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C.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5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3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
℃、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
℃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6.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 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更怕看死人的。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却诚笃的脸,一个个都像脚跟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着。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身体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孩子,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他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的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的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来说变了滋味,变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了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战,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哽塞在我喉咙间,赶不掉。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的都被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发的,共产党发的,都是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的(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废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影响力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8.“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6分)
9.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贝也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活口米、常平青苗米,赈济流亡的百姓。诏褒谕之。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五》,有删改)
注①贝也:通“移”,转移,转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指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泄露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B.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活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②,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鲤:《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有日”“江阔”“浪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
C.颈联视听结合,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本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 , 。”?
(2)《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 , 。”?
(3)郦道元在《三峡》中引用渔歌一言三峡之长,一言猿声之哀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换句话说,不仅教育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树立学生的品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价值追求,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德者,才之帅也”,专业知识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知识的运用,则可能适得其反。爱因斯坦说过,( ),还要使学生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没有这种道德上的辨别力,就可能对他人缺少关怀,也可能越出行为的边界。现实中,论文抄袭等现象 ,这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只说品德修养欠缺、道德辨别力弱化 。事实上,真与善、知识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一个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
然而,对于有思想、有个性、有见识的当代青年,德育决不能 ,而是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古人的道德实践路径,是从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今天,同样需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品德润身,有公德善心,用大德铸魂。?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教育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B.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C.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树立学生的品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D.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人用专业知识是不行的
B.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行的
C.教育人用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D.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屡禁不止 难辞其咎 缺一不可 空中楼阁
B.数见不鲜 责无旁贷 缺一不可 凌空蹈虚
C.屡禁不止 难辞其咎 不可偏废 凌空蹈虚
D.数见不鲜 责无旁贷 不可偏废 空中楼阁
20.下面是某校医务室李老师给市二院张院长的一封邀请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妥,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是贵校医务室的小李,正值春季传染病高发期,诚挚邀请您为我校师生开展一场传染病知识讲座。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师生的传染病防疫意识。您是国内医学界小有名气的传染病专家,如果您能略尽绵薄之力,我校将不胜感激。拜托您的答复。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处在漫漫寒冬也能温暖如春。
材料 清泉 大海 山峰
蒙上岁月风尘 承受风霜雨雪 遭遇电闪雷鸣
你的情感 你的灵魂 你的身心
依旧仁厚宽容 依然纯洁明净 依然沉着坚定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斜杠青年”颇为流行,该词汇来源于英文Slash,指的是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身份,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与“用一世执一事”的人不同,“斜杠青年”代表着人们对多元化、对自由的向往。
那么,你是更愿意将来成为一名“斜杠青年”,还是更愿意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5
-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解析A项,“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错误,原文为“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B项,“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错误,原文是说“没完全描写出”。D项,“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错误,原文为“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C.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解析C项,“逐层递进”错误,应该是“并列”。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解析B项,“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歪曲了《关雎》的含蓄美。
答案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5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3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原文“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B、C、D三项均属于“修复”工作。
答案A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
℃、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
℃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C项,“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错,“纸浆补书机修补法”与“修复纸张的酸性”毫无关联,据原文“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可知,选项错误。
答案C
6.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就本题而言,锁定材料三,聚焦材料三第一段文字,整合“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等语句,润色作答即可,注意分条呈现。
参考答案①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2分)②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2分)③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 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更怕看死人的。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却诚笃的脸,一个个都像脚跟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着。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身体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孩子,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他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的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的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来说变了滋味,变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了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战,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哽塞在我喉咙间,赶不掉。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的都被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发的,共产党发的,都是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的(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废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影响力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解析A项,“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表述有误,原文为“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
答案A
8.“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可通过阅读原文,明确是谁对谁的敬意,怎样的敬意。很显然原文记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小孩子对孙中山、鲁迅的模糊的敬慕。然后结合具体事件简要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指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9.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由本文的副标题“悼念鲁迅先生”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悼念鲁迅。文章多处写到作者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目的是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年幼时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参考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贝也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活口米、常平青苗米,赈济流亡的百姓。诏褒谕之。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五》,有删改)
注①贝也:通“移”,转移,转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解析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可根据虚词和对话标志断开,要注意“系治”“责以”两处的理解。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指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泄露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解析C项,“进士”是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
答案C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B.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活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解析B项,“认为他是”错,“以为”应译作“让(他)做”或“任命(他)做”。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1)“间”,时常;“作”,出现,发生;“安得”,怎么;“豫”,提前,预先。(2)“部”,统率、管辖;“供”,缴纳;“曾”,竟然;“第”,府第,达官贵人的住宅。
参考答案(1)东南水灾旱灾、盗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暗中寻找机会图谋我们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怎么能不预先谋划呢?(2)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向上缴纳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竟然连供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都不够。
参考译文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岁。乡里有个贤者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中。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说:“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于是停止这个案件。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活口米、常平青苗米,赈济流亡的百姓。皇帝诏令褒扬他。调任两浙,谢绝不上任,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灾旱灾、盗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暗中寻找机会图谋我们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怎么能不预先谋划呢?”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向上缴纳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竟然连供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都不够。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赵普、韩琦这样的辅国定策的功臣也没有得到,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家中。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准自便居住。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②,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鲤:《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有日”“江阔”“浪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
C.颈联视听结合,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本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解析B项,诗歌描写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答案B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解析尾联前一句叙事,诗人巧借“得鱼”说“南来”,表达思乡之情。后一句结合注释可以看出,用“鱼雁传书”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 , 。”?
