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游褒禅山记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繁荣稳定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但2015年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点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1.《清明上河图》的书名号表示绘画作品,下列各句中书名号及其相关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常与“诲人不倦”连在一起使用。
B.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即写信去报名。
C.《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红色歌曲,唱响广安》活动,表达了广安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解析:A项,应将“《论语》(述而)”改成《论语·述而》。B项,应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书名号改为引号,因为它既不是书名,也不是文章名称。将“招生启事”用书名号括起来,因为它属于文章名称。C项无误。D项,“红色歌曲,唱响广安”应用引号,不用书名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B.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C.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D.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解析:“见证”当动词讲时,意思是“当场目睹可以做证”,用于人,而此处主语为“作品”,故排除B、D两项。补写的语句是对《清明上河图》的一个价值定位,比较A、C两项,用“是……也是……”的句式语气更强烈,更能凸显其价值,故排除C项,选A。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B.《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还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C.《清明上河图》即使场面热闹,但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D.《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解析:原句中“不仅……但……也……”关联词搭配不当,使句子表意不明。从语境上来看,这句话是想表达《清明上河图》中隐藏于繁荣表象下的忧患意识,所以用转折、并列关系句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过云木冰记
[清]黄宗羲
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雰霭淟浊,蒸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然,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气,呼嗟咽续。忽尔冥霁地表,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插于幽篁,璎珞缠于萝阙。琤琮俯仰,金奏石搏,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
余愕眙而叹曰:“此非所谓木冰乎?《春秋》书之,《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旁曰:“是奚足异?山中苦寒,才入冬月,风起云落,即冻①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盖其地当万山之中,嚣尘沸响,扃②人间,村烟佛照,无殊阴火之潜,故为愆阳之所不入。去平原一万八千丈,刚风疾轮,侵铄心骨。南箕哆口③,飞廉弭节④,土囊大隧,所在而是,故为勃郁烦冤之所不散。溪回壑转,蛟螭蠖蛰,山鬼窈窕。腥风之冲动,震瀑之敲嗑,天呵地吼,阴崖沍穴,聚雹堆冰,故为玄冥之所长驾。群峰灌顶,北斗堕胁,藜蓬臭蔚,虽焦原竭泽,巫吁魃舞,常如夜行秋爽,故为矅灵之所割匿。且其怪松人枫,礐石罔草,碎碑埋砖,枯胔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听命于造化之地,同一过忒,有无关于吉凶之占。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
(选自《续古文观止评注》,有删改)
注:①:结冰。②扃:关闭,锁闭,引申为隔绝。③哆口:张口。④飞廉弭节:飞廉,即风神。弭节,即停止挥鞭使车缓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B.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C.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D.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解析:句首“而”是连词,接下来几句皆为四字一句,节奏感较强。“敛而不扬”的主语为“其气”。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璎珞,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
B.《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之一,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C.阴,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D.北斗,二十八星宿之一,形状如斗,因为位于北方,故称。
解析:《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四明山过云地区罕见而奇特的木冰景观,使人仿佛置身于晶莹的世界。
B.作者在写木冰景观时,多采用结构整齐的短句,揉细腻的描写与磅礡的气势于一体,强调了过云地区之冷。
C.作者一行三人同游过云山,当作者看到自己的家乡存在木冰这一神奇景象时,感到很惊奇。
D.黄宗羲的这篇山水游记,不是单纯地描摹自然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听天由命、与世无争的消极心态。
解析:“听天由命、与世无争的消极心态”错,由“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可知,作者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他正进行着不屈的抗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
译文:即使是微小的一叶一茎,也没有不被冰雾缠绕的。
(2)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
译文:住在这里的,难道就没有翻越山峰挖掘药材,说着有高深道理的话语,行为与世人不同,不受社会清平或动荡的命运干扰的人吗?
