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优化教案二拖一《伟大的悲剧 》(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优化教案二拖一《伟大的悲剧 》(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7 12:53:56

文档简介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记叙了英国南极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从南极点归程的途中,由于南极寒冷天气提前来临,饥寒交迫最终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悲壮覆灭的事件。作者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赞颂了英雄们悲壮崇高的探险精神。尤其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及其队员的勇敢、镇定、坦然。本文篇幅较长,应让学生在通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题目关键词“伟大”“悲剧”入手,从文段中寻找关键事件、语句进行分析,从而感受文章主题,明确作者写作目的。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归纳文章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研读语句,体会“伟大”“悲剧”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及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归纳文章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研读语句,体会“伟大”“悲剧”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四、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及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在南极南纬90度有一座科学实验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科学家。
(出示图片)2002年2月7日,英国的安妮公主到达南极大陆,开始她为期三天的南极探险之旅。安妮此行旨在纪念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登上南极90周年。
那么,在茫茫的南极大陆上,斯科特一行人又曾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随作者茨威格一起回到1921年。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912.1.16
白色雪原
1912.1.18
南极点
1912.2.17
埃文斯死去
1912.3.2
1912.3.21
三人无法离开账篷
1912.3.29
帐篷里
1912.10.29
1912.11.12
(三)研读语段
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要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
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
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
3. 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
明确:(1)斯科特接受了为他人作证的任务: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体现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英雄的气概。
(3)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不愿拖累同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4)三个人在帐篷里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日记: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6)英国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侧面表现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
(四)理解主题
1. 根据以上认识,请你谈一谈对文章题目《伟大的悲剧》的理解。用“悲在 ,而 伟大”的句式表述。
2.介绍阿蒙森南极探险的相关内容,茨威格为什么没有描绘阿蒙森等人的壮举,而是为失败者斯科特一行人写作传记?
明确: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诵读课文最后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斯科特一行人所代表的是人类伟大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一个人是因为他的心灵而伟大的。”
(五)作业
阅读研讨与练习(三),写一篇阅读笔记。
六、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奥地利)
诚信 失败之悲
执着
牺牲精神 崇高的 作证之悲
集体主义 心灵
勇敢
无私的爱 死亡之悲(共25张PPT)
一向以来,我们的记忆中便只容得下成功者,有人说,历史是为他们而写的,纵然偶尔有几个特例,如项羽、李自成,也是因为他们曾经威风八面、风光无限过。中国有句古语叫“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说的就是我们这种劣根性。……其实这也不怪大家,这个社会是现实的,我们必须直面生活,脑袋里要装的东西太多了,能记住成功者已属不易,哪有空暇去关心失败者? ……可毕竟,还是有人和我们不一样的,比如茨威格。
——赵延《天上有星光》
茨 威 格
(1881—1942)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主要成就有传记作品《三作家》、《罗曼·罗兰》。小说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读准字音
拽( ) 无垠( )
癫( )狂 凛冽( )
吞噬( ) 销蚀( )
羸( )弱 步履( )
告罄( ) 遗孀( )
毛骨悚( )然 怏怏( )不乐
姗姗( )来迟 忧心忡忡( )
疲惫( )不堪
毋宁( ) 角( )逐
zhuài
diān
lǐn liè
shì
Xiāo shí
léi

qìng
sǒng
yàng
shān
chōng
pí bèi
wú nìng
jué
yín
shuāng
初读抢答
1 文中的故事发生在哪一年?
1912
2 斯科特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探险队?
英国
3 这个探险队共有几个人?分别是谁?
5个,斯科特(海军上校)、鲍尔斯(身份不明)、威尔逊(科研博士)、埃文斯(英国海军军士)、奥茨(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
4、先期到达极点的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
挪威
5、斯科特到达南极点后,在南极点看见了什么?
一面黑旗(挪威国旗)在滑雪杆上、一封信
6、斯科特探险队返回基地的途中他们遇到的主要危险是什么?
恶劣的风雪天气和资源的短缺。
请 用 一 句 话 概 括 全 文
本文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的故事。
  作者茨威格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斯科特一行人的经历的?
伟大的
悲剧
你认为“悲剧”之所“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角逐失败之悲
他们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或者:假如你是斯科特探险队中的一员,当你发现失败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如何?
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全体覆没之悲
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3.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世人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1、诚信,具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4、无私的爱。
你认为斯科特他们伟大吗 说说你的理由。
悲中扮演英雄的角色,
悲中展现“伟大”的魅力!
答:课文最后两句话。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 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
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
该如何定义“英雄”呢?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里根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
         
