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河谷 》教学设计
课 题:《红河谷》
教学内容:用不同速度演唱《红河谷》。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了解加拿大风土人情。
2、感受歌曲旋律,体验二声部合唱。
3、 用不同速度演唱,体验异样的情绪。
教学重点: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体验异样的情绪。
教学难点:弱起小节的演唱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㈠组织教学
1、听《哦!苏珊娜》伴奏音乐进拍手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㈡综合训练
1、发声练习 《哆唻咪》一遍唱,二遍唱+跳
㈢导入
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白桦林等加拿大风景。
师:这些风景美吗?
生赞叹:太美了!
师:想知道这些图片都是哪里的风景吗?
生:想
师:PPT(背景音乐《红河谷》伴奏)介绍加拿大风土人情。
二、了解背景,感知音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1、初听,说速度、内容。
2、介绍创作背景
3、感受强弱规律,说说歌曲节拍。
4、再次聆听,分乐句。
5、打击乐伴奏
三、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1、学歌词
2、视唱曲谱
3、竖笛演奏,熟悉旋律。
4、分声部学唱歌曲
5、二声部合唱
四、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1、这首歌的旋律平稳、情绪优美,让我们像范唱这样演唱。
2、我们再来听一下《红河谷》,这首旋律相同,歌词不同。
师:好听吗?
师:声音轻柔、动听、抒情。它是由我国著名演唱组合黑鸭子演绎的。
3、教师范唱,学生感受速度变化。
4、小结
5、用不同速度演唱《红河谷》,谈谈感受。
五、总结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谣,自己的歌曲风格。今天我们了解了意大利民谣《红河谷》并感受了不同速度变带来的异样美感,大家在课下可以多留意各国民谣,他们的歌曲特色是非常具有欣赏价值的!听歌曲《红河谷》出教室。
教学反思:歌曲《红河谷》,反映了17世纪来自英国的移民开发北美时的情景。歌词表达的是人们对大自然和人际之间的爱。歌曲F大调、4/4拍子,歌曲共四个乐句,为单乐段结构,分解歌形式。全曲旋律只有八度音域,曲调又多在中音区进行,好唱好记,易于留传。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总体还是完整的、有效的。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抓住难点、解决问题。
这节课的难点就是每个乐句尾的节奏与二部和声。在第一次视唱旋律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每个乐句间的特点,再把乐句尾的节奏划拍,再演唱,学生在之后演唱中就注意到结尾处的时值。学生的竖笛演奏的整齐、优美,和声演唱也做到聆听自己声部,轻声来演唱,能够成分的表现歌曲意境。
一首歌曲,要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要让学生记住这首歌的音乐形象,就要让学生多听《红河谷》。它是一首加拿大民歌,首先介绍缤纷的加拿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此时的背景音乐播放《红河谷》伴奏音乐。在听歌词,说说你想想到什么画面?歌曲速度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之后,我马上出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更深刻的了解红河谷。在之后的分乐句、唱旋律、竖笛演奏等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歌曲,为学唱和声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制造亮点
在学会歌曲之后,让学生一起来做段放松操,把学生带入到轻松、柔美的氛围中,歌曲再一下子由慢板变成快板,情绪从优美地到欢快地,学生们边听边跳,充分的感受音乐,在听完歌曲之后,提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都说出,同一首歌曲,不同速度演唱,情绪完全不一样。在这一基础下,再让学生用不同速度演绎这首《红河谷》,学生的发声和情绪与之前演唱有很大变化,这都是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所收获的成果。
三、找出不足、不断提高
由于学生没有参与过教研课,看到教室中多了许多领导和老师,不免心生紧张,回答问题变得特别谨慎,害怕说错,更不敢提问了,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互动效果不理想。而对于第一次上教研课的我,既是考验,也是提高,充分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语言不够丰富,启发比较单一,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只有在课堂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每节课都变得充满新意。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平平常常、扎扎实实的教学中提高,争取带着全面的教案去进行教学,让学生爱上每一节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