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2-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2-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24 09:3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 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存在着引力作用。
(2)知道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行星与太阳间引力公式的建立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体会推到过程的数量关系。
通过建立太阳和行星运动的简化模型(椭圆---圆),培养抓住“主要矛盾”,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
(4)初步体会对称变换。(由牛三定律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得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牛顿之前科学家的猜想与推测,理解牛顿所说的:“如果我曾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时代背景,知道努力学习过程,就是为了站上巨人们的肩上,“看得更远”——使自己更富创造性。
(2)通过对研究太阳与行星的相互吸引力过程中参照系的转换,认识在规律面前各星体之间没有特殊性(太阳和行星都一样),培养学生要尊重规律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开普勒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第谷的观测数据,为我们勾画出太阳系星体运动的完美图像。让我们再次体会这种完美性……
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开普勒基于对行星运动的观测得出的,是对行星运动特点的现象的描述,为我们解决了行星做什么运动的问题。从现象到本质是物理学研究的必然过程,接下来我们需要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呢?
生:回答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内容。
【复习巩固,引出问题】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的猜想与假设。
【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做推理】
师: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吸引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在这一节和下一节我们将追寻牛顿的足迹,用自己的手和脑,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师:我们在开普勒的基础上,以行星的运动为基础,建立一个简化的物理模型:你将如何处理?
师:有了物理模型,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就应该是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请同学们自己尝试推导: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适时引导:测量周期取代测量速度】
板书···
师:同学们作出很好的推导。我们的工作完成了吗?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道行星肯定也吸引了太阳,力的大小应该相等。这个力是否应该也和太阳有关呢?怎么能得到F和太阳的关系呢?
【适时提示思考:以太阳为参照物行星做圆周运动,那么以行星为参照物,太阳做什么运动?】
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综合上面所做的工作,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能有一个更加准确、全面的结论了吗?
板书···
师:天体的运动图像如此优美,天体如此运动的原因,你不觉得也很简洁完美吗?
文艺复兴时美学对简洁、和谐的美学追求,影响着人们对科学的简洁、和谐美的追求。
师:同学们刚才经过几十分钟的演绎推导,相互交流,充分利用了现有知识,得到了这样的结论,非常不错。同学们知道在历史上经历怎样的艰辛过程呢?
多媒体展示简史材料。
在历史上,古希腊开始就在进行不断的猜想、推测。在那时候还没有圆周运动的规律,没有向心力的概念,没有相互作用的观念,也没有刚才用到的牛顿运动定律……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胡克,哈雷等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伽利略曾经考虑过地球和天体的重力有统一性,并说:“如果他能够教给我什么使地上万物下落的原因,我就可以告诉他地球运动的原因”,还说:“……在圆周运动中,既然运动物体不断地离开并在接近它的自然终点,那么接近的倾向和抗拒的倾向在力量上就永远相等了”,这可以看到“向心力”概念的雏形,笛卡尔认为单独考虑一个物体时不存在重量,已是“相互作用”的观念。胡克等人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它受到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牛顿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了,形成对运动及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用逻辑严密的体系,以惊人的开拓精神把天体运动、宇宙结构纳入自己的力学体系,得到运动的三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经实践检验确立下来。牛顿有一句名言:“如果我曾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同学们刚才应该已经体验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确可以使自己看得更远。如何才能站上巨人的肩?我想在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了答案。
同学们,如此优美的公式的意义,难道仅仅体现在太阳和行星之间吗?
生:为什么行星能绕太阳运动?
生:讨论……发表各自观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知道一定是受到了向心力,且这个力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得到初步结论:
生:讨论……近似认为行星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太阳处于圆心。(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课本P33】)。
生: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尝试推导。
……
展示推导过程,体现出测量周期取代测量速度。
……
结论: false,【需要指出k与行星无关】
即:F∝false ……(1)
表明:……
生:引发思考
生:【思考】
讨论……也应该做圆周运动,根据刚才的推导过程同样可以得到行星对太阳的吸引力:
F’∝false ……(2)
生:讨论……
根据牛三:F=F’,所以由(1)、(2)可得:太阳与行星间引力与太阳质量、行星质量成正比,与两者距离而二次方成反比。即:
F∝false
写成等式:
F=false ……(3)
此时式中的G是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方向沿二者的连线指向对方。
生:感受结果的简洁优美。
生:看简史材料。
感受巨人是大量人工作的成果。
感悟巨人的肩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性。
生:有所思。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简化模型
自主演绎推理
体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测量物理量(分离变量法)
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天体在规律面前是平等的,尊重规律。
初步体会对称变换
理解牛顿所说的:“如果我曾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时代背景,知道努力学习过程,就是为了站上巨人们的肩上,“看得更远”——使自己更富创造性。
向迈向万有引力做发问。
3.总结:
(1)总结知识、方法收获;
情感体验
(2)你认为科学的发现(创新性结论的提出)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生:再次体会演绎推导的过程。
情感体验
生:谈自己的认识。
……前人研究的基础及成果,社会价值的追求,个人的努力等
落实基础知识和技能,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中的文化。