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歌课时作业含解析(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歌课时作业含解析(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0:50:02

文档简介

第7课
诗三首
1.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陶渊明洁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②《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指出人才的重要性,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
③《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真可谓阳奉阴违。
④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弄出虚假的“成果”来。
⑤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在历史上并称为“三曹”,他们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题材广泛,令人目不交睫。
⑥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古诗文作品变得炙手可热,广受欢迎。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②④⑥
解析:①洁身自好: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使用正确。②求贤若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使用正确。③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褒贬失当。④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使用正确。⑤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望文生义。⑥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合语境。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B )
A.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打击借口职业介绍为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欺诈、传销等违法违规行为,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B.有关职能部门应切实负起责任,建立一整套慈善活动监管体系和流程,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加大打击力度,让“伪慈善”“假爱心”无所遁形。
C.教育专家蔡笑晚说,他的6个子女有5位博士1位硕士,是因为家庭教育首先将孩子的自立精神培养放在了首位。
D.口腔科不仅拥有10台先进的牙科综合治疗台,其他配套设备,如超声波设备、激光治疗机等新手段也经常使用。
解析:A项,句式杂糅,“借口……为名”是“借口……”和“以……为名”的杂糅,应取其一。C项,成分赘余,“首先”和“首位”有重复,应删去“首先”。D项,用词不当,“设备”不是“手段”;语意不连贯,“不仅”与“也”前后不搭配。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潮汐是海洋水面周期性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把发生在白天的叫潮,①发生在夜间的叫汐,潮汐之名由此而来。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其他天体也会产生引潮力,但因距离远或质量小,②引潮力微不足道。除了引力因素,③潮汐还会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钱塘江口的杭州湾呈喇叭口状,加之泥沙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潮势汹涌澎湃。
解析:第①空,上文解释了“潮”,下文是“潮汐之名由此而来”,横线上应填写“汐”的形成,根据上文“潮”的句式,可以填写“发生在夜间的叫汐”。第②空,根据语境“其他天体也会产生引潮力”“距离远或质量小”,可以填“引潮力微不足道”。第③空,根据下文“杭州湾”潮势汹涌澎湃,可知“潮汐”除了引力因素,还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处可以填写“潮汐还会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行行重行行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4.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极言其行走之远,兼有分离久远之意。用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
5.古人在评价诗时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一首诗中最精彩关键的句子。请指明“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诗眼”各是什么,并简要解说。
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的“老”与“晚”是“诗眼”。“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身心憔悴,有似衰老之感。“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杂诗(其四)
曹 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6.本诗在写佳人时分了几个层次?试作简要说明。
答: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首二句,写佳人的自矜之情;第二层是中间四句,写佳人的自我怜惜之意;第三层是最后两句,写佳人的自我感慨。
7.全诗通过对佳人形象的塑造,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全诗作者以佳人自比,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自己才能出众,却为他人所不容,也只能空有一番宏大志向,年将老而无所作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读《山海经》(其一)
[东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8.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两句,描写了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神清气爽的情景。
D.最后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了隐居读书的感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解析:B项,“欣”字并没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而是借鸟喻人,表达对当时生活的满足。
9.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答:这首诗写了诗人四个方面的乐趣: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的乐趣;亲自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的乐趣;把酒言欢的乐趣;纵情想象,沉醉书卷的乐趣。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对全诗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诗人的乐趣。具体作答时,可结合当时的环境、人物的活动、诗人的情感等来组织答案。
诗歌鉴赏:《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的13首组诗,本诗是第一首。诗的前六句写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中,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接下来描写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头而去。他独自高兴地倒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纷扰,诗人畅享自在与自得。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诗的最后四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
本诗抒发了诗人崇尚自然、回归田园的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写出了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10.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酒当歌,酒,被三滴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岁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于热烈、奔放与豪情中,回味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诗人的顾影自怜;回味着“酒酣胸胆尚开张”时官人的豪兴傲气;(回味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时文人的多愁善感);(回味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壮士的悲怀壮行)……如今,古时的佳酿至今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11.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短语。(每个短语不超过5个字)