参考译文:
壬午年,我和晦木、泽望进入四明山,从雪窦山返回来到过云。这里云雾密布,充满了整个山谷,乱云并不飞散,高高的瀑布因云雾遮蔽,好像停止了下落。蜿蜒曲折的山路向远处延伸,我们撤去烛火夜行,雾和露水沾湿了衣裳。山间寒气彻骨,大家相互看着对方丧失胆气的样子,只能听到彼此断断续续的喘气声和叹息声。忽然雾散云收,天地都出现在眼前,万物改换了样子,眼前一片光亮。小草上结着圆圆的冰珠,树上长长的枝条裹着白玉般晶莹的冰衣。幽静的竹林像插满美人头上的银色玉簪,柔软的藤蔓像缀满美人颈上的成串珠饰。风吹来,草木上下摇动,发出琤琤琮琮玉石般的声响,就像乐器演奏的声音,即使是微小的一叶一茎,也没有不被冰雾缠绕的。
我惊奇地看着并感叹道:“这不是人们所说的木冰吗?《春秋》上写过它,《五行》上记载过它,为什么在我们家乡也有这种奇异之景呢?”话还未说完,有一个当地的僧人在旁边笑着说:“这有什么值得诧异的?山中最冷,刚进入冬月,就风起云涌,冰凌满山,所以常年积满霜雪。大概因为这里地处万山之中,没有尘俗的纷争,隔绝人世,既无乡村和寺庙的烟火,也没有特殊的地火潜入,所以冬天太阳的热度到不了这里。这里距离平原有一万八千丈,强劲的风像急转的车轮,侵人心骨。主风的南箕星张着大口,风神在这里停止挥鞭使车缓行,到处都是土洞和长长的隧道,所以大风回旋不散。小溪迂回,山谷递转,蛟螭潜伏,山鬼妖媚。暴风强劲有力,瀑布震天作响,天地怒吼,北面山上闭塞的洞穴堆聚着冰雹,原来这里常年被北方的冬神控制。群峰高耸云霄,北斗星都似乎堕入其腰际,杂草的气味浓郁,即使原野枯焦,沼泽干涸,巫师念咒求雨,装扮成旱魃狂舞,这里也常年如秋夜般凉爽阴湿,这里好像被太阳分割藏匿起来。况且这里怪异的松树、枫树上的人形树瘤、毒石杂草、破碎的古碑、残埋地下的砖块、腐烂的肉和白骨,都完全可以兴云吐雨。况且这里像仙宫一样有神灵治理,连山岳也散发着灵气,这里有道行极高的僧人在悬崖上刻下的文字,还有妖鸟和山怪,深峻幽邃,这里的寒气都收敛着而不散发,所以总是那么寒冷而不温暖。”
我于是喟然长叹道:“哎!同样的寒来暑往,但仍有不听命于自然的地方;都是一样的变幻无常,就有与占卜吉凶无关之处。住在这里的,难道就没有翻越山峰挖掘药材,说着有高深道理的话语,行为与世人不同,不受社会清平或动荡的命运干扰的人吗?”我正与现在的世道格格不入,准备去拜访和询问这样的人。
8.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
志:是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
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
9.根据上下文,补全句子,要求结构对称。
早在一千年前,改革家王安石被宋神宗拜为丞相,推行新法,遭保守派反对,还被辞了官。不久再度出山,恢复相位。他虽然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世态看得颇为透彻。有一次,宋神宗于元宵赐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这首诗说的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正因如此,王安石在位高权重之时,并不欣喜;在隐退山林之时,并不怨恨。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提示:可根据王安石人生经历进行补写)
解析:本题属于扩展语句的题型,要结合所给语境,按题干要求扩展。可结合王安石一生的大起大落两方面谈。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在“石头剪刀布”游戏中,是碰运气多一些,还是需要策略多一些,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但是,①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很明白。这个简单的游戏中,用“石头”“剪刀”“布”三个意象,制造了一种循环克制的关系。它讲的是,②万物都在循环链条中相生相克,像羊吃草、草吃地、地吃人、人吃羊一样。认识到了这一个道理,③我们就可以有一种豁达的心态。正所谓:石头剪刀布,一物降一物,你也莫自卑,我也莫自负,出手一枝花,微笑菩提树。
解析:由“但是”可知,①处应填可以说清楚的是什么。由“制造了一种循环克制的关系”“像羊吃草、草吃地、地吃人、人吃羊一样”可知,②处应填由这个游戏所得出的、适用于万物的道理。由“正所谓”可知,③处应填概括“你也莫自卑,我也莫自负,出手一枝花,微笑菩提树”这句话内涵的语句。
11.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这幅漫画形象地启示人们:成功者的足迹,我们应该视为路标,奋然前行。而不能视为框框,亦步亦趋。
PAGE
5第9课
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频频亮相,成为________的全球科技新宠。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人工智能已走出实验室,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其他变革性技术如蒸汽机________。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系主任黄铁军教授说:“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通用技术,在人类社会各领域都能应用。预计未来智能程度还将不断提高,对各行业的________和影响更为深刻,这是其他技术肩背难望的。”发展人工智能,世界各国纷纷布局,我国同样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作为制造业大国,近年来中国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世界先进国家能与中国大体上发展同步,有能力完全跻身前列。中国应抓住机遇,加快人工智能布局、________人工智能红利,并力争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引领者。以往的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大发展,( )。如今,世界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这个重大历史机遇,我们不能错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炙手可热 平分秋色 拉动 取得
B.盛极一时 平分秋色 拉动 取得
C.盛极一时 不相上下 带动 收获
D.炙手可热 不相上下 带动 收获
解析: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语境强调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选择“盛极一时”。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形容数量、程度差不多。语境突出的是两者比较,强调没有高低之分,可以选择“不相上下”。拉动:采取措施使提高、增长或发展。带动:引导着前进。此处用“带动”。取得:得到。收获:比喻心得、战果等。此处用“收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世界先进国家能与中国大体上发展同步,完全有能力跻身前列。
B.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大体上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同步,完全有能力跻身前列。
C.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大体上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同步,有能力完全跻身前列。
D.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大体上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同步,完全有能力跻身前列。
解析:A项,“世界先进国家能与中国大体上发展同步”,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国大体上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同步”。B项,“人工智能领域”前缺少“在”。C项,“有能力完全”语序不当,“完全”修饰“有能力”。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因为前几次工业革命都发源于西方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
B.然而前几次工业革命都发源于西方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
C.然而前几次工业革命都发源于西方国家,因为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
D.因为由西方国家所创新与主导,所以前几次工业革命都发源于西方国家
