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1.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关于世界的人口增长,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50年以前,人口增长较慢
B.世界人口增长一直很快
C.1950﹣2000年,人口增长很快
D.世界人口总量已超过70亿
2.下列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稠密的是(
)
A.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
B.俄罗斯的高纬度地区
C.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区
D.欧洲西部的平原地区
3.某国2018年人口出生率为10%,人口死亡率为7%,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A.10%
B.3%
C.17%
D.7%
4.下图为本世纪初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最需要采取鼓励生育措施的国家是(
)
A.德国
B.印度
C.肯尼亚
D.尼日利亚
5.从全球范围看,人口增长快,粮食不足,解决的办法有(
)
①大规模开荒
②科技兴农,提高单产
③控制人口数量
④进口粮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随着我国国力增强,汉语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关于汉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汉语仅在我国使用
B.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C.东南亚居民都使用汉语
D.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7.读不同宗教风格建筑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世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基督教堂,中东地区大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教
B.乙是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最多
C.丙是佛塔,世界最大佛塔遗迹是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寺庙群
D.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均位于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8.目前,全世界共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图为世界上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示意图。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图中通用英语的国家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③⑤
9.为迎接和服务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执行委员会向社会招募了大量懂英语的志愿者,因为英语是(
)
A.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C.联合国规定的唯一工作语言
D.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唯一指定外语
10.以下现象与佛教有关的是(
)
A.玛丽上个星期随妈妈去教堂做了一次礼拜
B.大雄宝殿前人山人海,香烟缭绕
C.信仰人数最多,信徒遍布世界
D.起源于亚洲西部
11.我国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是(
)
A.平遥古城
B.安徽皖南古村落
C.傣族竹楼
D.丽江古城
12.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图为某地民居及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列关于该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民居所处地区气候雨热同期
B.墙厚窗小,利于隔热防晒
C.多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D.高大宽敞,保暖性好
13.根据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聚落可以分为(
)
A.农村和城镇
B.乡村和城市
C.团块状和条带状
D.牧村和渔村
14.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是(
?)
①交通便利?
②地形崎岖?
③水源充足
④资源贫乏?
⑤土壤肥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15.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所有聚落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B.世界各国应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C.在乡村,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逐步增多
D.在城市,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多
16.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但又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图,回答问题。
(1)据上图,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______地区。
(2)据图,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南/北)半球的_____(中低/中高)纬度。
(3)图中,ABCD地区为世界人口_______(稠密/稀疏)区,A地区主要是_______人种,而C地区主要是________人种。
(4)图中,①②③④均为世界人口稀疏区,但人口稀少的原因不同,其中,①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气候过于_______;而④地区是因为该地区气候过于_________。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所示为______聚落,乙图所示为______聚落。
(2)据丙图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______。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
,理由是______。
(4)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
______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1850年以前,人口增长较慢;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获得了独立,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故B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
2.答案:D
解析: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过于干热;俄罗斯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欧洲西部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经济发达,人口分布较为稠密。故A、B、C地区均不适宜人口分布,D地人口稠密。故选D。
3.答案:B
解析: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7%=3%。故选B。
4.答案:A
解析:德国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出现了负增长,是最需要采取鼓励生育措施的国家;印度、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人口增长快,需要适当控制人口增长,故选A。
5.答案:B
解析:控制人口数量、科技兴农是解决粮食不足的有效途径。故选B。
6.答案:D
解析:汉语主要在我国使用,海外的华人和华侨也使用汉语,东南亚居民使用汉语的较多,但不是全部,故A、C错误;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故B错误、D正确。故选D。
7.答案:C
解析:甲是基督教堂,中东地区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A错误;乙是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最多,B错误;丙是佛塔,世界最大佛塔遗迹是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寺庙群,C正确;佛教起源于古印度,D错误。故选C。
8.答案:C
解析: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依次是①俄罗斯、②加拿大、③中国、④美国、⑤巴西、⑥澳大利亚,其中通用英语的国家是②加拿大、④美国和⑥澳大利亚,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B
10.答案:B
解析: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分布广泛,形成于亚洲的西部,教堂是基督教的建筑;香烟缭绕是信仰佛教的人们在烧香时的景象。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山西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丽江古城等;傣族竹楼尚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选C。
12.答案:B
解析:由题中材料可知,该地地处热带,终年高温,墙体厚度大,可隔热;窗小,外界高温气流不易进入室内;分上下排窗,利于室内外空气交换。故选B。
13.答案:B
解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如从事工业、服务业等生产活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故选B。
14.答案:C
解析:聚落容易形成在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的地区。故选C。
15.答案:B
解析:世界上所有聚落偏向城市化,故A错;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故B对;在乡村,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逐步减少,故C错;在城市,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故D错,故选B。
16.答案:(1)平原;(2)北半球;中低纬度;(3)稠密;黄色人种;白色人种;(4)高温,干旱等;湿热。
17.答案:(1)城市;乡村;
(2)地形平坦,海拔在100米以下;
(3)B;B处位于河流交汇处的平坦开阔地区,发展空间大,且有丰富的水源,水运便利;
(4)先有乡村聚落;
解析:(1)由图可知,甲图所示为高大、密集的建筑群,是城市聚落,乙图反映的是稀疏、矮小建筑,是乡村聚落。
(2)据丙图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地势平坦,海拔在100米以下的平原。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地,这里位于河流交汇处的平坦开阔地区,发展空间大,且有丰富的水源,水运便利。
(4)从上题分析来看,是先有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