(2)《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 , 。”?
(3)郦道元在《三峡》中引用渔歌一言三峡之长,一言猿声之哀的句子是:“ , 。”?
答案(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换句话说,不仅教育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树立学生的品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价值追求,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德者,才之帅也”,专业知识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知识的运用,则可能适得其反。爱因斯坦说过,( ),还要使学生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没有这种道德上的辨别力,就可能对他人缺少关怀,也可能越出行为的边界。现实中,论文抄袭等现象 ,这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只说品德修养欠缺、道德辨别力弱化 。事实上,真与善、知识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一个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
然而,对于有思想、有个性、有见识的当代青年,德育决不能 ,而是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古人的道德实践路径,是从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今天,同样需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品德润身,有公德善心,用大德铸魂。?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教育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B.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C.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树立学生的品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D.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
解析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放在主语“教育”后面;C项,搭配不当,应是“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学生的价值追求”;D项,语序不当,要对应前句的“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有品德修养才有内在灵魂,有价值追求的人才有生命力,精神品格好才能成为全新的人。
答案B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人用专业知识是不行的
B.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行的
C.教育人用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D.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解析首先从后一句中的“还”来看,不能用“不行的”,排除A项与B项;从语法角度看,后一句省略了主语“我们”,C项的主语是“教育人”,显然前后句主语不一致。
答案D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屡禁不止 难辞其咎 缺一不可 空中楼阁
B.数见不鲜 责无旁贷 缺一不可 凌空蹈虚
C.屡禁不止 难辞其咎 不可偏废 凌空蹈虚
D.数见不鲜 责无旁贷 不可偏废 空中楼阁
解析屡禁不止:多次发布禁止做某件事情的命令却没有达到目的,这种事情仍继续发生,没有停止。数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从前后文语境来看,表达的是对“论文抄袭等现象”的批评,而不是是否“新奇”,应选“屡禁不止”。难辞其咎:难以推脱其过失。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根据语境,应选“难辞其咎”。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不可偏废: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强调不能偏,应选“不可偏废”。凌空蹈虚:在空虚的地方舞蹈,形容不切合实际,极度危险。此处使用正确。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应选“凌空蹈虚”。
答案C
20.下面是某校医务室李老师给市二院张院长的一封邀请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妥,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是贵校医务室的小李,正值春季传染病高发期,诚挚邀请您为我校师生开展一场传染病知识讲座。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师生的传染病防疫意识。您是国内医学界小有名气的传染病专家,如果您能略尽绵薄之力,我校将不胜感激。拜托您的答复。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注意语体要求、语言是否存在病句以及谦敬辞的使用等问题。
参考答案①“贵校”改为“学校”;②去掉“为了”;③“小有名气”改为“颇有建树”;④“略尽绵薄之力”改为“鼎力相助”;⑤“拜托”改为“期待”“盼望”等。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处在漫漫寒冬也能温暖如春。
材料 清泉 大海 山峰
蒙上岁月风尘 承受风霜雨雪 遭遇电闪雷鸣
你的情感 你的灵魂 你的身心
依旧仁厚宽容 依然纯洁明净 依然沉着坚定
解析此题考查组句式仿写。根据所给的示例,将下面的材料合理归类,再按照例句所给的句式,重组仿写即可。
答案示例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母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依然沉着坚定。
母爱是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遭遇电闪雷鸣依旧仁厚宽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斜杠青年”颇为流行,该词汇来源于英文Slash,指的是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身份,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与“用一世执一事”的人不同,“斜杠青年”代表着人们对多元化、对自由的向往。
那么,你是更愿意将来成为一名“斜杠青年”,还是更愿意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本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材料。材料解说了什么是“斜杠青年”,并对“斜杠青年”与“用一世执一事”的人进行简单比较。第二部分是对写作者发出的驱动命令以及提出的写作要求。“你是更愿意将来成为一名‘斜杠青年’,还是更愿意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题目要求明确,写作者必须做出选择,同时要在文章中写出自己思考、权衡的过程。
要立意准确,重点是抓住两个选择的核心:职业。也就是说,写作者所写内容必须是对两种职业观的权衡与选择。如果离开职业选择去谈兴趣爱好,或者在提出选择专一职业之后,开始讲坚持、专一的重要性,则是偏题的表现。
在立意上,写作者可以选择以下任一方面:①选择成为“斜杠青年”。可立意为“画下斜杠,拥抱可能”“斜杠,是冲破桎梏的勇气”。②选择“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可立意为“专一坚持,更显风采(更能成就事业)”“‘用一世执一事’是不畏艰苦、甘于寂寞的人生态度”。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