解析:结合前文“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大发展”说的是科技革命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变革,后面说的是转折语态,可以排除A、D两项。C项,“因为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无关联,没有这种关系,排除C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⑤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chán)岩:险峻的山石。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水神名。④玄裳缟衣:玄,黑色。裳,下裙。缟,白色丝织品。衣,上衣。⑤畴(chóu)昔:往昔,从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顾安所得酒乎
安:哪里
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道士顾笑
顾:回头看
解析:C项,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去。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解析:原文标点如下: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6.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月夜长江美景的一组是( D )
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②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③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④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不能准确体现出景物之美,③是人的活动,⑥是让作者惊恐的景象。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第三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的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解析:D项,“消沉和虚无的思想”不准确。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昨天晚上,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时,第(1)句要把握“曾”“几何”的意思;第(2)句要结合注释,理解“畴昔”的含义,把“非子也耶”的语气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喜欢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习习,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很像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的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感觉忧伤悲哀,紧张恐惧,感到害怕而不敢停留了。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像两个车轮,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你了,昨天晚上,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照要求答题。
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了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1)有一个句子与本段的话题不统一,应删去,这句话是: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了不少人才。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苏轼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10.将下面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
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让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答: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他除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1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一种旷达、超然的洒脱,请根据下面文段的具体语境,模仿画线句子,再写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排比。
人能做到旷达,实在不简单。旷达是对人生的感悟,是对世界的乐观,是对时代的热爱,是对生活的迷恋。胸怀浩大,但不是野心膨胀;目光深远,但不是肆意贪婪。旷达是崇高的思想修养与伟大人格的自我表现,是内在美的外在花环。旷达不是山野豪气,山野豪气是草莽间个人主义的放大。
答:示例:旷达不是玩世不恭,玩世不恭是盲目中自以为是的迷失;旷达不是醉生梦死,醉生梦死是繁华中生命价值的贬损;旷达不是自在逍遥,自在逍遥是失意时人生烦恼的掩饰。
PAGE
5第8课
兰亭集序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据悉,中国重工旗下的武船重工今年上半年共获得了8艘海监船订单。中国海监南海总队负责人此前曾透露,新型海监船的建造及早日投入使用,对现有海监力量来说,堪称为虎添翼。
②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③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状况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④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眼前的美景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
⑤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做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⑥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胶东半岛的崇山峻岭的阻挡、过滤,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解析:①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恶人,增加恶人的势力。与句意不符。②令人侧目: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与句意不符。③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望文生义。④游目骋怀:尽览景物,舒展情怀。使用正确。⑤不刊之论: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使用正确。⑥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2019年起,农村将全面实施“二清三改”政策,这涉及到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的好日子要来了。
B.这些年来,台湾“民歌之母”陶晓清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民歌素材。
C.本周西南地区大多以晴热天气为主,无明显降雨,局地午后风速较大。
D.该站日客运量仅七八千人,由于“五一”长假,旅游人数增多,假日期间每日客运量超过两万人,比平日多两倍。
解析:A项,成分赘余,“这涉及到”应改为“这涉及”,“涉及”中的“及”就是“到”的意思。B项,不合逻辑,“无时无刻不”等于“时时刻刻都”,后面又说“忘”,显然与“积累了大量的民歌素材”矛盾,应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大多以……为主”不当,应改为“大多是……”或“以……为主”。故选D。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C )
A.他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山区中学就教十余年。
B.虽然他在这件事中只是尽了绵薄之力,但我们还是要真诚地感谢他的帮助。
C.此次创业成功,多亏了各位鼎力相助。
D.明日你在舍下等候,我准时前往请教。
