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老人与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有三法:笔法、字法、章法。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就是控制毛笔的运动,书写出具有美感的线条的方法。实际上就是________锋毫的技巧,要能够和善于充分利用笔毫多变的性能特点,去________高质量的、优美的、丰富多变的点画造型。字法即结字法,就是字的结构安排,也即“集点画成字”。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章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驾驭字型的能力。字可工整,可欹变,可重大,可瘦小;( )。二是驾驭行气的能力。篆、隶、楷书的行气须匀和与整饬,强调和谐、统一;行、草书的书行气须通贯与流畅,并强调节奏、韵律。三是驾驭整篇作品构成的能力,或者说是驾驭行与行之间的构成能力。篆、隶、楷须整体和谐统一,首尾一致;行、草书须行与行之间的对比、争让、应承、穿插等技巧要有________的展示。要成为书法家,必须要有驾驭笔法、字法、章法技巧水准的综合能力,三者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控制 刻画 淋漓尽致 不可或缺
B.掌握 塑造 尽善尽美 不可或缺
C.控制 塑造 淋漓尽致 至关重要
D.掌握 刻画 尽善尽美 至关重要
解析:第一空:控制:意思是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掌握:指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或运用。此处语境强调掌握住运用“锋毫的技巧”,使之不越出范围,故此处应填“控制”。第二空:刻画:指仔细描摹、描绘。塑造:指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仔细描摹“点画造型”,故此处应填“刻画”。第三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尽善尽美:指目前尚不完美,竭尽全力使其达到最完美。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技巧要有”充分的“展示”,故此处应填“淋漓尽致”。第四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要有驾驭笔法、字法、章法技巧水准的综合能力,三者”不可缺少,故此处应填“不可或缺”。故选A。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欹变而不失形,工整而不死板,重大而不肥钝,瘦小而不饥伧
B.工整而不死板,欹变而不失形,重大而不肥钝,瘦小而不饥伧
C.欹变而不失形,工整而不死板,瘦小而不饥伧,重大而不肥钝
D.工整而不死板,欹变而不失形,瘦小而不饥伧,重大而不肥钝
解析:前面说“字可工整,可欹变,可重大,可瘦小”,和需要衔接的内容用分号隔开,与之对应,按照前后内容照应的原则,根据先“工整”后“欹变”的顺序,可以排除A项和C项;同样的道理,根据先“重大”后“瘦小”的顺序,可以排除D项。故选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来构成美的汉字形体。
B.通过对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
C.经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
D.经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来构成美的汉字形体。
解析:原句存在的问题是“通过”之后缺乏介词“对”与后面的“的处理”搭配。故选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著作等“心”比著作等“身”更为重要。著作等“身”,①是研究成果物质层面的度量,具有可统计性;而著作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无法计算。“著作等身”一般是对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赞颂,确实有许多著名学者以著书立说的丰硕成果令人敬仰。但是,②著作只是承载学问的外壳,而学问是主宰著作的灵魂,因此,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名声,③绝不能以著作等不等身为标准(应该以著作等不等心为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因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儿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C )
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寥寥数语,生动形象地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没有画完,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应是运用心理描写。
6.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②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③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④描写少女对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与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7.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①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②伦理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③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这位从容安详地看落日,乐观平和对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8.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用上加点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议论抒情的文字,可以不考虑词序。(不少于50字)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代价 命运 勇气 毅力 智慧 尊严
答:热爱生命需要我们珍惜生命,维护生命的尊严。在面对挫折、困难、疾病和不幸的时候,我们不能失去勇气、信念,不能屈服于命运,哪怕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要以顽强的毅力、生存的智慧保持生命的活力,坚持生命的理想,继续生命的追求。
9.下面是一百年来诺贝尔得奖者国籍分布图,根据图表信息,将百年来诺贝尔得奖者国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得出现百分数,不超过70个字。
答:诺贝尔经济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比较集中,绝大部分是欧美人。和平奖与文学奖比较均衡,得主散布于三十多个国家。
10.下面是某学校报告会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了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强咱们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的力度,增强学生遵纪守法观念,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切实预防在校学生干坏事,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德育工作的安排,整一次法治教育报告会。
要求:1.各班主任在报告会前好好讲一讲相关教育工作,包括活动的重要性和组织纪律性。2.各班要认真组织学生听报告,遵守大会各项纪律,不要乱吵吵。
答:(1)“咱们”改为“我”;(2)“干坏事”改为“违法犯罪行为”;(3)“整”改为“举行”;(4)“好好讲一讲”改为“做好”;(5)“不要乱吵吵”改为“保持安静”。
PAGE
6第2课
祝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今,“德国制造”显然成了高品质的代名词,而130多年前情况刚好相反。
1886年1月20日,英国调查员发现德国索林根城有上百家“山寨”作坊,大肆仿造英国刀具,并在刀具上打上“谢菲尔德制造”的质量检查印章。为了________,他们先将货品运往英国,再从英国出口到世界各地。
丑闻曝光后,英国企业家无比愤怒。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在抗议和“白眼”中,很多索林根城的企业倒下了。德国人没有抗议,没有辩解,而是开始彻底反省:( )!他们不再盲目扩大生产,而开始________,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
