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1.下列对文章节选部分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以政治业绩突出陪衬学术成就。
B.当时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因为他们很多人都知道梁先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角色。
C.文章写梁任公的讲演稿写得整整齐齐,书法秀丽,十分美观,这些褒扬性的词语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景仰、赞叹之情。
D.第三段中,写梁任公先生一出场,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文字描写得形神兼备,顾盼神飞。
解析B项,理解错误。原文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答案B
2.从第二段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这段文字重点写梁启超先生的讲稿,通过讲稿,反映梁启超先生的品格。抓住“整整齐齐”“秀丽”“美观”等词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艺术修养高。
3.梁任公的开场白有什么特点?“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一句中“谦逊”和“自负”矛盾吗?为什么?
解析文章写梁任公开场白“极简短”,“一共只有两句”,而这两句又看似矛盾,体现其幽默风趣的性格。第二问要注意“谦逊”和“自负”分别评价的是梁任公的哪一句话。
参考答案简洁新奇,幽默风趣。不矛盾。“谦逊”针对他的第一句话来说,“自负”针对第二句话来说。这两种特点的结合足以表明梁任公开场白的幽默。
二、语言运用
4.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先生应教育部门邀请,为初小一年级学生编国语教材。他拟的第一课是:“来,来,来上学。”经过反复斟酌,他又改为:“去,去,去上学。”请简述梁先生这样修改的原因。
解析可根据“来”与“去”在表意上的区别体会。“来”是召唤,“去”有催促和自觉的意思。
参考答案“来”,是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召唤;而“去”则是孩子自己的主动行为,后者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两者反映的读书自觉性不一样。
5.某校杂志社准备为高一同学在校刊《起航》开辟一个专栏“梦想照亮现实”。请以杂志社的名义写一则该栏目的征稿宣传词,要求紧扣专栏主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解析拟写宣传语的策略:一要做到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使用其他修辞手法,或日常成语、俗语的变式,力争吸引读者;二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例如,本题要紧扣征稿的主题“梦想照亮现实”,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征稿单位及要求写清楚。
答案示例梦想从这里起航,青春在校园绽放。校杂志社在校刊《起航》为高一同学新开辟了专栏“梦想照亮现实”,现特向全体高一同学征集优秀稿件,欢迎踊跃投稿。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某公司高薪聘请10名海归博士打造研发团队,这支高素质的队伍不孚众望,为公司在抢占市场先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日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
③当灾难来临时,武警官兵、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俾昼作夜地展开救援,温暖了灾区人民的心。
④《矛盾论》充分考虑到广大干部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运用短小精悍的表述方式,把深邃的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⑤家长们的高度紧张自然不是捕风捉影,关乎孩子身体健康的事件,哪怕发生概率极小,也会击中家长们脆弱的神经。
⑥“抢救整理京剧传统剧目”需要对传统剧目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改编者的心态不是高屋建瓴地睥睨传统,而是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使用错误。②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③俾昼作夜:将白天当作黑夜,指不分白天黑夜地寻欢作乐。此处不合语境。④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⑤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⑥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含褒义,此处应用中性词“居高临下”。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有启迪的作用。
B.梁启超在上海读到《天演论》,他在“物竞天择”的基础上,阐发出了“适者生存”的概念,进而发表了一系列宣扬社会进化论的文章,比如《新民说》《新史学》,影响了未来中国的走向。
C.1926年,梁启超在知道自己被西医误诊误医之后,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
D.梁启超学贯中西,在清华大学就任导师,深受欢迎,“每逢上课,教室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走廊、过道、门外都挤满了学生”。
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原因”;C项,否定不当,可把“禁止”改为“希望”;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改为“不但教室座无虚席”。
答案B
3.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项是( )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解析A项,是祝贺寿辰对联,但是不能突出教师的职业特点,且“花甲”是指60岁。C项是挽联,不合语境。D项,不能体现贺寿之意,也不合适。
答案B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梁启超的“儿女情长”
张 剑
1948年,梁思成以“主持中国营造学社多年,研究中国古建筑物,实地搜求、发见甚多”当选首届“中央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学”唯一院士;他的弟弟梁思永因“主持大规模之殷墟工作,又发现华北史前文化次序之实证”,与李济、郭沫若、董作宾荣膺“考古学”院士。当年全国人口4亿多,总共遴选81名院士,真可谓凤毛麟角。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同膺院士,更是绝无仅有。他们学术成就的取得,除自身的努力之外,自然与他们的父亲、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风潮的梁启超有关。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他给孩子的书信和相关家书中。这些家书早在丁文江、赵丰田编撰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已有不少披露,但大多是节录、择录,难窥全貌。近年来坊间也有多种以《梁启超家书》为名的选编本,如张品兴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梁思成续弦林洙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等。这次由中国近代史和戊戌变法史研究专家、正主持编撰《梁启超全集》的汤志钧及其哲嗣汤仁泽编注的《梁启超家书·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皇皇43万余言,可谓“梁启超家书”的最新整理成就。“家书”部分以1994年中华书局影印《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为基础,兼收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的一些信函;“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则收录了最近公布的梁启超、梁启勋兄弟北京故居南长街54号所藏梁氏档案中梁启超函札241封,虽然主要是梁启超致其弟弟梁启勋的信函,但也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晚清民初“家事、党事、国事无不令人气尽”的感受。