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战略环境评价:环境影响 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决策
解析:文段主要阐述的对象是“战略环境评价”,提取语句的主干,去掉枝叶,即可概括出关键词。
PAGE
4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焦仲卿妻刘氏是一个善良的女性,却在结婚两三年后就被婆婆嫌弃。她与焦仲卿诀别时,虽然忧心忡忡,却依然“感君区区怀”。
B.2019年11月16日晚,庐剧《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在安徽大剧院拉开了公演的序幕,表演场面可谓附庸风雅,令人叹服。
C.汉代女子改嫁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焦仲卿夫妻的婚姻悲剧发生在建安年间,那时焦仲卿妻自求遣归的想法并不奇怪。
D.《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夫妻二人对待爱情坚贞不渝,这自然值得肯定。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天下所有的夫妻,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解析: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用于此处不合语境。A项,忧心忡忡:形容忧愁的样子。使用恰当。C项,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使用恰当。D项,坚贞不渝:坚守节操,决不改变。使用恰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据饲养员介绍,动物园内的孔雀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飞行天性逐步降低。对它们进行一定的飞行训练,很有必要。
B.“二度梅”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吴凤花,2014年11月30日亮相胜利剧院,演出了她的经典之作《孔雀东南飞》。
C.千古绝唱《孔雀东南飞》是第一首中国文学史上的长篇叙事诗,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D.汉代实行“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孔雀东南飞》中的庐江小吏焦仲卿,便在察举制中的受益者。
解析:A项,搭配不当,“飞行天性”与“降低”搭配不当,“降低”可改为“消失”。C项,语序不当,“第一首”应该放在“长篇叙事诗”前面。D项,结构混乱,“便在察举制中的受益者”可改为“便在察举制中受益”或“便是察举制的受益者”。
3.下列对《孔雀东南飞》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贱妾”是古代妇女谦卑的自称,文中是兰芝的自称。“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中的“卿”,是古代夫妻、朋友间的爱称,文中则是仲卿对妻子兰芝的爱称。
B.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结发”指束发,古代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若按顺序排,应为“夜半”“人定”“鸡鸣”“黄昏”。
D.“初七及下九”指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解析:正确的排序应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②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④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①阿:发语词。②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③旅谷:植物未经播种而生叫“旅生”。旅生的谷与葵叫“旅谷”“旅葵”。④饴:同“贻”,送给。
4.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的叙述极有层次,请结合诗歌略作分析。
答:本诗依照人物回家的顺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中茫然(“出门东向看”)。由最初的热望化为痛苦,又陷入绝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做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沉重的哀痛。(基本意思答对即可)
5.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答: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如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去世;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看”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6~8题。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①,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②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③。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④。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⑤。“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⑥;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⑦。为人洁白晰,鬑鬑⑧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①隅:方位。②笼:竹篮。③襦:短袄。④脱帽着帩头:脱下帽子,重新整头巾。帩头,包头发的纱巾。⑤姝:美丽的女子。⑥骊驹:黑色小马。⑦专城居:官居太守,为一城之主。⑧鬑鬑:须发稀疏。
6.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所叙述的故事。
答:采桑女子罗敷严词拒绝使君调戏。
7.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罗敷这一人物形象?
答: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8.这首诗表现了罗敷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坚贞不阿、勇敢机智。
9.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能够表达人的某种情感的句子。
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读着这海誓山盟的诗句,哪个渴望爱情的人不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答: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
10.下面的句子顺序已经打乱,请你重新排序(只写序号即可)。
①其以繁简交错的剪裁方法,生动传神的对话,以及托物起兴、铺张排比等手法展示了刘兰芝、焦仲卿从相爱到相离直至殉情的爱情悲剧
②追求爱情自由与人生幸福的伟大精神
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和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人们反对封建礼教
④该诗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性鲜明并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光辉妇女形象,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
⑤《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答:⑤①③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⑤句包含话题或对象,确定为首句;①句中的“其”指代《孔雀东南飞》,所以紧跟⑤句;③句中的“揭露了”“歌颂了”与①句中的“展示了”顺承一致;②句中的“伟大精神”承接③;④为最后一句。
11.以下是学校贴吧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90字左右。
亲,想当节目主持人吗?校园广播站的主持人团队现要扩军啦!对自己的普通话有没有信心?能说会写不?可以跟他人很好沟通和协作吗?假如你给出的答案都是YES,那么恭喜你,你有可能成为我们广播站主持人中的一员了。名额有限,只招3位。无论你是帅哥还是妹纸,快快到学校团委办公室报名吧!我们恭候你的大驾。记住,一定要在5月12日前哦。
招聘启事
为了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我、展现风采的舞台,学校广播站现面向全体同学公开招聘节目主持人3名。要求热爱广播工作,普通话标准,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协作。有意者请于5月12日前到学校团委办公室报名。
岭南中学广播站
2018年3月6日
PAGE
4第5课