在这场质量斗争中,德国的工匠精神开始萌芽并迅速成长。一方面,它和诚实守信、敬业守责的民族精神相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企业大幅提高产业工人待遇。此前,德国工人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很难想象他们一边饿着肚子一边还能有________的追求。时至今日,德国蓝领的收入和白领__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
B.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C.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D.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
解析:画线句有三处语病:①“发起”和“行动”搭配不当,可将“行动”改为“运动”。②“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语序不当,句子是以德国产品为中心展开的,要将德国生产的产品特别标明,以此来表示其不是英国的产品,应改为“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③“都需注明”错误,从语意上来看,是“必须”注明,而非“需要”注明,应改为“都须注明”以强调其必要性。故选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好质量才能占领全球市场
B.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高质量
C.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好质量,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
D.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低价格,不是廉价产品,而是高质量
解析:结合下文“他们不再盲目扩大生产”“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可知,反省内容是对之前错误做法的否定,应该强调质量的重要性。A.不恰当,原文中德国仿制产品的目的是占领全球市场,因此要将其放在句首以示强调。C.不恰当,语序不当,应该先否定错误的做法,然后再指出正确的做法。D.不恰当,低价格和高质量形成对比,应该放在一起。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自欺欺人 宵衣旰食 精益求精 半斤八两
B.自欺欺人 卧薪尝胆 精雕细琢 不相上下
C.掩人耳目 宵衣旰食 精雕细琢 半斤八两
D.掩人耳目 卧薪尝胆 精益求精 不相上下
解析: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自己和别人,形容不肯面对事实。句中德国人的做法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而不是欺骗了自己,故排除A、B两项。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用在此处不恰当,排除C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出 关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悁”: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悁,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记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啘。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日,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签子手“翻”“刺”“掏”“撅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致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B.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C.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解析:A项,“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错,应为“表现了签子手的贪婪”。
5.关尹喜等人对老子持有怎样的态度?这种态度说明了什么?
答:关尹喜等人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
6.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答:①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故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细节,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②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逼真形象。③环境描写,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
7.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修辞手法,续写两个语意连贯的句子。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中,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封建妇女形象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描写而格外引人注目。在现代文学的百花园里,她们是枯萎的花朵;在现代文学的天空里,她们是闪着寒光的小星;在现代文学的江河里,她们是冷涩的浪花。
8.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以“我最喜爱的课文”为话题向网友征集感言。请你仿照示例,选择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写几句感言。要求:保留示例中加点的词语,内容中肯恰当,不超过60个字。
示例:初读《祝福》,觉得祥林嫂愚昧可怜;再读,觉得祥林嫂周围的人精神麻木,缺乏同情心;多次阅读,发现《祝福》就像一幅生活速写,从中可以看到旧社会的人情冷暖。
感言:示例一: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滑稽可笑;再读,觉得阿Q质朴、愚昧、自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示例二:初读《范进中举》,觉得范进让人忍俊不禁;再读,既为范进喜,也为范进悲,喜他终于中举,悲他为了地位发疯;多次阅读,发现范进其实就是封建社会文人群体的一个代表。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①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锄带经、牧编简”都是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③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19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网络文化等的普及,历史进入“观看猎奇时代”,人们开始了“微时代”阅读。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了阅读的特点——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①处横线后说的却是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由此可以推知①处设定了一种没有阅读的情况。文段第2句说的是时代、阅读方式、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由“也”所表示的并列关系可知,②处应填“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③处要说明阅读普及的前提,由上文可知,应填“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
PAGE
6第1课
林黛玉进贾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________。
近日,华为自主________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________。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________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________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见仁见智 研究 俯拾即是 不仅是 而且是
B.不谋而合 研发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见仁见智 研究 比比皆是 不仅是 而且是
