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年级 八 性别 教学课题 复习《桃花源记》 总课时____第___课
教学目标 知识点: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考点:文言实词的意思 、句子的翻译、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能力:阅读能力 应试能力方法: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 ( http: / / wenwen. / z / Search.e sp=S%E8%AF%AD%E8%A8%80%E7%89%B9%E8%89%B2&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t "_blank )和思想内涵。
难点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 ( http: / / wenwen. / z / Search.e sp=S%E5%8F%A4%E4%BB%8A%E5%BC%82%E4%B9%89%E8%AF%8D&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t "_blank )和省略句 ( http: / / wenwen. / z / Search.e sp=S%E7%9C%81%E7%95%A5%E5%8F%A5&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t "_blank )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内容概述(主题):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发愿望。二、结构简析: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缘溪行(沿,沿着)/落英缤纷(花)/落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初极狭,才通人(仅仅)/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交通(互相通达)/悉如外人(全,都)/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见渔人,乃大惊(竟,竟然)/便要还家(邀请)/咸来问讯(都,全)/无问津者(渡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乃不知有汉(竟,竟然)/无论魏、晋(不要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陈说,叙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此中人语云(告诉)/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处处志之(做标记)/便扶向路(沿,沿着)/便扶向路(原先)/欣然规往(计划,打算)/咸来问讯(询问消息)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吧惋。
译: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长叹惋惜。
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自酒食。
译:其他的人又一一邀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他)。
⑦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便沿着原先的路(往回走),(并)到处做了标记。
⑧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渔人)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3、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示例)环境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4、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徐: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5、试分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担心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
6、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答: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
答:诸葛亮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10、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答:(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来回答即可。)
11、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答:(围绕本文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即可)。
1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 穷 其 乐”。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 然 自 乐”。离开桃花源时,他“处 处 志 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 复 得 路”。
13、从文章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
答:提示,可以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桃花源记》复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缤纷: 开朗: 阡陌:交通: 俨然: 怡然:妻子: 邑人: 绝境:外人: 间隔: 无论: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检测 听课及知识掌握情况反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试题(累计不超过20分钟)_______道;成绩_______;教学需:加快□;保持□;放慢□;增加内容□
课后巩固 作业_____题; 巩固复习____________________ ; 预习布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字 教学组长签字: 学习管理师:
老师课后赏识评价 老师最欣赏的地方:
老师想知道的事情:
老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