离骚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目前存在教师编制紧张、减员人数多、招不到人等方面的问题,教师补充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重。
②房子和古董不同,并非越老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房子犹如美人迟暮,门庭冷落成为必然。
③年初,一幢3D打印的建筑在苏州正式亮相,建筑墙体上的波浪形纹理层次分明,层与层之间过渡自然,看上去浑然一体。
④曾几何时,他们是形影不离的童年玩伴,一起玩耍的快乐日子如海边的贝壳,数也数不完。三十年过去,往昔的朋友与自己天各一方,再难相聚。
⑤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27岁才开始发愤学习。直到52岁时方崭露头角,得到朝廷的任用,被委以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⑥我在这里遇到的很多学者都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感到非常苦涩,常有怀才不遇之感。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解析:①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不合语境。②美人迟暮:形容青春易逝,晚年已到。使用正确。③浑然一体:融合而成一个整体。使用正确。④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望文生义,不能理解为“很久以前”。⑤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使用对象有误。⑥怀才不遇: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B )
A.中国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简单、粗暴地成为一种变现的工具,制造者不仅丧失理性,连同这种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受众也丧失理性,集体沦为毫无审美情趣的纯消费动物。
B.中国的时尚品牌不愿在自己的品牌店里大幅打折促销,因为这种方式会令广大消费者对其商品的内在价值产生怀疑。
C.发布会现场,马东宣布将转型创立米未传媒,还宣布“奇葩说”第三季即将启动,这对粉丝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喜事。
D.欧元区领导人就希腊援助问题召开了紧急峰会,各方仍未能就希腊获援前景达成具体的共识,此前的僵局虽有所松动,但前景却不可叵测。
解析:A项,语序不当,“制造者”应放在“不仅”之后。C项,表意不明,“这”指代的内容不明确。D项,语意重复,“叵”为“不可”之意,与前面“不可”重复,可把“叵测”改为“预测”。
3.下列有关《离骚》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屈原,名平,字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B.我国文学史上素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始于《楚辞》。
D.屈原的作品很多,除了《离骚》之外,还有《九章》《九歌》《九辩》《天问》等,这些都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解析:《九辩》为宋玉的作品。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6题。
橘 颂
屈 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受命不迁(不可迁往他处种植)
生南国兮(专指楚国)
B.深固难徙(根深蒂固)
绿叶素荣(素白的花)
C.精色内白(心灵洁白)
独立不迁(不可迁往他处种植)
D.终不失过兮(过失)
参天地兮(与天地并存)
解析:不迁:不改变。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青黄杂糅
B.文章烂兮
C.苏世独立
D.梗其有理兮
解析:A项,杂糅:古今义都是“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B项,文章:古义是花纹色彩,今义是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C项,独立:古义是超群出众,今义是自立。D项,有理:古义是有纹路,今义是有道理。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曾枝剡棘
曾枝:那层层枝条
B.姱而不丑兮
姱:美好
C.有以异兮
异:独特,形容词
D.可师长兮
师长:看作师长,名词动用
解析:异:迥异,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选自《楚辞补注》,有删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
B.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大力宣扬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时间、时势的变化
D.安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皎洁的样子
解析: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B.
C.
D.
解析: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B项,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的语气/介词,“给”。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土地”。D项,介词,“因为”/连词,表顺承。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坚守人格节操的一组是( C )
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⑤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解析:①句写屈原的面貌;②句是渔父唱的歌的歌词;③句是渔父说的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于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和节操。
B.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议论。
C.屈原听从了渔父的建议后,渔父微微一笑,摇着船桨,口中唱着“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双脚”,离屈原而去。
D.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高尚的人格,追求自身的清白高洁,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理想破灭,他也至死不渝。
解析:屈原没有听从渔父的建议。
参考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湘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混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拘泥于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您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您何不吃酒糟,喝薄酒?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保持高尚,以致让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怎能让清白的身体沾染上污浊的外物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鱼腹之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于是口中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双脚。”渔父于是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11.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再写两个句子。
心正则笔直。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提取下列句子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
(1)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2)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3)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4)过端午节时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5)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竹叶或苇叶包裹糯米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PAGE
5第4课《诗经》两首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这一年来多少在外务工人员辛苦奔波,夙兴夜寐。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他们终于可以放下这一年中的苦与累,踏上归乡的路程。
②去年为首尔FC队队员的德扬也信誓旦旦,要用本场比赛向恒大复仇。因为首尔FC在去年亚冠决赛中输给了恒大。
③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④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找到那个售货员,大呼:“退货!退货!”
