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练习(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练习(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08:07:37

文档简介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人工智能很热,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接入微信,点进网站,随处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字眼,甚至________、茶余酒后的话题都离不开人工智能。人们对人工智能异常关注,也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其中有许多都不是“科学”(不是基于逻辑、客观事实,以及两者的组合得到的结论)的。(    ),用另一位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因为针对任何不科学的________的言论,对其进行探讨、辩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实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推动计算机的智能化。这与胡适所说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有________之处。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考,但这时应该明确自己是在做什么。
可以说,完整地实现人工智能的确极具挑战。但是有一点是________的,那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不断发展,计算机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考
B.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索
C.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与交流
D.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与交流
解析:画横线句子中,“未来科技”前缺少介词“对”;“交流与思考”语序不当,应为“思考与交流”。故选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面对这个现象,我们更应该去积极努力并做到的事情
B.对这些言论,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C.每一个有头脑的社会成员,都应该采取一种这样的态度
D.关于这些言论,我们最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
解析:所补写语句应与上句“言论”衔接紧密,故排除A、C项;下文已出现“就是”字样,所以排除D项。故选B。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街谈巷议 模棱两可 异曲同工 不容置喙
B.芜词俚曲 模棱两可 殊途同归 不容置疑
C.街谈巷议 似是而非 异曲同工 不容置疑
D.芜词俚曲 似是而非 殊途同归 不容置喙
解析: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芜词俚曲:形容杂乱粗俗的词曲。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模棱两可: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异曲同工”和“殊途同归”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的意思,但“殊途同归”偏重于“方法、道路不同,而结果、目的相同”,“异曲同工”则偏重于“方法、做法不同而取得同样好的效果”。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不容置喙:置,安放;喙,嘴。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解析:B项,“聊以释怀”说法不恰当。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①《杜鹃花得红字》一诗中,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且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大和六年(832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当时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奠定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解析: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冷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了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意对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岁 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爇(ruò):焚烧。②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D.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
解析:B项,“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错。“催”字在诗中并不带特定的感彩。
(2)通过这首诗能看出当时作者流露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①对自己盛年不再(韶光易逝、韶华不再)的感叹;②对自己有才无法施展的喟叹(对有才而无用武之地的愤懑);③面对祸福,借酒消愁的苦闷之情(无奈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解析:C项,这两句并非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
8.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答:示例: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9.把下面的长句组合成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人们从白居易的经历中知道的幸福的生活一定合乎道德这种明显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幸福观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的基本诠释并深入人心。
答:示例:幸福的生活一定合乎道德,这是人们从白居易的经历中知道的。这是一种明显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幸福观,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的基本诠释并深入人心。
PAGE
5第5课
杜甫诗三首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是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学问大家,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梁培宽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②战功赫赫的老将军逝世了无人问津,一个二线的女歌手死了,网络上的消息却铺天盖地,这个社会已经畸形到这种地步!
③在国家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女教师过度集中会让教育管理部门在人事安排上捉襟见肘,这恐怕是女师范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④坚持走职业化、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和球员来带火球市,长此以往中国足球一定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⑤他心中恶念越积越重,终有一日堤防溃决,一发而不可收,只有盼他善念滋长,恶念渐消,方能逐步归于正道。
⑥只有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赢得人民的口碑,受到人民的拥戴。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解析:①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使用对象错误。②无人问津:没有人过问或尝试。③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④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不合语境。⑤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含褒义。不合语境,此处应为“一发而不可收拾”。⑥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中国着眼于推进全球化进程,提出了“一带一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区域互联互通等,体现了与世界各国共迎挑战、共谋发展的决心。
B.近年来,我国在国际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日前更是成功发射了“墨子号”成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C.类似于几年前手机、楼盘的“饥饿营销”,当前被许多网红餐饮店采用的排队营销术,虽然让商家赚得盆盈钵满,但餐饮业的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了。
D.阿尔法智能围棋创始人近期表示,将与人类最强选手柯洁合作开发一个教学软件,来展示阿尔法狗如何正确落子的思维全过程,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提升棋艺。
解析:A项,宾语残缺,“提出”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互联互通”后加“等一系列倡议”。B项,句式杂糅,“发射了墨子号”和“墨子号成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两句杂糅,应改为“日前更是成功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C项,“但餐饮业的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了”中途易辙,应改为“但却严重扰乱了餐饮业的市场秩序”。
3.下列各句中,表述得体的一句是( B )
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兹介绍我校傅岷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C.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笑纳!