D.不谋而合 研发 俯拾即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解析: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结合“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分析可知,此处应该是与……一致,显然“不谋而合”更合语境。研究:探求事物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究与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以应为“研发”。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语境主要讲“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是常见的,选用“比比皆是”。后两空的虚词选择,从语境推知:两个分句都是“激动”的原因且有递进关系。“不仅因为……更因为”更为顺畅。故选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解析:原句语病是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也可将“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组成的”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A项,句式杂糅的语病并没有消除,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B项,虽然消除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偷换了主语,改变了语意。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由……组成”;还改变了句子所表达的原意。故选D。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解析:上文是“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后文是“激动……,不仅因为……”,因此,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为佳。这样可排除B项、C项。D项,“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________。这位人称“玫瑰花”的三小姐出场便是不凡,“修眉俊眼,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她组织过诗社,“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夫人受冤时,是她站出来代为洗雪
②她兴利除弊,“精细处不让凤姐”
③王善保家的肆虐行恶时,又是她回击一记响亮的耳光
④在《红楼梦》众多的女儿形象中,探春的确是一朵又红又香、只是刺戳手的玫瑰花
⑤迎、探、惜三姐妹中的佼佼者当推探春
A.⑤③②①④
B.④①②③⑤
C.⑤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⑤
解析:全段总分总,中间先正面后反面,注意③中的“又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品茶栊翠庵
当下贾母等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相迎进去。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地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
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攽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喬”。妙玉斟了一喬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相关链接:①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梦》第五回妙玉判词)
②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的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摘自《红楼梦》第十八回)
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在栊翠庵东禅堂,贾母和妙玉关于选茶和用水进行了一番问答,这段对话看似浅白无奇,却可见主客都是品茶的行家。
B.妙玉在招待黛玉宝钗时用“古玩奇珍”而招待宝玉却用她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说明妙玉对宝玉到来心中不喜。
C.作者通过妙玉待客的茶具暗示了妙玉显赫的家世,通过妙玉给不同客人用不同茶具说明她虽隐身空门却通晓人情。
D.妙玉先笑宝玉“吃一海”茶是“饮驴饮骡”,又说黛玉是尝不出“旧年雨水”的俗人,这是和他们开玩笑,并暗示其品茶的技巧。
解析:B项,有洁癖的妙玉拿自己饮茶的茶具招待宝玉说明她对宝玉亲近,而非不喜欢。
6.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妙玉这一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①环境对比:栊翠庵花木繁盛,比别处好看;②妙玉对不同人物态度的对比:对待贾母与刘姥姥的不同,对待贾母与宝钗、黛玉的不同;③妙玉与黛玉对比:“黛玉知他天性怪癖”性情怪癖的黛玉衬托出性情绝怪的妙玉;④妙玉与宝玉对比:妙玉不能一视同仁,宝玉能做到世法平等。
7.《红楼梦》第五回中用《世难容》曲来暗示妙玉的性格和命运:“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但是也有人反对上述的观点,认为妙玉做作、虚伪、假清高。以上两种观点中你赞同哪种?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妙玉的评价。
答:(示例一)赞同曲子观点:从人物形象看,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气质高雅,但因为自幼在寺庙带发修行,所以对尘世的丑恶极为反感,形成了孤独清高的个性。
从环境看,寺庙清幽的环境和孤高的性格让她和世俗格格不入,花季芳龄却没有一个朋友,反而被人嫉妒和嫌弃。
(示例二)赞同“假清高”观点:从人物形象看,妙玉虽然自幼出家,但是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从她对贾母周到的招待和逢迎,可见她也是一个圆滑世故的人。
从情节看,她虽然身在空门,但是依然无法遏制青春的萌动,她对宝玉的“嗔怪”和取笑,其实是对宝玉的好感,她虽然身在空门,见到宝玉后也不免心猿意马,不顾自己的洁癖而把自己平常吃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所以,妙玉的孤高实际是假清高,虚伪和做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鲁迅先生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他有关形象时,会出现某些倾向。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些倾向,不超过50个字。
答:评价人物形象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附着到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及思想、情感等对形象进行个人加工。
解析:鲁迅先生的话是不大好理解的。做好本题,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材料后面的提示和要求,即“鲁迅先生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他有关形象时,会出现某些倾向。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些倾向”,“这些”表明不止一个。二是对鲁迅的话进行分析,从形式上来看,句中有一个句号,表明这里面有两层意思,说得都比较具体,我们需明白“这些”具体可指哪些。“《红楼梦》”指文学作品,“看《红楼梦》”就是阅读文学作品;“林黛玉”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就是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就是熟悉的人物形象,“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就是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附着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依次这样去做,即可。
9.下面是某高校为新生入校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新生入校时未缴费学生需到银行收费点缴纳学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所在学院填写绿色通道申请表后到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批,完成后同已缴费学生直接到所在学院报到后入住公寓。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