⑤有的人向党向人民伸手要官要权,这种不情之请我们决不答应。
⑥有的年轻人在生活中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暴殄天物,没有了生活的勇气。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解析:①夙兴夜寐:形容勤劳。使用正确。②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使用正确。③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使用正确。④屡试不爽: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望文生义。⑤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不合语境。⑥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A.4月22日,中科院院士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乐嘉陵和众多专家不约而同来到舟山普陀。他们将对跨海旅游真空飞行巴士进行技术研讨。世界首条海底真空隧道的建造呼之欲出。
B.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公平竞争。
C.据英国媒体1月17日报道,欧洲航天局当日公布了一组火星照片,以从照片上的迹象分析来看,这个红色星球上曾经有一条很长的河流。
D.美国国会参议院发言人说,如果众议院能酝酿不附带条件的债务上限法案,使政府能履行法定的支付义务,参议院将愿意考虑这一方案。
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择优录取”后面加上“原则”。C项,句式杂糅,“以……分析”和“从……来看”只保留其中一个。D项,搭配不当,“酝酿”与“法案”不搭配,“酝酿”一词应改为“通过”。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D )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__。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⑤③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第一空应填的句子与“但”前面的语句为转折关系,故①句应为首句。由⑤句中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及第三空后的句子可知第三空应填⑤句。③句内容与⑤句内容形成并列关系,故第二空应填③句。②句与“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一句联系紧密,故第四空填②句;④句是对⑤句的举例说明,可作为尾句。故正确的排序应为①③⑤②④。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4~6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袺页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气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提衣襟盛物。⑦袺页(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4.《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解析:文学常识中的“诗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这三种诗歌类型以及“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例如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除了开头两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通篇全用“赋”,而叙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
5.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一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解析:《诗经》常见的表现技法就是“重章叠唱、反复咏叹”。本诗中为了表现妇女们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面,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分析原诗可以发现,该诗主要是通过变换动词来表现这种欢快场景的。
6.前人读这首诗时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查形式比较灵活,主要是引发学生合理想象,概括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想象示例:阳光明媚的春日,平原旷野之上,三三五五的农家女子,沐着和煦的清风,一边欢欢喜喜地采撷着嫩绿的车前草,一边唱着“采采芣苢”的歌谣,余音袅袅,忽断忽续,那是怎样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
(二)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7~9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蒹葭》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与执着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情。
8.《蒹葭》这首诗歌中有较多的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一切景语皆情语。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解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9.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答:《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10.“兴”这一手法是《诗经》开创的,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民歌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兴”这一手法写两句话,内容不限。
示例: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②羊了肚子手了巾哟/三道道那蓝,咱们见了面面容易/哎哟拉话话的难。(陕北民歌《泪蛋蛋》)
答:示例:①火红的旗帜哗啦啦飘,我们的青春在燃烧。②山清水秀天蓝蓝,我们的亚运超历年。
11.按要求对下面这段话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诗经》从一开始,还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答: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且不可改变句子原意。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很多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其实,竹子是有花植物。__①__,这是受到了遗传基因的影响。如群蕊竹一年左右开一次花,牡竹、版纳甜竹三十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那么,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科学家解释,有些植物为繁衍后代,会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因为__②__,而这些养料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植物就会逐渐枯死。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可见,__③__。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竹子的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①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不同
②开花、结果要消耗大量养料
③恶劣的环境会造成竹子开花
解析:根据上文“竹子是有花植物”,下文“群蕊竹一年左右开一次花,牡竹、版纳甜竹三十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可以确定①处应该讲不同种类的竹子开花的周期不同。根据下文“而这些养料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植物就会逐渐枯死”的解说,可推知②处应该讲开花消耗养料。“可见”之后的句子,应该是对其前句“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的内容的抽象概括,因此③处应该讲环境与开花的关系。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