“家书”部分,集中体现了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作为人父对儿女们的关爱之情。在一般家书的家常“唠叨”与人伦情感之外,他更多的是与儿女们谈学问、聊人生,为他们的未来进行谋划。
梁思成留美学习建筑,梁启超认为他毕业后应与林徽因到欧洲一年或几个月,“开开眼界”,并为此筹措经费,详细规划行程。他害怕梁思成所学太过专门,不利于生活与交友。太过专门会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因此,他希望梁思成毕业后,花时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某个方面。
梁启超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热爱。当其他孩子在美国、加拿大留学期间,只有被爱称为“老白鼻”(老Baby)的小儿子梁思礼在身边,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被梁启超看在眼里,并告知远方的哥哥姐姐,如老白鼻“天天自己造新歌来唱,有趣得很”,老白鼻“专做韵文,隔几天便换一首,也没有人教他。他总是在那里哼哼”。“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中兄弟情深之外,也有不少内容相关孩子们。如1927年7月1日致梁启勋函中,谈论的主要是梁思成、林徽因“行庙见礼”时,各位亲戚的礼物如何准备。
家书因具有私密性,有时更能反映梁启超自己的思想及其变化。例如他对因北伐战争而引起全国性杀伐就很是痛心,“据各方面的报告,最近三个礼拜内双方党人杀党人——明杀暗杀合计——差不多一万人送掉了,中间多半是纯洁的青年。可怜这些人糊里糊涂死了,连自己也报不出账,一般良民之入枉死城者,更不用说了”。因此,他坚决反对梁思忠回国,到北伐军中去“冒险”。而且面对如此局面,他“天天在内心交战苦痛中”:他实在讨厌政治生活,但“完全旁观畏难躲避”,良心又过不去。
中国有“家书”传统,《傅雷家书》①、《曾国藩家书》②曾以各种版本行销多年而长盛不衰,我们相信“梁启超家书”也将步入这一行列,成为中国“家书”传统的重要内容与延绵不绝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①《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
②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国藩复杂的内心世界。该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很多都体现在家书和给孩子们的书信中,最早见于《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B.通过《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梁启超是关心时事之人,包括党事、国事。
C.梁启超的家书,除了体现他的教育思想之外,还体现了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书信中谈论包括人伦情感、学问、人生及未来规划等内容。
D.梁思成留学美国,梁启超担心梁思成拘泥于所学专业,希望他毕业之后,多涉及文学或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解析根据原文“这些家书早在丁文江、赵丰田编撰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已有不少披露”,A项中“最早”属曲解原意。
答案A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梁启超儿子的成就,从侧面烘托出梁启超在其中的突出贡献。
B.梁启超对家人的教育仅限于家书的教导,以家书的形式对儿女们进行教育。
C.梁启超眼光独到,思想开放,执意要梁思成出外游学,增长自己的学识。
D.从梁启超给家人的家书中不难发现,梁任公是一个脱离传统的人,并不拘束于传统礼教的束缚。
解析A项,“侧面烘托”有误,第一段直接表明了“他们学术成就的取得……自然与他们的父亲、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风潮的梁启超有关”。B项,“仅限于家书的教育”属无中生有。D项,“梁任公是一个脱离传统的人,并不拘束于传统礼教的束缚”于文无据。
答案C
6.试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家书”的作用。
解析本题需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来概括“家书”的作用。第二段说“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他给孩子的书信和相关家书中”,那么我们可找出梁启超对其子女的教育作用,如指导孩子多花时间学常识,和子女谈学问、聊人生,为他们的未来谋划;分享孩子的趣事,增进家人的感情。从倒数第二段又可概括出家书具有私密性。从最后一段可看出家书对后世有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①对于后辈们的人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②为增进家人情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③具有私密性。④具有后世教育价值,为现今教育观念提供了思路。
三、语言运用
7.下面一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取向”,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不能用否定句,不超过45字)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回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与对“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
参考答案以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主张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借鉴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8.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对所列《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文段进行点评。
《丹柯》:“我要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呢?”丹柯比雷声更有力地狂叫道。他忽然用双手撕开他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颗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那颗心正像太阳一样明亮地燃烧着,而且比太阳还更明亮。
点评:一个敢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因准确的动作描写而鲜活逼真,赞颂之情熔铸其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点评:???
