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优化教案二拖一《竹影》(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优化教案二拖一《竹影》(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7 12:53:56

文档简介

《竹影》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竹影》为新语文读本“步入艺术之门”单元的自读篇目,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听父亲讲解中国画的知识。在文中丰子恺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儿时的一段美好记忆,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饱含了他对父亲谆谆教导、平等民主、关注孩子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理念的感激之情。
【目标定位】
1.学习品味生动的句子
2.在品读中感受烂漫的童趣,领悟作者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品味生动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童心、艺术、爸爸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品味生动的句子时,一方面很容易把“品味”概念化,统一模式地说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等等”这样一个套路;另一方面总是参看教参或教师的解读,拾人牙慧的浅阅读;甚至还有曲解文本的误解读等等,这些不良的阅读,需要我们花心思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深层次的细读,尤其是对这样一篇耐咀嚼的佳作。
本文可研究点很多,面面俱到的研读是不可能。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研究文章生动点上,在品读细读上下功夫。我抓住品味景、品味童趣、品味爸爸的形象三个方面作深入文本的细读。希望学生在阅读课中学习到解读文本的一些方法、路径。
【教学流程】:
游戏话题导入,整体感知(5分钟左右)
小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玩过一些游戏?觉得很有趣,有时也会因此遭到长辈的责骂,能否说一说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游戏特点:幼稚、有趣、模仿、破坏、富有创造性)
想不想知道著名艺术家丰子恺笔下的小伙伴玩了什么游戏?会有怎样的乐趣?
快速读课文?要求:标上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好或不理解的句子。
二、品味朗读,体验生动(10分钟左右)
1、小伙伴玩什么游戏(描竹影)
2、是在什么环境下做游戏?
(婆娑的竹影,朦胧的月光,牵动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
3、这些景在孩子的眼里有什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
(1)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幽暗”细腻而贴切的描绘出太阳落山后那中昏暗而有点清冷的感觉;“电影中的一幕”指“放映”。把这种幽暗朦胧的光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充满着美感。
(2)“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乏了油的灯”比喻光线变弱,“守定”就是慢慢欣赏;“一跳一跳”不能换成“慢慢”它与灯光照应,充满着动感。生动的写出了天空光线变化的全过程。
(3)“原来月亮……变成了短音阶了”
“放出她的清光”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一泻千里。
“长音节--明朗、扩张;短音节—柔和、退缩。写出了日光、月光的特点以及变化过程。
(4)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
”隐“写出了月光的若隐若现;”“她”指月光从高处照下来的竹影。“切”字用得好,不能用“分”得理由是竹叶形状像刀,“闪烁”写出了竹影摆动使月影也不断变化的美。
(5)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分离……好像脱了版的印刷等等
谁与谁“参差不齐”?写出了“竹影”与“墨竹”的移位,用“脱了版的印刷”比喻新颖,生动描绘出月亮升高“竹影”与原先在水门汀上画的“墨竹”不吻合,形成叠影的美妙画面。
方法提示:若说不好为什么生动的原因,可作如下思考①写什么样的景?突出景的什么特点?②抓关键词赏析,换成另一种表述有什么不好?
4、清风明月的夜晚多么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好听!竹影,斑斑驳驳、摇曳生姿,孩子们的心也随之摇荡,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孩子活泼、淘气的天性? (8分钟左右)
(1)写月光下的人影“门口一个黑影……向我们跳将过去”
---让孩子模仿青蛙状,体会本句。
(2)课文写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让学生尝试画漫画(动怒的人)
(3)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的摇动他的两脚。---对比
---大大咧咧式的淘气,和没有大人在场的无拘无束。
(4)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注意力转向了别处
--思考没有结果马上转移,符合孩子的心理-三分钟热度,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本文对“注意了容易转移”的描写,还有没有在别处提到?--看天、看月、看竹影、描竹影。
(5)“大家蹲下去,……许多竹叶来”
--好奇、专注
(6)描竹影时,一边画,一边富有想象的说:这是校长房间里的横幅。这是我家堂前的立轴,这是…
---觉得自己就是大师。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当时情景,用心体会童心童趣。
5、看到爸爸出现时,孩子们有什么反应?为什么?(7分钟左右)
6、、当爸爸看到我们画竹影时,有什么反应?
7、爸爸的举动又引发了孩子对什么的好奇?
他明明是来的很久(全看在眼里);似乎很理解(尊重);立刻对他说(很快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蹲下来描竹影一变画一边回答孩子们的提问。
(乘机助长,顺势引导--保护童心。)
8、孩子们对爸爸的艺术教育理解了吗?有什么依据?
---华明说: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我们的“墨竹”—双引号的作用。
---看见吴昌硕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爸爸的讲解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影响,孩子们有了新的领悟,不知不觉走进了艺术的大门。文章包含着对爸爸的感激之情。
小结
欣赏丰子恺的漫画,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8分钟左右)
童心------------艺术