解析:A项,从外地到这里用“就教”,强调自己从事某项工作用“从教”。B项,“绵薄之力”为谦辞。D项,“舍下”称自己的住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解析:“会稽”是地名,不可以断开,排除A项。“居郡境”意为居住在郡内,为动补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项。“洒扫而待之”意为打扫庭院来等待王羲之,“如此者累年”意为这样过了多年,故应在“之”字后断开,排除D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隶书,是汉字中一种庄重的字体,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影响巨大,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B.王右军,指王羲之,因其官至右军将军,故称。古时以官职称呼其人是一种习惯,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韩愈被称为韩昌黎,王维被称为王右丞等。
C.郡,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之一。始见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汉代,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
D.刺史,官职名。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解析:韩愈被称为韩昌黎是因其祖籍昌黎。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女婿。
B.王羲之曾与一群好友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王羲之与王述感情上不合。等到王述得到显要职位后,王羲之先是请求朝廷把自己由会稽调往越州,后来又称病离开会稽郡。
解析:“把自己由会稽调往越州”错误,原文“求分会稽为越州”意为请求把会稽划分到越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译文: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2)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译文: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惊诧懊悔了好几天。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晋元帝渡过长江,是王旷最先提出建议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奇特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被称为古今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像浮云一样轻盈,像惊龙一样强劲。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啊!”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向来喜欢服食丹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时,便有终老于此的念头。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很多名士都住在这里,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几案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惊诧懊悔了好几天。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叫卖。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竹扇上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得一百钱了。”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又一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推崇,就像这样啊!(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应该居于前列。”又曾经给人写信说:“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从小就有很好的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非常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在会稽任职,因为母亲去世,就住在郡里为母亲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过一次,就再也不登门了。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多年,而王羲之终究没来拜访,王述因此非常怨恨他。等到王述做扬州刺史,在前去上任之前,整个会稽郡都转遍了,唯独不去拜访王羲之。等到王述得到显要的职位,王羲之以做他的下属为耻,于是派遣使者到朝廷,请求将会稽划到越州。使者言语不当,深为当时的贤人所笑。王述后来到会稽郡考察,对其刑律、政令都要考核,主簿疲于应付。王羲之深以为耻,于是称病离开会稽郡。
8.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的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题干要求——概括其“主要贡献”的要点。相关信息主要是:“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的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应注意材料用分号所分隔成的三个方面。
9.下面材料中王羲之所写对联都不完整,请你补出空缺部分。
一年腊月,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从老家山东到浙江绍兴安家落户。乔迁之喜又值新春之乐,王羲之雅兴大发,挥笔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王羲之叫儿子贴于门口,不料贴出后不久,就被人悄悄揭走了。之后他又写了一副对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
谁知此联又被酷爱他手迹的当地书法爱好者偷偷揭去了。临至除夕,急得王夫人不得不催他再写一副。王羲之略一沉思,取过文房四宝,又挥笔写了一副,叫儿子将对联拦腰剪断,各先贴上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半截对联贴出后,果然再没有人敢揭到自家门口贴了。
初一凌晨,幽默的王羲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于是就变成了下面这副对联: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街邻一看,无不拊掌称妙。
10.提取下面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说明什么是“投客”。
城市年轻上班族在搭乘地铁时会拿出微型投影机。
他们将视频或图片在车厢里投影出来,与其他乘客分享。
他们被称为“投客”“微投客”或者“投影客”。
这种行为有时候可以打破地铁车厢里的冷漠氛围,增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
答:“投客”是指在地铁车厢里利用微型投影机与其他乘客分享视频或图片以打破地铁车厢内冷漠氛围的城市年轻上班族。
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确定句子的主框架,即“‘投客’是……城市年轻上班族”,再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为主句的修饰成分,并理顺各成分间的关系,进行定位填充即可。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任何一种工作,必须要锲而不舍地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兼有几种长处。所谓业余嗜好成就胜过本行专业的,自然有人。①但这种人到底是少数。特殊天才虽可以超越那个限度,用极少精力、极少时间,做出发明创造的奇迹。②然而这种奇迹对于一般人,无可希望。一般人对于某种专门事业,无具体了解难说创造;无较深认识,决不能产生奇迹。不只严谨的科学是这样,③便是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如此。
解析:本题先要明确语段对举的两种人:特殊天才与一般人。①处结合前面“自然有人”与后面“特殊天才”可知是转折,说这种人比较少;②处结合前面“特殊天才虽可以”与后面内容“无可希望”可知,此处对应一般人,且要有与“虽”呼应的关联词;③处结合“不只”及第一句的“任何一种工作”来补充。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