——茨威格
最伟大的悲剧。
八年徒步中国。
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青藏高原的人。
1996年6月在征服死亡之海罗布泊时不幸遇难,时值46岁。
悲壮英雄
余纯顺
2005年体坛风云人物。他的梦想是登上第14座八千米的高峰,但攀登时滚石夺走了他的生命。幸运的是他与所爱的雪山共眠,高山仰止,英雄不朽。
悲壮英雄的续集:仁那
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登山队在希夏邦马峰遭到雪崩,5名队员遇难。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五位英雄的名字
探险队成员及身份:
埃文斯——英国海军军士
奥茨——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
威尔逊——科研博士
斯科特——海军上校
鲍尔斯——身份不明
人类进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世界 挑战自我
激励后人 实现人生价值
扩展延伸
1、假如你是阿蒙森,当你得知斯科特等人遇难的消息,你要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挪威国王,你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伟大的悲剧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拽(zhuài)出来 毋(wú)宁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sǒng)然
B.威尔逊(xùn) 贮(zhù)藏 怏怏(yāng)不乐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loù)宿 寒风凛冽(liè)
D.厄(è)运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 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 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 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3. 找出并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跚跚来迟 ( ) 秧秧不乐 ( ) 母宁 ( ) 赢弱 ( )
4同样一句话,重音不同,所强调的意思也不同。请根据以下重音提示,分别写出相应的提问 。
他叫你明天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叫你明天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爱心是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B、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C、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D、一片冬日的阳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许静的朗诵字正腔圆,令李老师喜从天降,他立即同意让许静参加诗歌朗诵会。
B、这部著作是他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是他经过反复修改后处心积虑写出来的。
C、2001年教育部放宽高校招生报考条件,各高校对大龄考生和应届生等量齐观。
D、愚公之所以能感动上天,搬走太行、王屋二山,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7.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①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②刻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③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④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
8.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①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 )
②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 ( )
③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 )
④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 )
⑤ 啊,让,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将要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 )
9选出在修辞手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
A.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
B.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C.……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唯一武器。
D.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
10课文内容填空
①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 )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 )显得太晚太晚了。
②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 )到了第二天,( )吃掉一天的口粮外,( )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③因为( )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 )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11下列语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 福尔肯 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3“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 ;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 。
14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正确答案是( )。
A.比喻。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B.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C.拟人,烘托挪威人第一个到达的成功。
D.对偶: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15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16“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17.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18.“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19.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说说探险者为什么选在1月进行南极活动,而不是7月?
下面是张雪梅写的《登上南极第一天》中片断,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
  经过5次转机、6次起落、飞行了两万千米之后,中国第17次南极科考队终于在当地时间12月12日上午10时30分抵达南极马尔什国际机场。
  乘着俄罗斯站的两辆装甲车,沿着机场公路行驶。天空晴朗,丘陵上都是积雪,沿途路边筑起了雪坝。不远的海面上漂浮着几块蓝冰。海水翻着白浪不断向岸边涌来。15分钟后车便到达中国长城站区。以前来过的老队员在车上就介绍说:红房子是发电栋,红白相间的是宿舍,绿房子是文体栋,医务室也设在那里。下了车一个老越冬队员敲鼓,一个敲锣,抬头看旗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在距离北京17500多千米的南极,我有种到家了的感觉。
来南极之前,有一些朋友说那很冷吧,你们住帐篷吗?其实科考队员住宿的生活栋是两层小楼,据说与周围的几个考察站相比,长城站的建设设施是一流的。这里的建筑全部架在半空中,当然用的是现代材料的现代建筑。我住2层,宿舍像宾馆的标准双人间。有桌椅、衣柜、卫生间,用电暖器取暖。电视在餐厅内,但是洗澡要去发电栋。窗外是呜呜的风声,室内暖融融的。在房间内我能观赏到海景,看得见通往企鹅岛的路和远处的纳尔逊冰盖,近处总有几只贼鸥在水边,从事海洋动物研究的王自磐教授说它们就喜欢在有人的地方呆着。
20和斯科特相比,中国南极科考队到南极有什么不同之处?
目的不同:一是竞赛,一是考察;条件不同:一是徒步,一是乘飞机、汽车;生活水平不同:一是一切自备且无着落,一是一切吃住条件均很优越。
21和斯科特当年抵达南极所见到的景物相比,今天的南极有什么变化?
22当年(1912年)斯科特仅比阿蒙森迟到了一个月就显得太晚太晚了,时隔近百年,中国科考队第十七次登上南极,不是更晚了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当年是竞赛,今天是科考。为人类环境的保护和研究作贡献。
23为什么在距离北京17500多千米的南极,“我”会有种到家了的感觉。这里的“家”应如何理解?
24南极是一个冰雪覆盖荒无人迹的地方,现在为什么会窗外呜呜风声,室内暖融融?
25为什么在房间内我能观赏到海景,还看得见通往企鹅岛的路和远处的纳尔逊冰盖?
26从事海洋动物研究的王教授说:“它们就喜欢在有人的地方呆着”,“它们”指什么?为什么喜欢在有人的地方呆着?发挥想象力,为王教授的这段话找几个充足的理由。
答案习题1C2B3姗怏毋羸4谁叫你明天去? 他叫你什么时间去?5 D B A C 6D 7。(1)以拟人化手法写出挪威国旗似乎在炫耀威力,显示威风。 (2)、①吞食 ②极度疲劳 (3)、话讲的很乱,没有条理。( 4)、比喻虚幻的事物。 8、议论 、叙述 、描写、议论 、抒情 9D10(1)虽然 但 却 (2)可是 除了 只能 (3)只有 才 11.A 12C13“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14.B 15.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16.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17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18.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19南极位于南半球,他们的冬夏季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因此,1月恰好是南极大陆的夏季,是那里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候。只不过由于南极大陆号称“风极”,那儿的风雪一年四季都相当惊人。所以,斯科特他们才会接连遭遇狂风暴雪的袭击。)20目的不同:一是竞赛,一是考察;条件不同:一是徒步,一是乘飞机、汽车;生活水平不同:一是一切自备且无着落,一是一切吃住条件均很优越。
21有机场有公路,生活条件优越,长城站建筑设施是一流的。
22当年是竞赛,今天是科考。为人类环境的保护和研究作贡献。
23因为抬头看到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这里的“家”指祖国。
24因为这里的建筑设施是一流的,有发电栋,可用电暖气取暖。
25因为这里的建筑全部架在半空中,我又住在二层,可以登高远眺。
26“它们”指贼鸥。(可由学生自由开放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