爸爸
孩子的眼睛是单纯透明的。他们尚未为世俗浸染,纯净如晨露,在那里,日月星辰、花草树木,无不折射着美的光彩。这种与生俱来的审美心灵,是艺术家的“根基”。
“父亲”引导孩子们走出“依样画葫芦”的游戏,希望他们能像画家一样用心去感受、欣赏竹影的美姿,进而表达这种美。这是站在更高的台阶上,擦洗孩子们审美的眼睛,提高他们审美的境界。
以“审美”养护心灵,使人们感到世界处处美丽,生活时时美好, “一茶一饭,我们都能尝到其真味;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真情。”这就是丰子恺以“童心”为切入点的艺术教育!
作业课外阅读丰子恺的漫画及作品。作品推荐:音乐的表情 铁马与风筝 赤栏桥边柳千条《竹影》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参差___、___ 收藏___ 惬意___ 口头禅___
徘徊___、___ 弥漫___ 姿态___ 水门汀___
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姿态 玩耍 混合 墨笔
B.颜料 闪烁 藤椅 曼画
C.挽救 青蛙 蒸发 猜想
D.仿佛 横幅 告辞 疏密
3.下面句子中“竟”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这样宏伟的建筑,竟然只用了十个月时间完成了。
B.我真没有想到他竟敢当面撒谎。
C.在这深山区里竟有一所这么好的学校。
D.有志者事竟成。
4.说说你对下列比喻句的理解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2)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5. 题目“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作者在本文中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6. 在原文上修改病句。
(1)我们学习“海军卫士”王伟同志英勇无畏。
(2)各级党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祝贺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
二、课内精段阅读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起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爸爸”的到来为何会使华明感到“难为情”?
2.说说“中国画”与“西洋画”有哪些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原文的话回答第2段开头所提出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画大都如此”一句中“如此”指的是什么?
5.“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这样的看法”指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阅读
月 迹 (选段)
贾平凹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细读选段,谈谈你对下面几句话的理解。
①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②)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2.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3.请问作者描写月亮是从什么角度结合什么事物来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参差cēn cī 收藏cáng 惬意qiè 口头禅chán
徘徊páihuái 弥漫mí 姿态zī 水门汀tīng
2.B。(曼画——漫画)
3.D。
4.(1)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夕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代替日光,月亮渐渐升起,竹影的形状由大变小。
5.①是行文的线索,是孩子们和爸爸绘图的实物,也是爸爸借以传授绘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文章通过爸爸的讲解,展示了对我们绘画知识的启蒙。
②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儿童也可以有艺术上的发现,进行艺术的创造,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6. (1)缺少宾语 (2)词语搭配不当
二、课内精段阅读
1.华明感到自己不应把“我家的水门汀”画脏。
2.中国画重神似,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画像符号,西洋画像照相。[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若用绿颜料,就太像实物了,反而失却了神气。
4.不去写实,只看重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
5.只重视神气、神似,不看重形似、写实。
三、课外拓展阅读
1.②“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②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
2.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3.作者描写了酒杯里的月亮、天上的月亮、眼睛里的月亮、沙滩上的月亮,美丽的月亮无处不在,成了幸福与希望、美好与安宁的象征。这样描写语言表达流畅,层次分明,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共22张PPT)
竹 影
丰子恺印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惬( )意
口头禅( )
参差( )不齐
用笔蘸( )了朱
砂( )来撇( )
水门汀( )
qiè
chán
zhàn
cēn cī
shā
piě
tīng
弥漫(mí màn)
徘徊(paí huái)
口头禅(chán)
依样画葫芦
包罗
蘸(zhàn)
惬(qiè ) 意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疑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文中指(1)。
原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指借用禅宗常用语作谈话的点缀。今指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方法简单,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包括(指大范围)。
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满意、称心、舒服
含蓄的意思或情趣、情调、趣味。
意 味
说说上面各词的词义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丰子恺小档案
欣赏漫画作品
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请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以“我”和小伙伴夏日夜晚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为叙事线索,后来又有爸爸的加入,一道从“竹影”的话题讨论起艺术、国画的美学问题来。
请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写“我”和弟弟晚饭后到后院乘凉中看天空、看月出,忽然一个“黑影”出现,原来是弟弟同学“华明”来到。
第二部分(3—7):写三个小伙伴(我、弟弟、华明)和爸爸四人由画“竹影”——议画竹——议中西绘画之不同等。
第三部分(8):经过前面月下的赏竹、画竹、议竹,“我”觉得堂屋中挂的名画家吴昌硕的“墨竹”画“更有意味”。
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之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的精神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很相似。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欣赏下面的一组西洋画和中国画,你能不能用最恰当的话来概括这两者的不同?(可用课文中的语言概括,也可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风景
静物
人物
西洋画像照像,中国画像符号。
请结合课文谈谈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课文是怎样表现孩子们的童心童趣的?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请把这种活动和发现用恰当的语言给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