠悠岁月朝我们走过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一个长长的没有走到“大泽”(目标,理想)的“道渴而死”者的名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们死了,孙中山、黄兴、秋瑾们死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们死了,……鲁迅死了,胡适们死了,……离我们最近的顾准也死了……
总有一天,会轮到我们道渴而死的。……在我们之后,还会有不知多少“道渴而死”者,倒在这去往“大泽”的路上。我们该把这三十七个字刻到石碑上,把这三十七个字刻在石碑的两面,把这石碑放在我们的心里--以悼念死者,以昭示来者。
——节选自《旷日持久的煎熬》(李锐)
朗读余光中的诗,谈谈感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