解析:A项,“先贤”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合,可改为“大师”等。B项,“荷”常用于书信、公文等中表示感谢或客气。使用正确。C项,“迟暮之年,年华已逝”,有感伤情调,不合祝寿语境。此处可改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D项,“笑纳”是敬辞,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可以改为“惠存”。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②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沾:沾赐,受到赏赐之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摹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美好回忆,衬托了作者在西蜀异乡收到“野人”相赠樱桃时的感激之情。
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解析:C项,本诗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但并没有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若理解成洒脱之情也可以)。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①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③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风尘: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③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不见楼台,只有日月高悬。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庾信来咏怀。结构上承上启下。
D.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表现了自己漂泊异地、孤苦无依的处境;结末借咏怀古人庾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情感深切真挚。
解析:B项,“不见楼台,只有日月高悬”错,“三峡楼台淹日月”的意思是三峡一带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①抒发了作者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自己人生失意之感。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D.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解析:D项,本诗颔联也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并没有“情感的突转”。
(2)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
杜 甫
阳翟①空知处,荆南②近得书。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阳翟,今河南禹州。②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解析: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第一问: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我们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
第二问: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或:用了以乐衬哀的写法。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
唐代诗人是一群生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答: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
9.请以诗人的名字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可增删个别词语)
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因为牵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荡气回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将多少人的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
答: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牵挂渲染得荡气回肠;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将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
解析:题目的要求十分明确,以诗人的名字为开头重组语句,第一句话可以作为示例,后面的两句按照第一句的句式表述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周杰伦《东风破》)
材料二:烽烟起寻爱似浪淘沙,遇见她如春水映梨花。挥剑断天涯,相思轻放下,梦中我痴痴牵挂。
(张杰《天下》)
材料三:离愁能有多痛,痛有多浓,当梦被埋在江南烟雨中,心碎了才懂。
(林俊杰《江南》)
有人对中学生在流行歌曲中感受古典诗词之美的现象感到愤慨,认为这是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示例一:我认为这种现象可以接受。因为许多流行歌曲意蕴深厚,语言优美,其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诗词佳作,从中可以品味出中国诗词的魅力。这也是一种学习古典文化的方式。
示例二: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可取。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代名家留下了数不尽的绝妙佳作,以上歌曲确实蕴含着古典诗词的气息,但是并不能替代古典诗词。要感受古典诗词的真正魅力,还得品读历代名家名作。
PAGE
5第4课
蜀道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靠着“祖传秘方”,老字号曾独领风骚;(    )。据报道,一些老字号品牌餐饮,尚在生死线上挣扎。“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在制作大螃蟹、勾兑涮羊肉汤上,具有独家秘方,曾经红极一时,时下却________。
当然,也有不少凭借老秘方自救的老字号。20世纪90年代,云南白药这个________的“疗伤圣药”,几乎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直到把老秘方运用到新载体上才________。把白药加入创可贴,云南白药以止血、镇痛、消炎、愈创的优势收复被邦迪占领的阵地;把白药加入牙膏,云南白药以防治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疗效,迅速与国外品牌________。
绵延千百年,老字号大都历经风霜,它们发展的跌宕轨迹,折射着家国命运的起伏,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汇聚着爱国忧时的民族情感。
如今,时代变了,市场变了,受众变了,老字号该何去何从?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工艺的独特的代代相传的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秘方的工艺独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并不是长青之道。
B.或许在时代喧嚣的变迁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C.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并不是长青之道。
D.或许在变迁时代的喧嚣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秘方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并不是长青之道。
解析:论述应先具体再抽象,根据原文语境,应先叙述守住“秘方”,再叙述守住“传统”。“秘方”所在分句的顺序应该是“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故选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可是守着秘方“讨饭吃”的老字号企业,却也不在少数
B.有一些老字号企业也只是守着秘方“讨饭吃”,这个群体也不在少数
C.或许是因为守着秘方“讨饭吃”,故而这类老字号企业不在少数
D.可是也有不在少数的“讨饭吃”的老字号企业守着秘方
解析:A项承接上文的主语“老字号”,强调陈述主体。B项和D项都将陈述对象弱化,把句子改换成了存现句式,削弱了句子表达的语气。C项因果关系混乱。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江河日下 闻名遐迩 浴火重生 各有千秋
B.每况愈下 好整以暇 脱胎换骨 平分秋色
C.每况愈下 闻名遐迩 浴火重生 平分秋色
D.江河日下 好整以暇 脱胎换骨 各有千秋
解析:每况愈下:多表形势、境况越来越坏。中性词,多含无奈、不满意味。江河日下:多指国势、事物发展的没落。感彩和语义较重。闻名遐迩:远近闻名。好整以暇:既严整有序又从容不迫的样子。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浴火重生: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得到升华。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的“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C.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D.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解析:D项,“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错误,诗歌渲染出苍茫、悲凉、沉郁的气氛,突出了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李白“长忆”谢朓,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意对即可)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赤壁歌送别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既是对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的直接描写,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作者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下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①怀古之情。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②送别之意。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希望朋友观看赤壁古战场的景象,并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发奋有为的期许。
解析:注意通过标题“赤壁歌送别”和诗中的重点词句“故人”“壮心魄”分析怀古之情、送别之意。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⑤。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离开京城。③天骄:匈奴,这里指敌人。④星芒尽:战争结束。⑤霍嫖姚: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写到战争结束,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解析: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和敌人的不堪一击。
(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出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7.参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子。
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答:示例一:王昌龄豪放而悲壮,在黄沙、雪峰、烽火、弓刀之境胸怀家国,他的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
示例二: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孤舟、浊酒之中心系黎民,他的诗是幽咽泉流的一弦琵琶。
解析:例句从内容上看:选取某位古代诗人,先写他的风格特点,再抓住他诗歌中的四个典型意象,最后以他的诗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从句式看,采用“某某……,在……,他的诗是……”的格式。从修辞手法看,用的是比喻手法。
8.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其中三处并加以改正。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①处:将“艰辛”改为“艰险”;
第②处:“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感染”前加“反而”;
第⑤处:删去“具备”;
第⑦处:“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加“它”。
9.仿照示例自选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答:示例: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他让人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博。(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
解析:仿句题要注意例句给出的句式和运用的修辞手法。至少运用两种修辞,并且符合人物特点,是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提出的要求。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