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上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6页例1、课堂活动、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探究图形放大或缩小边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体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都是形状不变、只是大小改变。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各边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本节课的教学中,由看照片的需求自然引发投影仪的需要,体现了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学生熟悉的投影仪,让学生真实感受并体会放大缩小的互逆关系。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
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及特征,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各边的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相关照片、课件、带磁的小棒、磁板、导学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图片引入
师:孩子们,去年我们班女生去片区参加了篮球赛,请看看他们是如何拼搏的吗?请看照片,能看清吗?(太小了)现在我们借助展台来看看,需要这样操作?(放大。。。)现在能看清全景吗?(不能)那又要怎么做呢?(缩小)
孩子们,刚才我们为了看清照片的内容,照片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生:放大和缩小
(板书:放大 缩小)
师:像刚才这样的过程,就是放大和缩小,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
(完善板书: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初步感知,究新知
初步感知图形放大或者缩小
观察三张照片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缩小。
师:老师刚才在投影图片过程中,选择了三张,请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师:你能用放大或缩小来说一说他们变化的过程吗?
师:说得好。老师把其中一张照片进行这样处理。这是把图形放大了吗?
师:是的,像这样的图片虽然放大了,但变形了,就不是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为了更好的研究图形的变化,我们先隐去照片的画面,先研究图形的变化。)
出示三组图形,进一步感知放大和缩小的特征
师:请认真观察下面三组图形,说说每组图形中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变化?
师:不管图形放大还是缩小,图形的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生齐:图形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板书:形状不变,大小改变)
探究图形放大缩小时,各条边的变化规律
活动1:通过想一想、摆一摆感悟边是有规律的变化。
师:怎样才能保证图形在发生改变时,图像的大小改变,形状不改变呢?请仔细观察这个正方形,每边摆了几根小棒?你能摆出这个正方形放大或者缩小后地 图形吗?请大家拿出磁板,在磁板上摆一摆?
展示:谁来展示你的作品呢?孩子,你给大家说说你是把这个图形放大还是缩小了呢?
师:缩小了,你是如何摆的?
师:师把它的什么改变了呢?
师:到底边是减少了还是缩小了呢?
师:孩子们,没有摆对的孩子,请你调整你的小棒,摆对的孩子,请你把磁板放回抽屉。
孩子们,在刚才的活动中,你改变了正方形的边。把它放大或者缩小了。那其他的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也能通过改变什么来实现呢?
(板书:边)
猜测:至于边的变化到底是增减还是成倍数的变化呢?让我们从以下的放大或缩小来图形中进一步研究。
活动2: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数形结合,探究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后,各条边的变化规律)
师:齐读活动要求,请,组长分发提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
师:讨论出结果来了吗?谁来分享你们组的发现。
生1:(探究长方形小组时,师课引导学生结合数据,具体说说长师怎么样化的?)
师:长和宽同时缩小为原来的4分之1,那你们发现了图形放大时。各边的变化情况吗?
探究长方形的小组汇报时,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数据,具体说说长是怎样变化的,宽是怎样变化的。
探究梯形的小组汇报时,师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数据说说梯形缩小,各边是怎样变化的?
探究梯形的小组汇报,请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话说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缩小呢?各边的变化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生2:每条边都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其实是同时缩小原来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你们说得真好)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其他小组愿意来汇报你们组的发现吗?
师:孩子们,刚才每组图形的放大或缩小,都是边在发成改变,你能用1句话归纳一下:这些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边 发生了什么样的规律吗?
生1:回答。。。
师:老师把你们回答的总结记录了一下,形状不变时,各边同时放大原来的几倍,形状不变时,各边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图像缩小一起来读一读我们的发现,你们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各边、同时)
三、课堂练习,应用新知
课堂练习1
书上66页第一题
师:孩子们,你们理解得很好,想用我们的发现解决问题吗?好我们一起翻书到66页第一题,独立完成。
(掌握的真好)
设计方案(提升训练)
师:你们知道我们垫江太平有一种文明全国的花吗?(牡丹),牡丹园有一次活动,要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 你们想去参加吗?有信心挑战吗?请认真倾听。
请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再把你的想法给相邻的伙伴儿说说。
师:孩子们,能把你的设计方案给全班同学说说吗?抽生说设计方案。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升华认识)
1、师:孩子们,通过今天的 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
2、师: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放大或缩小,你能给大家说说吗?指名说说。
3、师: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看看。欣赏:生活中的放大或缩小的应用。(课件:地图、十字绣、世界之窗)
师:孩子们,你们看,生活中有平面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生活中也到处充满数学,今天的课也将结束,但是也是下一次的开始,希望你们保持热情,一节课,一收获,你们今天收获了吗?
【板书设计】
图形放大或缩小
各边同时扩大原来相同的倍数
形状不变 大小改变 边
各边同时缩小原来的几分之几
【课后反思】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通过展示台将原本偏小的照片,通过机器的放大和缩小,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在生活实际中的需要,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经过试教,我对这一内筒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要正视生活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把放大和缩小的过程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长方形照片各部分按比例放大的现象。同时呈现的素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照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心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二、注重教学新知中层层递进
在探究新知的教学中,通过想一想、比一比的方法,比较两组图形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对每一组图形的观察比较得出:从左至右,图形放大了。同理,学生也能总结出:从右至左,图形缩小了。这样把观察范围具体化,把难点进行细微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难度降低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同时也节约时间,让课堂的学习效率更为有效了。
三、注重教学难点的细微分解
通过观察课件中的正方形,利用带磁小棒在磁板上摆出原正方形的放大图和缩小图,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与边有关系。再通过猜测其他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也与边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上,进一步让学生小组操作、对比、讨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放大和缩小后边的变化,最后总结出边的变化规律。当然,这些技巧并不会在这一课时出现,先让学生自我尝试、主动探索,在后续的教学中再交流研讨,促进学生学生思维发展。
四、适度拓展,推动学生思维的提升。
通过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能基本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根据知识解决课堂练习的习题,对于课上的练习学生能快速准确的完成。我再创设情境,为身边牡丹园的宣传,设计了一个宣传方案,让学生通过为主题图进行具体放大或缩小设计宣传方案,让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学习知识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打开学生的思维,会有无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