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优化教案二拖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优化教案二拖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7 12:53:56

文档简介

(共7张PPT)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作为学者 作为革命家
态度
具体做的
作用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言行完全一致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细读全文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第1句“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第2句“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第3句“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第4句“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第5句“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练习及答案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内容)
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 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 )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吹嘘,自诩yì )
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
“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
“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
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没有说)
“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动”,而是在废寝忘食的“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9、“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说明了“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明闻一多研究学术极专极深。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作为学者有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品格。
革命家有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大勇、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9、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一句话)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 ”“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4、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 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宣传动员革命,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
②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③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作好了牺牲的准备,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5、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争取民主、宣传革命)
6、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说),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做),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7、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8、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短)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10、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11、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导入。 偶然间,老师翻开你们上学期的音乐课本,在第一单元第一课上有一首七子之歌—澳门,会唱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最后一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师生同唱),“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多么强烈的字眼,多么真挚的感情,你知道歌词的作者吗?。。。对,歌词就选自他的《七子之歌》(板书)中的一首。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走进现代作家臧克家的这篇文章《。。。》(师生齐读)去了解他。哪些同学愿意朗读?分好所读段落后,两个同学边听边写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其它同学也可以跟着小声地阅读。 5分
二、学生6位朗读课文时间。接着处理词语。 7分
1、过渡语:来,我们谈一谈自己的的阅读感受?或者说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生可能答:他是个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个大无畏的革命家。。。。。。师顺势说出:在文章中作者有很明显的提示“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意思是写诗的兴致减少,并不是不写。闻一多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小黑板显示)在他心里,做中国人要比做文学家重要的多啊!那他主要把时间精力放在什么地方了?
(生答:在钻探古代典籍上。)其真正目的是:。。。生答: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师:想研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何等的艰难,相传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板书)韦:熟牛皮;韦编: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三:多次,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而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呢?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交流,使句子理解得更透彻些。(教师巡视) 10分
师生交流时间。教材上有参考答案。 8分
教师准备:①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②“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③“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④“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⑦“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⑧“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过渡语:这样一做就是10多年啊,他锲而不舍,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三部书:板书《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郭沫若评价他的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作为革命家呢?两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呢?(生答:是通过中间段落第7、8自然段过渡的。)
学生做《学习与探究》50页第3题的第一题。这时,他不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是说了就做:从书斋中走出来,他在给臧克家的信中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师生共读)同学们他讲些什么?哪方面的?学生回答: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比如不仅是“言”,也是“行”。如,起稿政治传单。(板书)在群众大会上演说;经常是拍案而起;比如《最后一次讲演》文章中有几处精彩的演说,学生试着读、表演。教师示范第四段捶击桌子的那几句。 参加游行示威(学生读: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标语如: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我们要民主!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团结。。。。。)
过渡语: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小黑板显示)
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11分
毛泽东: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堪称民族英雄!
臧克家浓缩精华的一句评价: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师生共背)赞扬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三、他的高尚人格对你有所启示吗?学生畅谈 4 分
四、作业:讨论题。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这些山水田园诗人也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们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最后却都寄情山水。而闻一多先生凭借自己的才识,潜心研究学问,完全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最后他却不走出投入到革命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两种做法你赞同哪种,为什么?文本解读:
《邓稼先》出自华裔作家杨振宁之手。这篇文章不同凡响,比一般传记高出一筹。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地介绍邓稼先的事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等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习《邓稼先》,首先应搜集、整理、了解有关资料,这样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其次弄清邓稼先对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然后再去体会本文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领略作者纵横捭阖的大手笔。
设计说明: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其可读性极强。读懂了,读透了,读进自己的骨子里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采用学生“分工负责,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突破,运用"整体感知--局部深入--整体感悟"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I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II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III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迅速将学生带入悲愤、严肃而又崇敬的氛围。)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面式阅读,整体感知
学生浏览时,思考:
★文章在样式上与我们以往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可适当介绍方法)
(学生反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作者采取“小标题”的形式,将课文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这一形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加以探索。)
二、合作学习,局部深入
1、由于这篇文章是由“板块”拼接而成,有利于我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现在我们将文章的六个板块,分配给六个小组进行学习。每个小组在合作时,要积极配合,患难与共地完成自己小组的“合作探究单”。(见附页1)
问题:在你们所阅读的小节中,用“——”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和一些好的词语。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根据学生反馈,朗读一些重要的句子。
重点让学生朗诵“任人宰割”的句子。(出示地图与图片);“中国人站起来了”的句子;中国发射原子弹(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出示原子弹、氢弹爆炸电影及神舟5号图片)。
朗读“我不能走”一节中的重要句子。
2、在你所阅读的小节里,读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可小组讨论)
三、拓展延伸,整体感悟
1、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或者说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呢?引出并板书——中国心)
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2、同学们,我们也是炎黄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澎湃的中国心。现在,让我们一起唱响自己的“中国心”,让我们的灵魂与邓稼先靠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放《我的中国心》)
3、你的心澎湃了吗?(学生答),或许吧,面对茫茫戈壁、面对一堆堆“粗估”参数,邓稼先没有退缩,在邓稼先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请同学们阅读《邓稼先知识小档案》,找出这句名言,写在本课题目的下边?
(学生阅读资料并交流)
【机动设计】学生写“我眼中的邓稼先”。
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写出自己眼中的“邓稼先”,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首诗,形式不限。(根据时间进行完成。)
【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