参考答案一位率性洒脱、神采飞扬的大家形象,因传神的肖像描写而跃然纸上,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
7
-7 记念刘和珍君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下列对节选文段内容和语言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知道”的“才”说明“我”知道消息之晚,这便用铁的事实驳斥了所谓“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B.“下午便得到噩耗”,副词“便”说明惨案发生之快,雄辩地证明这是敌人预先设置的“罗网”。
C.“居然”“竟”“不料”“不信”等词,说明惨案出乎“我”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的想象。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和“流言”一样,足见反动派的凶残。
解析D项,理解错误。这句话中“尤”,是“更加”的意思,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答案D
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解析结合上文的“惨象”“流言”两个词,不难看出“默无声息的缘由”是反动派的无情杀戮和反动文人的诽谤诋毁。
参考答案敌人凶残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加衰亡了,使得我们的民族没有人敢为自由、国家而呼喊奋斗了。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解析从“沉默呵,沉默呵”不难看出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反复。“不在……就在……”指明了“沉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表面上看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其实强调的重点在前一分句。
参考答案这里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意思是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爱国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二、语言运用
4.请在下面文段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句子的序号。
我们深深为鲁迅的智慧叹服,他懂得避祸保全却不 ,他善于经营生计却不 ,他迎来送往却不 ,他嬉笑怒骂却不 。他善于发现 ,也善于推翻 。?
①玩世油滑 ②敷衍虚伪 ③促狭卑琐 ④龟缩苟活
⑤你司空见惯的常理 ⑥你闻所未闻的真相
解析从转折连词前后对应准确的角度思考。
答案④ ③ ② ① ⑥ ⑤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 。”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② 。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 。?
解析补写语句要在通读语段后,从整体着眼,于细处揣摩。第①处,要注意与前面语句的照应关系;第②处要注意横线后的“这个精神素质”一词的提示作用;第③处要具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②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自由意志)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怕你别无长物,就怕你连上进的心都没有。
②黄老师的课实在是太精彩了,他在课堂上不但妙语连珠,而且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有声有色地给大家描述出来。
③无论我们步行还是乘车离开,母亲总是目不斜视地看着我们走远,在我们回首时她依然站在原地,直到再也望不见我们。
④对于美国人擅长的“谈判游戏”,中国人早已领教了不少,因此对于特朗普上台后的各种“小伎俩”早已洞若观火。
⑤冬天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冷风不断地从四周灌进这个破房,他紧缩在屋角,全身不停地哆嗦着,噤若寒蝉。
⑥他自幼生长在京郊农村,对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比较熟悉,加上他有较好的速写基础,描绘人物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望文生义。②“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③“目不斜视”,眼睛不看旁边。形容态度严肃,遵守规矩,不左右乱看。此处可用“目不转睛”。④“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⑤“噤若寒蝉”,像寒秋的蝉不再鸣叫。形容不敢作声。易误解为“寒冷”或“十分寂静”。⑥“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把他的一腔悲愤诉诸于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
B.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C.由于资金不足的限制,学校计划修建的图书楼和医疗室只好暂缓施工,对此,师生反应强烈。
D.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解析A项,“于”多余。C项,句式杂糅,“由于资金不足的限制”可改为“由于资金不足”或者“由于资金的限制”。D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删去“由于”。
答案B
3.下面对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流言”分别指反动派屠杀爱国学生的暴行和走狗文人为掩盖其罪行而制造的言论。“已使”“尤使”构成递进关系,突出反动派屠杀学生的暴行更使作者愤慨。)
B.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三个女子在反动派向学生施行暴行时互相救助的行为震撼人心。)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反语,揭露中外的杀人者相互勾结、屠杀爱国学生的罪行。)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人类前进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牺牲,但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解析A项,“突出反动派屠杀学生的暴行更使作者愤慨”错,应为“突出走狗文人为掩盖其罪行而制造的言论更使作者愤慨”。
答案A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①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为你吊唁、痛哭,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②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孝养,待你培植。
③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④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地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刘百昭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⑤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⑥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⑦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⑨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残齿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A项,文章一开头就将气氛“烘托到极致”错。C项,将批判的对象理解错了。D项,错在“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
答案B
5.在石评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解析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参考答案①勇士;②学生的组织者;③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的人。
6.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解析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要答句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句子的表层含意是句子的字面意思,作答时,总结概括即可;句子的深层含意主要是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
参考答案①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要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了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三、语言运用
7.下面的挽联是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写的,请从备选项中选择相关的语句填空。(只填序号)
上联:生死同衾, , , 。?
下联:外抗强权, , , 。?
备选项:①疆场空有约 ②死难同穴 ③劳燕惜分飞 ④六载订婚成一梦 ⑤白宫溅血泣黄泉 ⑥内除国贼
解析回答时首先要了解对联的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内容相关,再结合刘和珍的相关事迹来回答。
答案上联:② ③ ④ 下联:⑥ ① ⑤
8.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记念刘和珍君》是现代文学中回忆性散文的代表性篇章。
②鲁迅是回忆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
③《记念刘和珍君》表达了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的主题。
解析首先,明确所写句子的主干,即“《记念刘和珍君》是现代文学中回忆性散文的代表性篇章”,然后将其他内容插入主干句中。改写时注意对原有信息的保留。
参考答案《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创作的以表达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为主题的现代文学中回忆性散文的代表性篇章。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